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大城市以其鲜明的优势和特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特大城市的转移,又是特大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并成为促进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在系统梳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作为分析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北京市产业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各项数据指标分析,探讨二者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大城市;经济增长;北京市

1.引言

北京市作为中国特大城市的代表之一,其经济发展在全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北京也是农村劳动力净流入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北京市经济增长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非常明显。本文研究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将更好地推动运用经济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模式,在现实上也能为特大城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定义为: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向新兴的二、三产业。包括农村就地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口和流向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将特大城市的定义为:根据《国家中长期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标准,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规模超过5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将经济增长的定义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标志。

2.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均有相关研究。

在国外,刘易斯(Lewis,1954)在农业部门劳动无限供给和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描绘了二元经济下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经济增长情形;乔根森(D.W.Jogenson,1967)认为工资率是随着资本积累上升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的。他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工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影响城市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利利安(1982)在其提出的部门转移理论中强调,产品市场上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波动,会引起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差异,进而促使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Poirson(2000)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要素的再配置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人均GDP的贡献率为年均0.75%;世界银行(2005)估计,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再配置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如有1%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地区,则导致总体经济增长0.5%。

国内学者谭崇台(2001)和刘怀廉(2004)则从著名的“推拉理论”来解释农村人口流动这一现象;李培林(2003)也指出由于农业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在农村甚至出现农业收入负增长态势,这使得农民对种地愈发失去兴趣,农民便离开土地流向城市;蔡昉(2005)证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会缩小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在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方面,刘乃全(2005)从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资本和技术要素效应、就业替代效应与竞争效应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崔传义(2010)则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效应。

3.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在1978-2011年间呈现出上升态势,根据人口的具体增长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4年。此阶段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略有上升,但整体增长缓慢。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大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虽增强,但是受户籍制度等行政制度的制约,人口流动依然存在较大阻力,故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幅度缓慢。第二阶段:1995-2000年。此阶段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在波动中快速上升。其中,1995-1999年有一个小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亚洲经济危机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愿也因此受到冲击,人数略有下滑;1999-2000年是快速上升的一年,由于经济危机的缓和和新千年城市经济的重新复苏,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二、三产业转移。第三阶段:2001-2011年。此阶段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迅速提高,增长速度空前。尤其是2009-2010年,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直到2011年城市资源初露饱和现象时才开始放缓。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2》

另外,根据图1还可以看出,北京市1978年不变价GDP从1978年至2011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9年。此阶段北京市经济增长较为平缓,从1978年的108.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445.1亿元,平均增速在7%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刚开始显现,经济增长加速尚不明显;第二阶段:2000-2011年,此阶段北京市GDP增长速度加快,从2000年末的507.6亿元增长到2168.5亿元,平均增速为14%。这十余年间的高速增长表明,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策稳步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净化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了北京市经济在十余年间的高速增长。

4.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定义变量

本文用1978年不变价GDP来衡量经济增长,记为GDP=北京市历年国民生产总值。用Immigrate表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记为Immigrate=北京市历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

为了减小原始数据的波动性,将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变量设置为lnimmigrate和lngdp。

4.2 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对Immigrate和GDP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始序列的检验结果均没有拒绝单位根假设,故可以认为,Immigrate和GDP二者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二者均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一阶差分变量是平稳的。这说明上述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对于非平稳的经济变量。对于非平稳变量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其之间的相关性是不可取的,应采用协整方法进行分析检验。通过E-G两部协整检验结果可知,文中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出于文章版面要求,相关检验结果没再文中列出。

4.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两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证明变量间存在确定性的相互影响关系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行。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Immigrate)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Immigrate)也是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理论上证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市作为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其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所作出的贡献。

4.4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gression Model,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变量间共同变动的关系,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它常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因素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根据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SC(Schwarz criterion)法则判定滞后阶数为1,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如下所示。其中,( )内为标准误差,[ ]内为t检验值。

4.5 脉冲响应分析

为讨论变量间关系,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即通过比较不同变量的脉冲响应,来判断变量所受冲击效果大小,进而判断变量间互动关系。

根据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对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始终为正,且呈上升趋势。说明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对北京市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在前4期推动作用相对较弱,自第5期开始作用逐渐增强。同样,北京市经济增长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吸引作用不断增强。

5.结论

第一,北京市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且是其单向格兰杰原因。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吸引作用相对较小,随着期数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吸引作用不断加强,并且始终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第二,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且是其单向格兰杰原因。由于受投资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如后者对前者的作用明显,但趋势是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增长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持续且正向的。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许学真.北京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2011.

[3]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3,1.

[4]蔡昉.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

[6]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7.

[7]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10.

[8]周晓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9]赵海涵,杨文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注:本文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硕士研究生重点项目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钱程(1989-),男,江苏太仓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