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深化福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就业结构性矛盾下深化福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福建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要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多方协同推进深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改革,高职院校从校企合作、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改革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业相关主管部门整合职业指导力量,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以缓解就业结构矛盾。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社会认可度;体制改革;社会发展;就业指导

2000年以来的,国家和我省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表明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为高职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同时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福建高职院校共有54所,在校生达27.87万人,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具有一定规模,为各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形势喜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5月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尽管高职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高职学生就业有市场,不是所有的高职学生就业都有市场,部分学生仍然就业困难,很多企业却忍受着技工荒,其中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教育蓝皮书》同时指出,高职招生规模下降。2012年,高职(专科)院校招生255.0万人,比上年减少2.9万人(1.1%)。此外,高职在校生数、招生数全部开始下滑。从不同省份来看,2009~2011年,全国有15个省市高职招生数保持了增长,另外16个省市全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在16个出现高职招生人数下降的省市中,有9个省市下降幅度在6%以内,其中包括福建(-0.61%)。《教育蓝皮书》还指出,高职专业重置率较高,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等重置率在60%~80%。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而福建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开始下滑,同时,部分高职专业重置率过高,学生所学非所需、学校所办非所要。

一、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

(一)企业需求旺盛,高职招生却下滑

企业需求旺盛的同时,福建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二等学生” 。部分家长把高职作为年纪较轻的孩子的青春避难所。

而即便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各种学位的获得上有着无缝对接,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仍会看求职者的第一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有些人,因为第一学历不甚理想,即便后来的学历光鲜亮丽,也往往会遭遇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依旧存在的歧视与偏见对高职的招生带来很大影响。有些学生宁可选择复读,也不愿去上职业院校。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即便其能更好地找到技工类的工作,但社会认可度仍然较低。

(二)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福建省目前处在工业化后期,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将会是改革发展的重点,而且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结构会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方向调整,对具有从事服务业所具有的服务意识,同时又具有相当水平的高技术及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必将增加。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言所说,不少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许多企业又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长期来看,就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

根据福建统计局相关数据,目前福建省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这些现代服务业需要具有从事服务业所具有的服务意识及创新意识,同时又具有相当水平的高技术及高技能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无法满足新兴行业需求。

(三)学生期望不当与就业单位

选择存在偏差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不当,包括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就业单位发展预期等期望不当。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应该坐办公室,最好钱多事少离家近,在一线工作即辛苦又没出息。而用人单位认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缺乏,很多企业反映现在大多数毕业生为独生子女,忠诚度不够,频繁跳槽,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职业能力不足。学生的期望过高与企业选择产生偏差。

因此,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如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从办学规模到办学质量的突破,是深化福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深化福建高职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应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从思想上扭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

我省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或多所中专合并升格而成,校园建设不符合学生对高校的期望,管理制度多沿袭中职管理模式,学生和家长认为有些高职院校不像高校学府,还是和原来的中专和技校差不多,就业也就是跟原来的技工差不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高职院校,以至于招生下滑。各级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和来自各方力量如相关行业、企业力量,不仅在政策上也要在资金方面加大对高职学院的支持,让高职院校营造符合高等学院的校园环境及氛围,媒体也应积极宣传和推介高职教育。

高职学院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跟上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考察意识提升,不仅注重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应引导大学生在专注于学业和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注重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兴趣爱好等“软实力”的培养,让“软条件”不再成为就业“门槛”,同时提高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

(二)应多方协同推进深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改革

教育部门协同经济发展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高职院校等相关部门进行资源及数据共享,建立相关的数据平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制定招生计划,协调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并行。

相关评估部门应深入完善就业评估反馈机制,可从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角度考虑增设一些指标,将初次就业与一定期限内的就业情况进行组合评价。目前对高职院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初次就业率。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在这个指挥棒的调整下,利益所驱,初次就业率就会成为一个虚假的就业数据。

专业设置也跟着就业率走,必然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当下就业率极高的专业,在十年前也许并不紧俏,可能甚至是当时的冷门专业,风水轮流转,现如今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几年后也有可能会形势急转直下。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相关专业停招的结果就是过了几年变成稀缺热门专业,而如今的热门专业可能毕业之时就业困难。

(三)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校企深层次合作,继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福建省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实行就业式实习,并联合企业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与永辉在院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探索与永辉集团共同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效果。

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性不明确。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理念及利益出发点不同,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由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情况,双方缺乏理念的认同和文化的渗透。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政策等多方面鼓励支持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条件。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入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还可参与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深层次合作。

2.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自身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打造优势专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防止过分强调实践技能,忽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这样在短期可能有明显的效果,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不利,无法培养出将拥有发展潜力和再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为缓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可从选修课板块进行拓展和优化重组,变单纯专业对口改为广对口,一专多能,加大专业的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在交叉专业就业方面创造条件。

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以师为本,因为教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也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毕业后接受社会检验产生很大影响。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就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形成高职教师评价机制,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作为高职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勤于思考,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高技能的智能应用型人才。

(四)就业相关主管部门应整合职业指导力量,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

目前学生期望不当与就业单位选择存在偏差,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但力量有限。就业相关主管部门应整合职业指导的各种力量,包括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建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模式,缩小学生期望与就业单位选择的差距。

(作者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