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发挥金融杠杆效应 撬动农村消费市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发挥金融杠杆效应 撬动农村消费市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扩大内需是保持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撬动农村消费市场,需要从贷款、保险、证券三个方面入手,明确支持农村消费市场的目标和切入点,加强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杠杆化”,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和提升农村消费市场中的作用。

关键词:扩大内需;农村消费市场;金融杠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4-0027-04

在城乡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中,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架马车发挥的牵引作用无疑是不一样的, 在不同的时期、 城市与农村之间都是不一样的。 毫无疑问, 扩大内需是保持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撬动城乡特别是县域和农村的消费市场,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金融与财政是资金主渠道,由于财政支付受财政能力所限,不可能无限扩大,而金融的杠杆效应则是需要关注的。 美国次债危机后需要去“杠杆化”,而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则需要加强“杠杆化”,发挥金融在促进和提升农村消费市场中的作用。

一、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分析

对县域与农村市场的分析, 需要从收入和支出角度展开。尽管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较大,但随着新农村建设, 国家对县域与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民积极创业和外出务工等因素,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 我国的农民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完全依赖农业收入的农民,农民家庭收入是多元化的,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来源也有很大不同。从1985年到2010年26年间, 农村居民收入从397.60元增加到5919元, 增长了13.89倍。 收入递增与人均GDP增速大体一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4%, 一些拥有资源的地区农民和城镇郊区的农民出现了一些中高收入家庭。在“十二五”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仍将是增长态势。

在支出方面,可以从消费支出、储蓄支出与投资支出三方面分析。从消费支出视角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相关,消费中食品支出呈下降态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1%,但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仅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农村消费支出水平更低,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储蓄多在30%~40%之间,由于新型农民投资意识的增强,投资的占比也在逐年提高,主要用于股市、债市、房市等领域。近年来,受传统的文化影响,消费支出的增长仍然会比较缓慢,而投资的占比会快速提升。

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来看, 收入和消费支出不对称, 采取措施提高消费支出非常必要。一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水平提升的手段与意义

金融的核心是资金跨时间与跨空间的交换, 其特点是通过吸收居民与企业的闲置资金,将吸收来的存款配置到最需要、 最有效益的行业与领域。目前我国投资已经遭遇瓶颈, 因为由于大量重复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亟需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淘汰落后产能, 而且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不具有可持续性,难以为继。出口的增长长期以来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但出口的增长必须依靠国外经济的繁荣, 在国外金融危机下,美国经济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尚需时日,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 对中国进口的需求也在减少。而国内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口红利消失等诸多压力、利润很薄,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生存都存在问题,因此真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长久拉动力的应该是消费。而城市的消费水平已经相对饱和,新的消费亮点还没有出现,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农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把农村消费市场搞活,生产过剩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农村与县域的购买力而言的,实际上农民在CPI上涨下,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大大下降,子女上学、医疗等使其不敢消费,更难以超前消费,更多的是储蓄,少数有胆量和头脑的农民则投资房产和其他一些事项,一是保值,二是期望未来的增值。这些年,财政用于农民的粮食补贴等各种补贴大量增加,但是“僧多粥少”,与较快增长的物价相比,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义大于实际刺激消费的意义。为激活农村消费,目前采取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对传统农民家庭的效果不大。医保等措施虽惠及亿万农民,但是大病的费用仍然容易使农民“返贫”。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仍然需要多管齐下,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提高农民工务工价格,使得农民工打工能赚钱;提高财政对农民的补贴水平,让农民敢消费,减少后顾之忧。许多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在中国难以实现,因为我国农民数量很大,靠补贴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主要应是控制物价上涨,让农民的钱值钱,购买能力增强。

除了上述手段外,金融的作用有待挖掘。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有银行贷款、证券、保险等,金融杠杆有利率、汇率。与农村、农民、农业有关的金融手段目前主要在贷款方面,有小额贷款、微小贷款、民间借贷等一些支持“三农”的贷款产品。金融机构可以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采取差别化的利率,支持农民创业,增加收入来源,进而扩大消费能力。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起到正规金融产品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农民家庭婚丧嫁娶临时资金周转困难,民间金融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民间借贷在服务农村消费市场方面作用很大,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村镇银行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定要恪守为农民服务的初衷,对用款金额小、用款频、用款急的农民消费要大力支持。 民间借贷要区别于高利贷, 这一定要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企业公民的角度出发,履行社会责任,带着激情和爱心,去服务农民,撬动农民消费市场。

保险业也是促进农村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投入产出低,靠天吃饭的农业,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 但农业保险受财力所限在我国开展得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缺乏相关政策性保险的法律规定,在基层保险机构建设、资金管理、理赔协调、诉讼处理等方面, 政府各部门之间权责没有明确划分, 实际执行中标准不清,缺乏技术规范,实施方面整体可操作性差等。 还有代办费用列支、 补贴资金到账缓慢、理赔投诉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畅开展。 今后应加强组织推动,监督检查,对保险覆盖率、投保率、补贴到位率要加强考核,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在中心乡镇建设农业保险服务站等。总之,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帮助农民抗击自然灾害,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收入稳定了,消费的信息和能力就增强了。

证券业,包括股票、债券等方面在提升农村的消费水平方面也大有可为。 可以探索消费贷款证券化的路子。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住房按揭杠杆化过度,而我国的消费贷款则是证券化程度不够,因此不能矫枉过正,谈证券化色变。证券化的最大优势是增加消费贷款资产的流动性, 但是不宜过度衍生产品化,否则会使投资人与债权人之间相互不了解,增加风险程度。

证券支持农村消费市场提升, 还可以通过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等生产农村适销对路产品的企业上市融资, 来发展和增加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供给, 同时吸纳更多的农民进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扩大农民的消费能力。证券业在支持绿色农业企业上市方面要立场鲜明,要提高农村食品市场的质量和安全。

从贷款、保险、证券三个方面入手,明确支持农村消费市场的目标和切入点, 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市场提升上的放大效应, 对拉动农村内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是吸收闲置资金, 再将其配置到效益高的领域的一个中介。长期以来,由于农村购买力较城市差,农村产品价格弹性较小,贷款资金一般流向城市及东南沿海市场,较少地流向目前发展较滞后、未来发展前景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实际上,未来中国能否保证经济增长的长周期, 关键是能否启动消费市场,而消费市场的重点未来是在农村。

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关键在于政策导向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分析指出,农村消费市场人均收入3000元成为临界点,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当人均水平达到3000元, 基本生活支出约占纯收入的一半左右, 农民有一半剩余的资金用于发展、 享受消费时,即在3000元临界点上,农村消费就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 在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村消费呈现持续升温态势。在3000元当中,以食物为核心的基本生活支出差别不大, 一般在1500元左右,约占一半,另一半用于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的顺序开始由吃、住、用、文、医、交的顺序,向吃、住、文、交、医、穿、用顺序转变,特别是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较快。 但当前农民也存在收入不均衡、两极分化的情况,这也是制约农村消费扩大的主要原因。 富裕农户的储蓄意愿高、 消费倾向低。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也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增长。在农村,农民的收入集中在建房和子女教育支出,而这靠多年的积累,多年存储一次支出,这两项支出比重过大,制约了农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另外,商业部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但农村超市的税费负担重,影响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

研究农民消费支出的特征, 可以发现农民是典型的“量入为出”收入消费模型,并呈现出“收入阶段性增加、消费随之变化”的趋势变动特征。从区域看,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态势。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最高类是北京、上海;较高类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天津;一般类的省份有河北、辽宁、湖北、陕西、河南、吉林、海南、内蒙古、山西、四川、江西、广西、黑龙江、安徽;较低类有重庆、云南、宁夏、湖南、青海、甘肃、贵州、、新疆。今后,要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必须深入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初次分配水平、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稳定和控制市场物价、加强农村与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化、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村廉价商品的供给,带动耐用消费品的合理升级, 扩大和引导普通农民大众消费能力和潜力的释放。

金融业要针对消费市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举措, 来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三、 加快农村产品和服务方式的金融创新步伐,持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和数量

近年来, 为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金融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放低了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设立了大量的村镇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大型涉农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们可以发挥农村熟人社会中“面子”约束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完全依赖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因为农民创办的中小企业出于节省费用等原因往往没有经过审计的、规范的会计报表。尽管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对于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提高农村生产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 另外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产品创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每年都会评选中小企业和服务“三农”十佳产品。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及大型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将近年来在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方面的创新产品参与评选。作为评委之一,笔者感受到产品创新的动力和作用,这些创新产品既使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给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产品创新、 制度创新为农村消费市场的提升打开了通道,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渠道的创新,那就是电子渠道作为物理渠道的替代, 越来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要改善农牧区支付环境、提升农牧区消费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支付系统在农牧区的网络延伸,提升农牧区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加强宣传,培养农牧民的非现金支付习惯, 推动农牧区刷卡消费。 电子渠道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发挥手机、电脑、网络等优势,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服务,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转账电话、手机银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支付结算,还大量节约了成本和时间,电子渠道也方便和促进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在目前,针对上文记述的农村消费的特点,最直接的结合点就是农村消费信贷业务。 根据对目前我国消费贷款的调查发现, 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与农村消费信贷不相匹配。 虽然村镇消费信贷总量上有所增长,但是基数较小,速度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消费性需求。实际上,通过亲友之间相互借贷的民间金融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年贷款总量用于消费信贷的比例很少。 在农村消费信贷中包括汽车信贷、住房信贷、助学信贷和其他消费信贷,农村消费信贷金额一般在5~10万元之内。 据调查,目前对汽车、住房的信贷需求较低,更多的是子女上大学的助学贷款需求。有研究表明,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活跃,缺乏农民的信贷记录,因此难以测量信用风险。今后要在农村加快建立征信系统,建立起农民的消费信贷数据库。 由于农村消费信贷额度小,又缺乏必要的抵押品,因此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由于宅基地和农民住房不能同时抵押, 因此可以采用联保的方式发展消费信贷。总之,金融机构要积极加强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 大力宣传和推介消费信贷品种,传播新型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合理引导消费预期。结合农牧民特点,探索开发教育、医疗、婚丧嫁娶、 建房和住房装修等品种, 提供多样化的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利率定价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农牧民消费需求。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为契机,开发与财政政策相配套的农村消费信贷产品, 支持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确保涉农补贴及时发放到农牧民手中,提高农牧民消费积极性。

由于农村出现了一批富裕农民, 他们除在老家建房外,开始在城镇购买商品房,因此金融机构可以为他们提供按揭贷款, 完成富裕农民在城镇买房的梦想,可以考虑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二手房贷款、商业用房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也可以考虑差别利率政策和适当降低首付款比例, 简化贷款审批手续。 对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应该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改善他们在城市务工的住房条件。

农村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出现消费升级现象, 过去是自行车,前些年开始出现摩托车热,现在农村有些人开始购买汽车,有家用小轿车,也有生产生活两用车。今后金融机构要加强与汽车供应商、经销商合作,创新担保方式,制定差别化授信条件,稳定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促进农村汽车消费市场稳步发展。

加大推进消费信贷的力度对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和扩大具有积极意义。但除此之外,还要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主要是方便农民存、取款和转账、汇款等日常需要,同时引导农民采用信用卡、惠农卡等进行非现金支付结算。 除了银行的物理网点提供金融服务以外,现在越来越多地采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转账电话等电子服务,人民银行也正在着力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牧民了解和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 培养农牧民非现金支付结算安全便捷的理念。 面向农村企业和个体农户开展非现金支付结算知识培训,发挥“传帮带”作用。 同时, 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对留守农民的引导作用,发挥银行卡特色服务对农民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提高农牧民对非现金结算的认知度。 合理布局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开通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支票影像系统。 针对各种惠农补贴以及农民交水电费、 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税款、保险费的需求,一些地区开通了“惠农一卡通”,启动服务农民的“直通车”。在农村地区布放存取款一体机、POS机,加大自助银行设备的投入力度。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消费市场水平。目前,在一些交通不便、金融资源缺乏的乡镇,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点, 毫无疑问将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银监会正在开展消灭金融服务空白点工作,将促进这些地区的消费水平。

除支付结算环境以外, 金融机构还需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要支持农民扩大收入来源,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社区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下岗人员再就业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巾帼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农村青年能人创业贷款等,帮助农民致富,发行惠农卡,邮政绿卡等,进行小额取现,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