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域生态危机 广东责无旁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域生态危机 广东责无旁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危机四伏 水面不再平静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广东省的沿江沿海生态环境状况,危机四伏并不过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威胁人类十大环境祸患名单,海洋污染赫然在列。珠江口水域油污染曾超越渤海湾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重污染水域。后几经反复,一度下降至第6位,但其污染严重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溢油污染首当其冲。

珠江口与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一起,被列入全国溢油污染事故多发四大区域,广东省面临的溢油威胁不容忽视。

广东沿海有4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90%以上的外贸货物都通过水路运输,近年来更是持续攀升。目前,广东水域年进出口船舶260多万艘次,水路运输货物10亿多吨,其中危险品运输年均1.5亿吨。水上运输的危险货物主要有三大类:油、化学品和液化气。包装危险货物200多种,散装液态危险货物60多种,大宗运输的货品有原油、成品油、硫酸等。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其中四分之一是从南海进入,广东沿海尤其珠江口水域是油轮进出的主要水域。

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水上加油市场的繁荣。水上加油站(船)沿江河而设,临航道而泊。广东仅固定水上加油站就有182个,且80%为私营公司和个体所有。与此同时,水上加油站分布不合理、船龄老化、极易导致火灾事故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众多危险品的进出等无疑给监管部门带来挑战。广东辖区船舶通航密度高,危险品运输频繁,辖区水运危险货物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风险也随之相应增加。

据统计,1975年以来仅发生在珠江口水域溢油量在100吨及以上的船舶污染事故就有15宗,即平均每2.3年发生1次重特大船舶污染事故,而溢油量最大的有8000吨,平均溢油量达400吨,所造成的污染损害日趋严重,例如“12.7”、“9.15”重大污染事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

2004年12月7日,巴拿马籍“现代促进”轮与德国“MSC伊伦娜”轮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处海域发生碰撞,德国“MSC伊伦娜”轮燃油舱破损导致泄漏180#燃料油1280吨,造成中国最大的海上漏油事故。事故区域北面距离香港陆域仅11海里,泄漏出来的燃料油受风和流的影响向西南漂移,在海面上形成9海里的长条形油污漂移带。

2009年9月15日,总吨46551的巴拿马籍集装箱“圣狄”轮受台风“巨爵”影响,漂至珠海高栏岛长咀搁浅,事故导致该船燃油柜数百吨燃油泄漏入海,污染了高栏岛飞沙滩、三浪湾、西枕湾一带海域和岸线。而“圣狄”轮泄漏的30吨燃油,使“珠海十景”之一的“飞沙叠浪”遭遇毁灭性打击。专业清污公司估计,油污渗透到沙地中大约60厘米深,飞沙滩海域至少3年不能下水游泳,20年之内不能完全恢复。

2013年1月13日,茂石化湛江至茂名输油管发生原油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地距饮用水备用水源地赤坎水库仅数百米,至18日已收集油水混合物4600余吨。

这一幕幕触目惊心、让人不忍直视的漏油事故,已经敲响了警钟,其对当地水上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从事防污工作20多年的雷世元透露,受物质特性与行业特点影响,油品、化学品等在装卸、生产与运输过程中,“不发生事故则已,一发生则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

沿海石化带也存在严重的安全和污染隐患。

事实上,比起危险品运输往来频繁的难题,广东迅猛发展起来的沿海石化带面临的安全和污染隐患同样严重。当石化企业发生事故时,大江大河、饮用水源、集中居民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形势,投资数千亿建设沿海港口“五大石化基地”,在揭阳、惠州、广州、东莞、珠海、茂名、湛江等沿海地区建设了多个石化基地,形成了沿海大石化产业带。从东到西,广州石化基地、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茂(名)湛(江)石化基地,再加上中石油年产量2000万吨的炼油项目进驻粤东惠来,石化项目在广东可谓遍地开花。

目前,我省沿海地区有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企业90余家,港口危险货物码头471个,相应的港口经营人366家,港口危险货物年吞吐量逾2.7亿吨;港区范围内共有危险品储罐3431个,总库容1787万立方米。与此同时,石化巨头企业还在积极新建、扩建炼油项目,包括在建的未来将达到2000万吨/年的揭阳石化项目,拟建的中科合资湛江15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预计能力达1600万吨/年的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等。

据专家估计,目前每年平均约600万吨石油及其产品流入大海,给海洋生态带来了极大的污染风险。石化基地初现雏形以及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广东境内危险品水上运输环境日趋复杂,海域防污也面临空前挑战。

水源保护也被提上日程。

对于各地发生的矿泉水抢购事件,很多人都不陌生,武汉、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都不曾幸免。而且随着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曝光的增多,人们对此类事件的敏感度将会只增不减。哪怕是空穴来风,人们还是会“宁可信其有”。可以说,一旦涉及饮用水安全,随时可以挑动城市居民那根紧绷的弦。

广东省内珠江水系内河水运发达,饮用水取水口众多。广东省水域面积46.82万平方公里,通航河流998条,县级以上市共有饮用水源地187个,共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152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370.3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7%。

东、西二江是省内居民的重要饮水来源,尤其东江是香港、澳门和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据称,香港80%的饮用水引自东江,700万香港人每喝三杯水其中就有一杯是位于东江下游河源万绿湖的水。从香港政府到民间组织,每年都会组织各种考察团溯东江而上,到万绿湖“观水”。

窥一斑而知全豹,珠江水域的水源安全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但据最近公布的2012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称,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趋势暂未得到根本扭转。由于污染原因,去年全省发现赤潮16次,为近5年来之最。珠江口等河口海域集中了辖区大部分的劣四类水质。环境保护部6月4日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也称,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对同时兼具海洋大省和水运大省的广东来说,随着船舶数量和石油运量的持续增加,船舶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风险也大大增加,如果溢油事故发生在饮用水源或饮用水取水口附近,会直接影响民众的用水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未敢懈怠 海事一直在行动

防治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是一场恶战,非一朝一夕、一地一部门之力可以彻治。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虽然形势一直都很严峻,却并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人在关注,有人在呼吁,还有人在努力。

海事部门肩负着保护海洋环境清洁的重要职责。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为此专门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提升水域污染防治能力。该提案引起政协部门的重视,被列为广东省政协十大重点跟踪解决提案。

广东海事局,更是秉承“航运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宗旨,在降低溢油污染、辖区水域清洁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在加强。

在部海事局的指导下,广东海事局自2000年成立以来,对溢油敏感的佛山、中山、江门、肇庆、惠州、河源等地,不断加大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并吸引和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重点地区的溢油投资力度。

目前,交通运输部投资1600万的广州仑头、珠海高栏船舶溢油设备库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接近5000万的珠江口大型船舶溢油设备库由交通运输部立项并已进入实施阶段;投资8000万的湛江中型设备库、汕头和茂名两个小型设备库目前由交通运输部立项并已进入工可阶段。另外,一批由交通运输部投资购置的水上清污设备已配备到沿海和内河干线重点港口(佛山、惠州、中山、江门、东莞、肇庆等地)。

广东省政府、有关地方政府也很重视水上污染应急工作。中山市政府投资400万元建设的中山港水上污染应急设备库已投入使用,东莞市政府投资约8000万元的东莞虎门水上危险货物运输化救中心已进入实施阶段,珠海市政府、江门市政府也对加强水上污染应急能力建设作了相应的安排。

不仅在具体项目建设上,科研项目也一直在跟进。广东海事局还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关于溢油处置的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在水上溢油决策指挥、溢油漂移预警、跟踪监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研发。目前航空遥感监测海上溢油技术、海上微型浮标溢油跟踪定位技术、珠江口水域溢油预警与决策系统已完成研制工作并投入实际应用。不但积极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水面溢油跟踪监测浮标与无人机监测装备研制”、“智能化控制水上溢油处置平台研制”等重大项目研究;还完成了部海事局课题《内河水域船舶溢油应急体系的研究》。

与事后亡羊补牢相比,建立未雨绸缪的机制显然更值得称赞。广东海事局在清污、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预案设置方面的做法,的确值得称道。

目前,广东局辖区共有沿海一至四级污染清除单位32家,各级政府投资的、以及社会力量的污染应急资源共有溢油应急处置船58艘,辅助船225艘,各类应急作业人员1500人,普通围油栏14万米,岸线防护围油栏10万米,防火围油栏1万米,收油机190台,喷洒装置310台、吸油拖栏11万米、吸油毡326吨,溢油分散剂500吨,化学品吸附材料15吨,规模和数量居国内之首。

为建设足够的应急作业人员队伍,广东海事局大力支持地方专业溢油应急队建设,近三年内共免费举办应急专业人员培训班5期,培训专业人员400多人。广东海事局不但建设专业扎实、指挥得当的指挥队伍,还注重培育“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清污队伍,以及第三梯队(例如渔民、水上环保志愿者等)的清污队伍,发动社会各方储备清污力量,有效应对水上溢油应急风险。

同时,还不断加强队伍的应急演练。2010年11月于饮用水取水口众多的西江水域举办了大型船舶溢油应急演习,参演力量包括直升飞机1架、各类船艇50多艘、参演人员210多人,直升飞机溢油监控、遥感监视监测设备、内河移动式溢油应急船等一批高新设备、船艇逐一亮相。

另外,广东海事部门辖区13个沿海分支局,已有10个通过当地政府颁布船舶污染应急预案。我国第一部省的溢油应急基地和设备配置总体规划——《广东海事局溢油应急基地和设备配置总体规划》也已在广东落地。按照这一规划,未来广东省将建立8个溢油应急基地,这些基地和设备库将是南海海区乃至全国溢油应急的主体力量之一。

当然,这也并非万全之策。有专家表示,由于各地对水上溢油重视程度不一,对油污染事故灾难性估计不足,使得各地应急预案并不平衡,一旦发生溢油事故,不协调的预案好比“用长短不一的筷子夹菜”,发生事故只能临时抱佛脚。

联手致胜 多部门齐上阵

广东海事局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应急设备、应急队伍、相关条例规定等该有的一样不少。

但与广东辽阔的水域面积、水域生态面临的一系列隐患、沿海石化带等威胁相比,这些显然还不够。

梁建伟也表示,广东省的应急设备缺口还比较大,大型专业化污染应急清污船、重型围油栏等设备设施不足。另外,全省专业水上污染处理处置队伍及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机构、人员、资金、技术等与石化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一个城市一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单从资金投入来讲,意外污染事故的治理是由政府支持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世界上许多港口城市对此在财政上都是鼎力支持。有资料显示,香港特区每年对海上防污应急体系的建立专项拨款达7000万港元,而大连、青岛、宁波等城市对船舶防污在政策与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与之相比,广东则稍显落后,部分公司“自己出资义务清污”的形式让其有力不从心之感。

广东省在海域防污问题上,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分担水上溢油的应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追根究底在于,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费用没有明确,社会力量投入还仅停留在初级阶段,防污公司面临生存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广东海域防污的困局,亟待破解。

为此,梁建伟曾建议,各石化产业聚集区域建立区域协调和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区域和流域间石化产业的统一监管。同时,石化企业所在地安监部门应加大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另外,建议广东省加大投入,由省政府牵头,组织发改委、安监、环保、交通等单位,相关地市配合,结合广东省石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当前应急能力现状等实际情况,对广东省沿江、沿海水上污染应急设备、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提出分步建设方案,尽快落实“广东省海上搜救指挥平台与基地建设工程”相关项目。

显然,区域协调、联动、多部门联合成为当仁不让的关键词。建设?可以!各部门联手,先进行项目环保测评。治理?没问题!谁也不要置身事外,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