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侯逸凡:左手握书 右手执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侯逸凡:左手握书 右手执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侯逸凡,江苏兴化人,国际象棋男子国际特级大师(国际棋联授予国际象棋职业运动员的顶级称号,按规定女子世界冠军可被授予这一称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本科生。她11岁时获得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中国独立分区赛冠军,取得第一个国际特级大师标准分;2007年被国际棋联批准为女子国际特级大师,是世界现任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中年龄最小的,2007年6月,年仅13岁的她获得国际象棋全国个人冠军,打破了秦侃莹保持的记录(98年,14岁);2010年获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女子世界冠军……

尽管侯逸凡的微博认证是“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但她在微博上的发言更偏向于新身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本科生。她会与同学讨论选课,偶尔贴上自己的照片,摆出俏皮的标签;她积极转发北大学院社团的视频,分享她参加校园公益活动的感悟――就像普通大学生那样。但是,侯逸凡的生活轨迹几乎从来没有和普通学生重合过。5岁那年,她与国际象棋结缘,从此南征北战国内外高手。仅仅19岁,她已收获了绝大多数同龄人从没想过的荣耀。

现在的侯逸凡,求学燕园,左手握书,右手执棋。她没有太大野心,一再强调“以学习知识为主,能多学一点是一点。我的前辈们退役后的道路相对固定,大多在棋院。”侯逸凡希望自己的道路更宽广,所以,她选择了上大学。

最后的最后才是天赋

回首学棋路,侯逸凡总结了自己的三大成长要素――机遇、帮扶和天赋。

侯逸凡很早接触国际象棋,7岁背井离乡北上山东学棋,“出发前两天,我还在写暑假作业呢,爸妈告诉我要去趟山东学棋。我当时想,不管怎么样9月1日开学前肯定能回来。”她投奔的老师是专门教青少年下棋的童渊铭教练。见到教练之后,侯逸凡被要求与男孩子对阵,“结果下得还挺好”,便留下来了。9月1日开学了,侯逸凡回不去了。她的人生路在这个仓促北上的夏天转了一个弯,向着专业棋手之路前进,“能结识到童渊铭教练,就是机遇”。

不到两年,侯逸凡就进入国家队集训。2005年,她拿了全国女子选拔赛和分区赛两个冠军;那年,侯逸凡才11岁,稚气未脱的女娃娃可以“为国出征”了。不过就算为国出征,基本的生活还是需要被照料,逸凡的妈妈一直伴其左右;到北京后,逸凡爸也向单位请了长假,前来陪伴妻女。逸凡说,如果一路上没有这么多的帮扶,她不会如此迅速地成长。

最后的最后,逸凡才提到了“天赋”。

“下棋还是需要有天赋的。”提到自己,逸凡反复强调:“我并不认为我很有天赋。”在逸凡看来,努力算不上独特的成长要素,因为每位职业棋手都非常努力,但是能有天赋却不一样。“在迷茫不知如何突破时,天赋可以让你在瞬间柳暗花明,从死胡同中走出来。”然而,有天赋而不努力就是浪费;要是有天赋又感兴趣还很努力,那就是翻三倍的幸运了。

自认“不算很有天赋”的侯逸凡,用差不多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学棋女童到棋后的成长。

输的那盘棋

谈起自己的成绩,侯逸凡总是轻描淡写。提到自己的辉煌战绩,侯逸凡并无大谈特谈的意思。

但输或者赢,侯逸凡也不是完全不在乎。提起2006年输的一盘棋,她至今耿耿于怀。那是2006年的世青赛,侯逸凡12岁。她把赢定了的棋走输了。这盘棋被列入了她“最郁闷的下棋经历”,封存于记忆中。

侯逸凡并不执着于冠军的名号,她计较的是这是一盘可以不输的棋。

至于侯逸凡自己的衡量标准,“我的成功定义很模糊,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侯逸凡解释,目标定得太过具体,一旦达到会陷入空虚迷茫;目标定得太过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又会或多或少感觉沮丧。“所以,我的心态很乐观,随遇而安就好啦,我不是很有野心。”

我的同学是“大牛”

来北大后,侯逸凡还是带着乐观心态。她对自己的要求是调整好自己,跟上同学的学习进度;兼顾下棋和念书,适应大学生活。

她并不是只挂名不上课的学生。上学期,大一新生侯逸凡修了15个学分的课。逸凡坦言,三分之二的时间她都在比赛,但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也让她体会到一名普通学生的生活。“很多课都很有意思,比如,国际关系概论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政治老师幽默诙谐,各种当代现状听得很high。不过,我经常参加比赛,很多内容都没听到,很可惜。”

其实,在校园做学生的体验对侯逸凡来说是陌生的。

离开小学那天起,逸凡就一直想着回校园。但她清楚比赛和上学不可兼得。逸凡并不认为人生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错过了第一个转弯的路口,一定还有第二个路口可以重新选择。比如,这次上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她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忙碌和充实;她的身边也有了更多年龄相仿的朋友……

在向大学生身份转换的过程中,逸凡也体会到北大的藏龙卧虎。“我走的地方多,阅历见识比较广。但是,我的同学们在学习能力、方法甚至做笔记的习惯上,都比我强。他们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很犀利,提醒着我――哦,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思路。我经常觉得自己的思维不开阔。”这些同学,被侯逸凡视为“大牛”,“我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侯逸凡努力与他们保持差不多的学习速度。侯逸凡一直告诉自己“不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我期待毕业时,我真的能学到知识,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上有所提高。我不希望除了一纸毕业证书,什么也没有。”

大一的第二个学期,侯逸凡选了23个学分的课程,这意味着她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课业,“趁着比赛少的时候多选课,不然以后更有压力了。”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她也参加学校各种样式的活动,听学者演讲、参加一二・九歌咏比赛;在学雷锋日,她担任“春燕行动”志愿者,与三位同学一起探访了两位退休老教师,陪老人聊天,也聆听老先生的教诲;她还是北大国际象棋选修课的特邀助教,为在大学校园推广国际象棋运动尽份力,北大国际象棋队领队和课程教师李晓鹏评价侯逸凡:“她对国际象棋的讲解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让同学们感受了国际象棋运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