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曲径亦通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曲径亦通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本濒于困境的专业期刊,经过4年努力,初步上了轨道。其标志为:期刊开始赢利;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教师培训的指定刊物;申请更名获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计算机教与学》杂志正式更名为《现代教学》。回顾《现代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由衷地感到在期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市场,杂志的重新定位是准确的,具体实施也是到位的。

一、顺应形势,准确定位

《计算机教与学》原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上个世纪80年代主办的一本杂志,其定位于研究计算机学科知识的教和学。应该说,这份杂志在信息技术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不仅中小学师生,而且普通大众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计算机教与学》当初的目标读者群很大,杂志发行达到两万余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期刊市场的细分化,以普及计算机知识为办刊目标的杂志越来越多,致使《计算机教与学》的目标读者大为减少,以至难以为继。

2003年,该刊划归上海教育杂志社管理后,我们对其困难处境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目前的教育杂志呈现“三多”现象:一是集理论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类教育杂志最多,占总数的47%;二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杂志居多,占总数的38%;三是面向教师的文摘类杂志相对较多,占10%。

我们对全国部分教育期刊(共231种,以华东地区为主)进行了从读者定位、媒体定位、栏目设置到稿件组织的比较研究,特别对上海地区大部分教育杂志共15本作为独立样本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类杂志的不同特点是:第一类是集理论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类教育杂志。内容涵盖了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改革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等。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追求较高的品位。第二类是学科教学研究类杂志,它以发表教师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和为学科教师的备课、上课提供必要的资源为主。如《小学语文教师》―――“反映国内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崭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进修和备课资料。”第三类是文摘类杂志,以“教师情感加教师教学智慧”为定位,这类杂志主要供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陶冶情操之用。

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无论是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杂志,还是学科教学类的杂志都已经呈现比较饱和的状态,但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性杂志,无论是上海还是全国都尚处于空白。而实际状况是,各地的普教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新鲜经验层出不穷。放眼全国,教育期刊数量虽然不少,但却鲜有面向中小学教师,反映教学新理论、新经验的综合性期刊。各地的中小学课改已开始进入关键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改革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期刊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市场上一般的教学专业类期刊由于学科指向过强过专,尚不足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而教学专业类的综合性期刊,由于强调的是大学科的教学一般方法论,对各学科教师的引领就显得有优势了。也正因为市场的需要,近几年来不少“地下刊物”纷纷出笼,仅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曝光了53家非法教育期刊。

根据杂志社本身的属性和资源,我们果断地决策,拓展《计算机教与学》的市场容量,将杂志的目标读者定位为教师,内容为教学和培训,并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要求杂志更名为《现代教学》。

二、认真策划,内容为先

《现代教学》所隶属的上海教育杂志社有着较好的资源背景,《上海教育》杂志于1957年创刊,原来是一本综合性期刊,本世纪初,上海市教委要求该杂志转变定位,以宣传宏观层面的上海教育改革为主要内容,原先面向基层一线教师的一些内容失去了平台。而以教改新鲜经验作为借鉴却是中小学的客观需求,编辑部则也有一些善于挖掘上海教学经验的资深编辑。因此,《现代教学》有它存在的理由。当然,在教育期刊众多的市场上要分得一杯羹,得到读者的认可是相当困难的。“内容为王”要真正落实很不容易。因此我们不求一蹴而就,只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期期认真的策划编辑,以内容和质量去赢得读者。

三年多来,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抓常规栏目,要求内容必须贴近教改,贴近一线教师。从理论上说,大凡编杂志的人都认同这个浅显的道理,但要落实却不容易,因为编辑部采编人员中多数无教学经历,从学校毕业应聘到编辑岗位,在短期内既要熟悉编辑业务,又要熟悉教学,难度不小。我们采取了岗位成才的办法,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比如,由老编辑给他们分析各类文章,指出采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如,安排青年编辑轮流到学校跟班上课,逐渐对学校教学环节、教学要求有所了解。这些方法,对队伍的成长极有好处,也使我们在做好内容方面比同类杂志更有了一些底气。

同时,我们认真分析了各地杂志的特点,并结合上海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情况,设置了重点栏目,其中有“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域外教学”等具有上海特点的栏目。在编发稿件方面,我们注意把关,虽然不可能做到篇篇文章出彩,但力求每期有那么几篇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文章,引起他们的思考,并能够在教改实践中加以借鉴或运用。

另外,做好寒暑假“专辑”。常规栏目和具体的内容是基础,工作做好了,读者认为对他们教学工作有用,就会在业余时间阅读。而要进一步扩大杂志影响力,还需要选好“主题”,做好“专辑”。鉴于中小学教师有寒暑假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假期既是教师工作的调整期,也是教师的“加油”期,于是如何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养料成为我们关注的要点。我们的思路是:踏准市教委工作的步点,在寒暑假前及时推出优质材料供教师学习。

于是我们出小会议,深入到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广泛接触,了解信息,并采取集中后筛选、广泛征求意见、选题、邀集某一领域的作者撰写的办法,出版专辑。可以说,几年来我们的“德育专辑”、“826专辑”、“校本研修专辑”、“教师培训专辑”等几个专辑收获不菲,既扩大了影响,扩大了销售,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中,2006年的“教师培训专辑”出版后受到了学校、教师的广泛好评,很多区县教师都争相订阅。据统计,这本杂志的发行量达到了9.8万册之多,也创下了上海地区教育杂志期发行数和覆盖率的最高纪录。

这份期刊的发展引起了市教委的重视,被指定为教师培训的刊物。同时,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也常常在学校听到这样的声音:杂志内容和名称不符,应该改名。鉴于改版的成绩,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也大力支持我们,多次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协调、沟通,终获批准。

三、搞好活动,扩大影响

从《上海教育》杂志的成长经历看,其知名度和名牌的确立,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和几代编辑的努力。况且过去教育类期刊远不如现在那么多,所以带有相当程度的指令性和计划性。而今教育期刊林立,后来者欲要追赶决非易事。在期刊的内容方面,我们以自己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要让各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知晓新生的《现代教学》,还必须广而告之。但限于财务状况,只能与其他期刊进行广告的交换,无力在主流媒体上以登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于是我们决定以举办活动的形式提升知名度。其实,举办活动并不是什么新发明,过去也搞了许多活动,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服务”,并未考虑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观念开始转换,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考虑期刊的经济效益,达到服务读者与自身成长两不误。

在举办活动方面,我们的立足点是利用期刊的资源优势,进行期刊的延伸活动。上海教育杂志社有数十年的办刊经历,人脉资源相对丰富,广大读者对杂志社也有相当的认同度,这些都是可以依托的。

其中,有一块是举办外省校长到上海进行短期培训活动。上海的基础教育比较发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比较合理的学校管理都使得外省同行希望能到上海来亲身体验、见识一番。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于是我们根据这个情况,进行“度身定制”校长短期培训,比较受欢迎。以《现代教学》举办的一期河南省郑州地区的校长短训班为例,30多位校长到上海和本地校长进行一对一的跟班培训。3个星期的培训使河南的校长收获较大,编辑部还将他们的培训体会文章进行面批,促使他们从更深层次上考虑如何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去办学。这一探索既是一种期刊的增值服务,又使外省的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学》留下深刻印象,使杂志逐渐为外省知晓,随之而上的是发行的跟进,逐步打开各地的市场。

开展活动的另一块是本市教师的业务培训。《现代教学》作为上海市教委的教师培训指定刊物,如何发挥它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市教委每年都有系统的教师培训,这方面,杂志要做好报道工作,同时也在培训之外“拾遗补缺”,开拓一些新领域,推进培训的深入开展。上海有20多个名师基地,发挥名师基地的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是题中应有之义。仅2007年,我们就和6个名师基地合作,开展了有关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既推动了名师基地的建设,又使教学成果得到了推广。

我们认识到,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除了把上海的经验推而广之外,还应本着海纳百川的精神,积极吸纳国外教育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编辑部的第一次探索是联手国际知名的英国英孚教育集团,举办了英语学科的“同课异构”教学培训活动。即同一内容的课,分别由中英两国教师授课,让听课教师感受不同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下,教学上的异同之处。课毕,再进行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对两位教师的课展开评论。2007年9月,编辑部又将英国剑桥教育集团请进来,由英国教育督学为上海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演讲并听课、评课,影响较大,上海各媒体纷纷加以报道。与会者称它为“不出国胜似出国”的业务培训。

通过这样的活动,《现代教学》的知名度开始上升,成为上海一份活跃的教育期刊,使发行工作上了轨道。而另一个收获则是锻炼了年轻人,他们的业务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探索期刊的活动使我们越发感到:要使期刊的形象丰满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自我是必须的,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弥补纸质媒体的单一、呆板的形象,而且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现代教学》杂志,增强吸引力和信任度,更快地使一些潜在消费者成为了目标消费者,从而为《现代教学》的品牌生成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现代教学》几年来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由于定位的准确、操作上的出新,于是曲径通幽,在教育期刊众多的市场上狭路逢生,逐渐站住了脚跟。我们下一步的策略是推出一批上海经验,让一批新人从《现代教学》上站起来、走出去,同时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现代教学》,喜欢《现代教学》。

(作者系上海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