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强调了让学生充分的读非常重要,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自得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的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感悟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能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苦思冥想,百思不解,也可能会豁然开朗,喜获成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品尝到的是文章的滋味、语文的营养,获得的是探索的苦恼和发现的快乐,培养的是阅读的能力、语文的素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能咀嚼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通过自我理解,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一、 初读,整体感知
我们常常发现,语文课上教师安排学生初读课文,但还没等学生读完一遍,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叫停。这样的读,能让学生感知些什么?于是,他们只能翘首以待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答案。所以,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读。一是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正确,读通顺,二是读中能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发现课文中知识与自己认识之间的矛盾,大胆提出问题。
二、 细读,领悟规律
语言文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依据,通过反复的读,从字、词、句、段、篇的相互联系中理解语言的内涵,领悟语言的规律。语文是人文学科,强调的是主观感受,强调的是多样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应是他们自己悟到的,而非教师强加于他们的。要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学习。
如学习语言大师老舍的《猫》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中许多矛盾的地方:猫既老实又调皮,既胆小又勇敢,既尽职又贪玩;老舍先生对猫的古怪,不是讨厌,而是喜爱等。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细读,领悟语言规律:文章是怎样把这一对对矛盾表现出来的?通过反复的读,使学生领悟“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也确实如此――”这一表达方式的巧妙。再通过读,感悟到通过对猫古怪的性格的描写,实际表达的是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 品读,欣赏积累
语文具有强烈的情感,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值得细细欣赏品味,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陶冶情操。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林海》《春》《燕子》等等,我们应让学生欣赏品味,在品味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特色、语言的艺术,同时积累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切忌用成人的理解、教参的答案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如教学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我让学生自己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进行品味,交流中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再谈谈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学生们有的品味了描写孩子多而可爱的句子:“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有的欣赏了描写孩子朝气蓬勃的句子:“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气息。”也有的背诵了描写春光的句子。让学生自我品读,自我欣赏积累。
四、 研读,领会表达
语文最具魅力的恰恰是它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既理解其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还要领会其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让学生从这两个层面上感悟语文,感受语言,以期文意兼得。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研读课文,就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几乎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要找到这些特点,进而领悟其表达的作用、效果。例如,《穷人》一课,用较多的文字描述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矛盾心理。这段心理描写,再现了桑娜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情,其内容上作用是表现出了桑娜善良的品质,其结构上作用则是为渔夫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由于这段心理描写,人们想到桑娜的丈夫是如此的善良、细心(“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如此的粗犷、坚强(“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即“硬汉子”的形象。这种表达上的效果,就是前面心理描写所给我们带来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