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堂,新教学,新关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堂,新教学,新关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提出 “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响亮口号,这是对老师们从教行为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策划者和引领者,更应不断地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革。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人”的参与,要有生命与活力。

怎样培养语文新课程课堂所应该具有的人情味的教育氛围呢?对此,我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1、师生间自由、平等的对话

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我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无序管理下的混乱,并不是放任学生恣意妄为的随意行为,而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其正视对话,与其思想交流,从而让学生得到人性的重视,一种真正的解放性质下的自由。

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当菲利普在海边说“如果于勒在这艘船上那该多好啊”,我叫学生设想于勒马上就出现在他眼前,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从神态、动作,心里以及细节等多个方面去塑造人物,自由畅想,有理有据,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锻炼了学生思维,还进行了写作训练。

2、老师能微笑宽容、学生能大胆表达

所谓宽容轻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他们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拥有独特的个体体验和阅读感受。” 为了把学生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老师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的表述。

如在学习《心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大胆的阐述,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们才畅所欲言,老师才能听到学生们真正的心声。其中很多学生提到了“公开课作弊”、“拖堂”、“歧视差生”、“教师是权威,学生没有自主意识”等问题,确实让人深思。

3、民主而亲近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是引领者而不是领导者。

魏书生老师在他的《班主任漫谈》中说他自己在某次上课时写错了字,学生立即给他指了出来。魏老师说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这说明在他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民主而亲近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在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

愿我们的课堂都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二、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以学论教”是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应该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足功夫。对此,我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1、立足课本,发掘教材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过分的追求“寓教于乐”会流于形式,看似热闹,学生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若不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去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会要旨,一节课下来,书没有仔仔细细地读,字没有端端正正地写,话没有清清楚楚地说,词句没有扎扎实实地训练,语言没有实实在在地积累,完全游离于课本之外。这样的教学,何来返璞归真的语文味?何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如果老师对教材不钻研,对教学方法不选择,仅仅利用教参,甚至仅仅依靠自己从教以来积累的经验,靠“吃老本”来进行教学,这无疑是在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改革和创新则绝对不会出现新课堂的。那么,新课堂的“新”从何而来?我认为,来自以“本”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语文教学的目的。

譬如,在讲授《论语》的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译文和理解上面,以“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进行导入,将本文要贯彻的人文思想和道德培养进行一个暗示。接着以“读―品―悟”为线索进行教学。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读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翻译课文时出现的难点,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后,通过提问和板书来展示出重点。至始至终,整堂课学生都在思考,在相互学习,而我起到的作用只是巡回点拨。最后十分钟,我开展了一个“互评互测”的活动,让学生再次巩固重点字词,本课时翻译的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

2、适度超越、合理延伸

即以课本为基点,做到“依托课本,又不拘泥课本”。拓展、迁移、超越、延伸有度,防止远离课本的过度发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课本中的空白点、延伸点、拓展点,让思维与语言共生,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让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

比如我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齐声朗诵课文,进一步走近文本。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我在此环节中,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景物特点的总写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要求用“富春江的 美,美就美在 ”的句式说一句话。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富春江的水清、急,山峻峭、富有生机等特点。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并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形成文字在课堂上展现、交流。这样,就是在适度的超越,合理的延伸。

总之,只有教师先改变教学的方式,使课堂充满人性,充满弹性,丰富多变,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