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医院洗手合格率低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从而有效提高了洗手合格率。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医务人员卫生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洗手合格率逐年提高,由2004年的82.55%上升到2007年的98.09%。结论: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明显提高了洗手合格率。

[关键词] 医院感染;洗手;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109-02

医护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1,2]。文献报道,由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3],比空气传播的危险性更高,而彻底洗手可以使医院感染下降50%,并且彻底洗手成本低。所以院内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但临床洗手效果一直不容乐观。近几年,我院就如何做好洗手工作、有效提高洗手合格率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使洗手合格率明显上升。现将2004年1月~2007年12月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普通病区(Ⅲ类)和重点病区(Ⅱ类)医护人员(包括实习、进修、新上岗人员)卫生洗手后的监测结果作为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4年共监测医护手1 032人次。其中,2004年监测235人次,2005年监测255人次,2006年监测280人次,2007年监测262人次。

1.3 监测方法

受检人员用肥皂涂抹双手及手腕,仔细揉搓双手及手腕,注意大拇指、指缝、指尖、关节等部位,然后用流动水冲净,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1 min。洗手后立即按《消毒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方法采样,判断合格与否。《消毒技术规范》要求:Ⅰ、Ⅱ类区域≤5 cfu/cm2;Ⅲ类区域≤10 cfu/cm2。

2 结果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针对2004年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低的情况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①缺乏洗手知识的理论学习,主要是医院感染学目前没有成为医学院校的必修教材,医护人员在校未能学到系统的医院感染理论知识,更无手的卫生知识学习,对于手是医院感染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认识不足。②实际洗手率低,主要是工作量大、时间紧,没有充足的时间洗手;洗手设施离实际操作距离远,洗手不方便;工作中只重视操作后洗手,重视手被明显污染时的洗手,忽略开始操作前或连续进行各种操作时的洗手,脱手套后的洗手;有的护士甚至是完成整个病区的治疗护理后才洗手。③洗手方法不正确,主要是搓手时间不够、搓洗力度不够;漏洗是普遍现象,有的漏洗大拇指、有的漏洗指尖、有的漏洗手背。④洗手设施及用物不合理,主要是水龙头为旋转式水龙头,共用擦手毛巾,肥皂长期潮湿放置等,导致洗手后再次污染。⑤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目前临床上常规监测和管理措施对洗手行为的监督不能反映平时实际情况。洗手消毒制度挂在墙上只是趋于形式,难于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3.2 对策

自2005年以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洗手合格率。

3.2.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洗手知识 实行全员培训,将《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下发到各科室,各科室定期利用周会、月科会、板报形式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有关洗手知识的教育与学习,不断强化洗手概念,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重视手卫生工作。对新上岗人员、实习进修人员,必须进行岗前教育与培训,把手部清洁作为诊疗操作的基本步骤来完成,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联合起来,不断学习,充分实践,有效提高洗手合格率。

3.2.2 实际工作中“洗手行为警示” 将洗手6步法制作成“洗手示意图”等贴在各科室每个洗手池的上方,每一步洗手流程都图文结合,简单明了,方便学习,便于掌握,对工作人员的洗手行为起了一个规范指导的作用。同时强调洗手的时间和次数,严格执行最佳手卫生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洗手合格率[4]。

3.2.3 改善洗手设施及用物 将各病区旋转式水龙头改为感应式水龙头。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洗一消毒,干燥悬挂在水龙头上方,方便取用。洗手肥皂悬挂在各水池旁,保持干燥。针对工作量大,工作紧张的科室,由于洗手设施少,实际工作时离洗手设施太远,洗手不方便,我们采用无菌棉球蘸取75%乙醇消毒液擦拭双手(过敏者可用碘伏)。这些措施消毒效果可靠,使用方便,经济实惠,易被医护人员接受,从而提高了洗手合格率。

3.2.4 开展健康宣教 在病房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患者来督促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是对手卫生有效易行的监督措施。

3.2.5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制订奖惩制度 我院将感控质量纳入医疗质量考核中,专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医护人员洗手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洗手结果进行监测,重点在开始操作前、连续进行各种操作时、脱手套后。每月将监测结果实行与本月奖金挂钩,不合格的扣发本科室当月奖金,再由科室责罚到个人,从而从硬性措施上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自觉性,增加了洗手频率。洗手次数的增加,使手部细菌减少越明显,有效减少了手部常居菌,提高了洗手合格率。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我院90%以上的医护人员已养成了良好的洗手习惯,洗手合格率已由2004年的82.55%上升到2007年的98.09%。实践证明,单纯的教育宣传可能暂时达到较高的自觉行为,对行为的改变不一定能持久。规范洗手的关键在于落实与持久。要想延续目前人人自觉、人人监督、层层管理的手卫生规范化管理氛围,仍需加大管理监测控制的力度,使医务人员自觉贯彻洗手的规定,从而有效切断经手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减少外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晓宁,王振英.护理人员操作前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198-299.

[2]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455-456.

[3]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 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4):426-428.

[4]DucelG,Fabry J,Nicolle L.卫生部医政司组织编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S].2004.48-49.

(收稿日期:2008-05-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