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选录了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送考》,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对该文的解读是“文章记述了作家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家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这种解读,其实是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说丰子恺对儿童关爱、对儿童世界向往,是对的。众所周知,丰子恺是一个“儿童的崇拜者”,他曾将八指头陀(寄禅法师)的一首赞美儿童的诗刻在烟斗上:“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天真。”以此来时时提醒自己。他也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说到:“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所谓‘社会’里的虚伪矜忿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

在《送考》一文中丰子恺先生最终流露的情感的确也是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只不过他并不是通过正面“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来传达这一情感的,相反,充溢文中正是作家对“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的忧患与悲悯。丰子恺认为儿童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他所憧憬的儿童世界是没有虚伪残忍、没有名利势力的,他曾赞美儿童:“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而《送考》中的这一群孩子,他们已走出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天真、好奇、鲜活的“童心”正逐渐地逝去,“成人化”已经侵入了他们原本简单的世界。对于乡间“不平常的灌溉”:连作者都是“不胜感动”的,而“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去探寻“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考试结束,尽管很多人对自己抱有希望,却都掩饰了内心的真实感觉,嚷着“取了要死”;发榜的那一刻,大家把紧张、焦躁的情绪一股脑儿发泄到了自己先生的身上,有人骂他“死掉了”,有人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了”,本应纯真无邪的童心竟充溢了血淋淋的诅咒。在丰子恺看来:“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的习俗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苦闷。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非常广大自由。”可文章中这一群孩子的世界正在被名缰利锁越拢越窄。面对孩子的大人化,丰子恺感到的是悲哀,文章结尾处写道“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厚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这时作家的忧患之意已显露无遗。此外,《送考》这篇文章在被选人课本时被编者删去了首尾两段,在这两段文字中作家写的都是牵牛花,其实这是两段并非无意义的文字,其中说到:“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的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的好高。”这里的“牵牛花”隐喻的正是那群孩子,作者的担忧与惋惜在原文的开始之处早已表露了出来,只可惜不知何故到了课本中就被了。

可以说《送考》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先生为童心异化谱写的一曲挽歌,作者通过描写一群正逐渐为成人世界所侵蚀的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绘其形而现其已不再真纯的“心”,借此表达了对孩子失去赤子之心的悲悯,当然也表达了作家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但丰子恺先生向往的绝不是《送考》中这一群孩子的世界。所以说,《教师参考用书》的解读,实际上是一种南辕北辙的误读,幸好地球是圆的,最终居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