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图形与投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图形与投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数形结合”是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思想方法,而认识图象又是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的关键,教学中要从认识图象特点出发,通过“数”与“形”沟通,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利于理解和扩展。初中几何教学中应科学采用电教手段,运用投影仪,投影片要形象、生动、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以加强感性认识,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函数-数形结合; 几何-投影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64-02

一、如何通过认识图象进行二次函数性质的教学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几乎涉及初中各个部分的基础知识。“数形结合”是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思想方法,而认识图象又是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的关键。

(一)以图导思,认识图象特点

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性质,一定要紧密对照其图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教学时,可从y=2x2和y=-2x2一类具体的函数图象出发,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接着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以此触类旁通,教授方法。如:

1.对于任何a≠0的实数,y=ax2的图象一定都通过坐标原点,为什么?

2.y=ax2的图象是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图象的总置由a确定)。

3.先假设a>0,画出y=ax2的简图。并思考:如果x值为一对相反数,其对应的函数值有什么特征?图象上的点又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探求图象的对称性)

通过以图导思,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就能较深刻地认识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能够根据数量关系(解析式)去研究函数图形的性质。

(二)沟通“数”与“形”,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

在学生掌握了y=ax2(a≠0)的图象和性质之后,再通过实例引导对比y=ax2和y=ax2+c图象的异同,从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得出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即对于同一个x值,两个函数值之差为c,反映到图象上的相应点,则有沿y轴向上(下)平移c个单位的结论。类似地,可再通过y=ax2与y=a(x+m)2的数量特征相对比,总结出“欲求得相同的函数值,自变量x的取值差为m”。总之,引导学生沟通“数”与“形”的联系,会根据二次函数图象性质研究数量关系,获得如下认识: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a,b,c或a,m,c或a,,决定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千差万别及其图象的不同位置。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反复进行“数”与“形”的相互转化。

(三)分层次复习,加深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为了巩固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数形结合”的认识,一定要分层次上好复习课,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就给定的二次函数解析式进行配方,化成y=a(x-h)2+k的形式。并指出它们图象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即性质1)。

例:指出下列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图象的 轴上的交点坐标。

① y=x2+2x-3

② y=2x2+5x+7

③ y=3x2+2x

④ y=x+2-x2

2.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各函数的顶点坐标,与x轴的交点坐标画出各函数的草图,以加深感性认识。(如图a)

3.学生画出各函数的图象以后,让学生再来讨论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大值、最小值。以>0为例,x轴把抛物线截成y>0或y<0的三段,要确定增减性还要看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认识到:顶点坐标一经确定则对称轴、增减范围、最大值、最小值点也就随之而定。所以关键是顶点。然后结合图强调:顶点把抛物点分成增减各异,但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掌握好这一特征,为后面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说,顶点(-)和在x轴上的两个交点(x1,0)(x2,0)是非常关键的三点,可以说“三点定位也定其性”。

4.习题课中的重点要放在根据给定的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根据“数形结合”不仅可以巩固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而且在求解过程中广泛综合了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实数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解,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讨论,所以,这是综合复习初中代数的极好机会。

通过认识图象的特点,使学生对不同题型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数形结合”的认识,它不仅能迅速而又巧妙地解决有关二次函数的教学问题,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又是重要的数学思维素质教育机会。

二、如何利用投影仪进行几何教学

初中数学几何部分涉及的概念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多,板演起来费时费力,采用电教手段,运用投影仪,在此方面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1.经过精心设计的投影片,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当新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不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就会感到奇怪和困惑,与其想解决矛盾形成认识上的冲突。此时,教师恰当灵活地运用投影片再现相关内容加以启发引导,则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平面几何引言部分时,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立体图形制成投影片,并在关键部位上涂上颜色,演示给学生。再将各图形的面积制成投影片,巧妙地拼凑演示,引出几何体的概念,得出体是由面围成的,面和面相交引出线,线与线相交引出点。从而引导出点、线、面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

2.投影片要形象、生动、新颖

好的投影片应具有图象鲜艳、形式多样、变化异常等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获得形象具体的感知印象。使学生在错综变化的感知印象中获得联想,从而得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比较充分的思维和运转。

3.使用电教手段达到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思维密度和课堂教学信息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解决单一问题为利用所学知识触类旁通,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练习(投影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例如:进行角的表达的方法教学时,在详细介绍了角的表示方法和注意的问题后,做几张投影片,分别由若干条直线相交,让学生说出以某点为顶点的对顶角有几个,如何表示。再变动线线相交的形式,教师自问自答,故意说错,让学生讨论、纠正,让他们利用多种类型的题目反复练习,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语言叙述完整、概念运用准确、符号语言表达清楚、逻辑思维严密的目的。

4.电教图片能够重复再现,有比较系统的优势,利于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周密深刻的思维能力。例如: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已知ABC∽A′B′C′中,∠A=∠A′,∠B=∠B′,证明ABC∽A′B′C′,先做两幅投影片如上图,书中直接给了辅导线的作法及条件,即作DE∥BC,AD=A′B′,如果利用投影片,上述问题则可留给学生思考解决。因∠A=∠A′,所以将A′B′C′移动到ABC中,使A′和A点重合,则A′B′、A′C′自然落在AB、AC边上,图形变为图3。要证明的就是ABC即有阴景部分的三角形和ABC相似,然后移开A′B′C′,依据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学生自然会想到如何做这一辅助线了。这样判定定理2的证明就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自己证明了。这样做,不仅传授了知识,又传授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便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利用投影片教学在初中平面几何中的应用相当多,但应注意的是:利用投影片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这种手段不能生搬硬套,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矛盾,二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对提高数学几何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