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数学与生活圆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公倍数和公因数》见凤凰国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P23——P2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孩子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通过具体操作,能将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在集合图中表示出来
2.能力目标: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列举法列举出来,在列举过程中,积极思维,让思维条理化,探究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探究的幸福
教学重点:通过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
教学准备:1.准备数张长方形纸片:规格是3厘米×2厘米;2.准备两个正方形纸片:一个是6厘米×6厘米的、另一个是边长为8厘米的;3.准备方格图、红旗和黄旗见练习四里第4题操作。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思维的机会”这是数学课标再三强调的。生活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数学与生活无缝接轨,数学鲜活得更有生命的张力,知识的价值更得以张显。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要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突显其活性与灵性。
教学过程:
一、体验认识
1.知识回顾: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切入知识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公倍数。
2.操作活动。
出示边长6厘米、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让学拿出3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
操作1.把3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铺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上。
操作2.把3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在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上。
交流:你们上来展示一下结果吧
3.拓展想象。
让学生回忆刚才铺正方形的全过程,用3厘米X2厘米的长方形如何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8X8厘米的正方形里面用3厘米X2厘米的长方形来铺每条边都能正好铺完吗?为什么呢?
(8÷3=2……2,8÷2=4)
4.揭示公倍数的概念。
5.12、18、24……它们是哪些数的倍数啊?
现在用划圈的方法找一找,有什么发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你也可以用省略号代表。
想一想:用3厘米X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你现在知道了吗?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亲历才能建起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才能学好和提高。
二、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
探索1:找6和9的公倍数?找好后,再找一找他们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小组合作找,看哪个组找得快,找的方法多。找后交流:
如: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或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探究2:你发现哪种方法好
2.明确答案
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你能用图来表示吗?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看图:你发现其中规律了吗?
4.看书,完成P23的“练一练”
5.知识归纳:
(1)这几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
A列举法:分别写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B大数翻倍法:先写出两个数中较大数的倍数,再从这些倍数中找出较小的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1:同学们参加比赛,按4个一组、8个人一组或10个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最少有多少人?
例2有两根彩带,一根长15厘米,另一根长20厘米,要把它们剪成长度相同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材。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将大大提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教材P24页第1题:把50以内6和8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提示:“50以内”是道题的特定要求,假如没这个要求话,在圈内写数时要加上什么标点符号?
2.练习第2题。
写后讨论:这一题中为什么要加……
3.练习四第3题。
做后,说说你的发现。
四、拓展延伸
1.甲乙两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4天去一次,如果7月1日他们两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他们下一次同时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2.有两根小棒分别长20分米,28分米。要把它们都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分米?
3.在一张长40厘米,宽32厘米的长方形红纸上裁出同样大小,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并且没有剩余。一共可以裁出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学要联系生活的“源头”,在初中数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教者自己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把生活中的题材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小结本课
1.请分组汇报今天的收获,说说心中的疑惑
2.布置下一课导学任务:预习教材P26——P28试做练习五
六、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大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在小学数学要突出趣味性、学科性、自主性和实践性,通过活动有效开展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