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哀牢山深处的化石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哀牢山深处的化石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旭甸在彝族语表达为“罗梭达”,意为生长“罗梭树”的地方。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海拔1700米。老旭甸村常常被人们称为化石村。它位于距离石屏县城约50公里的牛街镇,从镇政府到化石村还有18公里的乡村公路。山岗上林木青翠,坐落在山坡上的彝族村寨在云雾的环绕下,若隐若现。老旭甸村有80多户人家,300多人。

老旭甸村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户户通连,属典型的彝族土掌房。远远望去,这些土掌房从坡脚一直延伸到山顶,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而最具有特色便是:这家的屋顶就是那家的晒场。村中房屋的墙壁,皆以当地出产的一种含碳酸钙的石灰质沉积岩垒成,这些沉积岩天长日久后融结成坚固的整体,形成这里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

石屏县志记载,牛街镇牛街老旭甸为喀斯特地貌,该村为青一色的石屋、石板路,经考证这些石头为石灰岩质化石,砌屋后经多年风吹雨打日晒全部溶为一个整体,栋梁断、屋顶塌后,墙壁依然完好矗立。生活在这里的人自古就用这种含有化石的石头修盖房子,所以在这里人们盖的房屋、厕所、牲畜圈等等,用的都是这种含有树叶化石的石材。走近任何一堵墙,都有许多化石镶嵌其中,有大叶子、细叶子、树枝、树根化石……每堵墙就像一个难得的化石展览。由于这种石头很好镶嵌,它在风化后加水调和成灰浆可以用在石缝间,很有粘力,所以屋顶也用这样的灰浆夯实而成,这样的房顶比水泥顶还好用,不漏雨。

这些石头来源于距离村子300米左右的山上,那里有两个溶洞,地势险峻。洞内外的沉积岩层中含有大量植物残体。这里形成化石的原因可能是山洪爆发将成片树林冲走,沉积在这里,又因是喀斯特地区,那些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和树木一起蒸发凝结,后来的土层又将它们掩埋起来,年代久远了,树叶就以这样特殊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老旭甸的村民,是明初内地汉族移民的后裔,延续至今已经600余年了。这个村子80%的人家都姓周,按照家谱的记载,家族在老旭甸村已经生活了25代人。他们的先祖是跟随明朝大将沐英平定西南时从应天府(今南京)来到云南,一住就是600多年。后来,村子里的男子有的娶了附近的彝族姑娘,慢慢地这里演变成了一个汉彝杂居的村子。

这里的房子明显沿袭了彝族的土掌房建筑风格,估计是为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至于为什么祖上会选择这样的化石盖房子,什么时候开始盖,就无人知晓了。

老旭甸村因为地处高山地区,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栽种玉米等作物。留守在这里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清静生活。只有每到赶集的日子,他们便坐上自己的农用小货车到10多公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牛街赶集,出售完自己从山里采摘到的野生菌、树花(一种生长在栎树、水冬瓜树上的植物,因为形状宛如盛开的花朵而得其名)等山货后,买上自己所需的日用品,便启程返家。

在村子里,有一位88岁的老人何凤仙,她在24岁时从石屏县城郊的村子嫁到这里,那时村子就是眼前的这模样。房子里冬暖夏凉,人住在里清新密切关联着。

当长长的鸡鸣声将睡梦中的村子唤醒时,住在村头的何凤仙大妈已经早就起床了。天大亮时,她的儿子、孙子们都已经到田里劳动去了。她到灶房里生好火后,便将早已浸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细细磨成浆,又将生豆浆倒入木桶用开水冲入进行烫浆,又将烫好的豆浆放入锅里用温水熬煮待嗅到香味时出锅,又进行滤浆,便开始点豆腐了,直至豆花形成团、块状时,将团块状豆花放到用纱布垫就的长方形木框中,再用纱布包好压去水分后放到竹篾上用长刀板尺切成块状,这样,豆腐就做成了。随后,她又开始煮米、洗菜,当儿媳妇、孙子从地里回来时,香喷喷的饭菜已经摆好在饭桌上了。

24岁时就嫁到这里如今已经是88岁高龄的老人家,在64年前,当她第一次出现在这间房子里时,还是一个俊俏的小媳妇,她在这里生活的60多年里每天就是这样日出而佑,日落而息,直到成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

夕阳西下,化石村那古老的房屋,以及在曲折、四通八达的巷道上悠悠行走的村民、老牛……在晚霞的映射下,变得更加神秘、迷人。

这里稀奇的化石房屋、古朴的建筑格局、热情的村民、纯朴的民风就像一幅画卷,展现着大山深处里人类生生不息的原生态力量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