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贷款硬着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贷款硬着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货币政策两难的情况下,决策者再次选择“窗口指导”急就章

年关临近,来自监管层的压缩贷款指令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并不意外。然而,今年的调控要比往年猛烈得多。

从各家商业银行获得的消息表明,近期,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了强力的“窗口指导”措施,无论如何,均不得越过监管部门画定的贷款规模“红线”。

这让没做好准备的商业银行叫苦不迭。“我们分行全年的贷款额度已经用完,”深圳发展银行的一位中层告诉《财经》记者,“还有的分行要在年末的两个月压缩贷款规模。”

在此之前,央行今年已经五次上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87%,贷款利率达到7.29%),九次上调准备金率至13.5%,调控力度前所未有。然而,信贷狂潮依然不期而至,许多商业银行在三季度就已经完成了全年预定的指标。

“为什么要实行信贷控制?”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11月19日推出的研究报告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在人民币被低估的情形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极为有限:加息会拉大中美之间的利差,导致更多的热钱涌入。

在货币政策两难的情况下,“窗口指导”再次成为政策面的急就章。

猫鼠游戏

尽管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近年来推进迅速,但贷款额度的调控,一直是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欲罢不能的“猫鼠游戏”。

今年一季度,各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就达到1.42万亿元,为今年的流动性泛滥写下了注脚。此后,二季度新增贷款达到2.5万亿元,三季度达到3.36万亿元,到10月更是达到3.5万亿元。在反复调整准备金和利率的情况下,信贷激增的形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直接导致管理层在9月24日召开会议,将各家银行今年的新增贷款规模由原先的15%调低到13%之内;并要求各家银行顾全大局,严格控制信贷增长速度和规模。

随后,“在十七大前后,相关部门召开行长会议,要求贷款总量保持在现有的规模。”一家商业银行的部门负责人说,“根据各家银行的情况,有的银行需要压缩,有的银行还有少量的放贷空间。如果贷款没有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央行将对其定向发行惩罚性票据。”

《财经》记者从多种渠道了解到,目前,银监会要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及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广发行和深发展等四家商业银行,在四季度不但不能增加新的贷款,还必须压缩贷款总量。对于其他银行,也要求控制贷款规模在限度范围内。

如此严厉的手段出乎所有商业银行的意料。因为去年在差不多相同的情况下,央行和银监会并未采取类似的手段。

去年年初央行制定的新增信贷规模总量是2.5万亿元,一季度即新增了1.26万亿元(参见《财经》2006年第9期“狙击信贷潮”);到年底,各家商业银行成功突破“红线”,将新增的信贷规模推高至3.18万亿元。当时,虽然监管部门实施了宏观调控和“窗口指导”等多项措施,但并未动用行政手段来遏制贷款增长。

以此为鉴,各家商业银行今年延续了此前的放贷风格:一、二季度猛放贷款;三季度按政府要求略有调控;四季度视情况再寻突破――由于每年的新增信贷规模是依据上一年的年底贷款总量,因此,突击放贷会增加银行来年贷款的额度。

“股份制银行今年给的贷款额度大都在600亿元-800亿元之间。如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早在6月就都用完了指标。”济南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老总透露。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3%,其中多数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速均超过20%――这不仅脱离了央行的调控目标,更超过了银监会规定的15%的限速目标。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明确指出,“15%的目标,是银监会综合考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状况、风险客观成因、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等多方面情况之后,提出来的最高限。”

“零增长”

“窗口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进入11月,各家银行的贷款规模都停滞不前。

“已经审批的贷款也不能发放。我们只能告诉企业,贷款确实已经获批,但要明年才能发放下来。”深发展的一位部门经理如是说。而据浦发银行一家分行的部门经理透露,浦发银行已经压缩了70亿元的贷款。“我们分行增长速度不快,之前还有些额度,但最近也停止了新增贷款。”

“现在强行压缩对企业影响很大,”华夏银行一家分行行长认为,“估计明年就会显现出来,银行坏账肯定会爆发。”

不过,对于各家银行来说,此次规模控制产生的影响不一。银监会一位官员称,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都可以将信贷规模控制在15%的范围内,且流动性基本充足;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除了要紧缩信贷,还要应对流动性不足问题。在银行间市场,主要拆入方即是中小银行。

相关数据显示,甚至个别大银行也出现了资金偏紧的状况。《财经》记者多方了解到,到今年9月,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整体下降,从此前的47%下降了约10%;其中渤海银行的月最低流动性比例曾达到25%,光大银行的流动性也仅为32%。农业银行因流动性不足,甚至创下单日拆入资金800亿元的记录。

在没有贷款额度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收益,银行纷纷开始内部结构调整,将重心转移到高收益业务上。“民生银行将剩余的资金组成了一个资金池,由总行统一调配使用。”民生银行总行的一位人士透露,“在资金的使用上,将优先向高收益部门倾斜。”

中信银行的一位中层也告诉《财经》记者,“信贷紧缩肯定会加速企业分化,中信也已经开始做结构调整。”

在收紧信贷的过程中,票据贴现业务成为压缩的重点。来自广东、山东、北京、天津等地各银行的信息都表明,目前票据贴现的年利率甚至都达到了10%,已经超过了贷款利率。但各家银行还是大幅降低贴现规模,因为贴现占信贷指标,所以现在票据“贴不出去”。

无款可贷,让中小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贷款调整的不利之处在于,总量控制比较刚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控制银行信贷,可能错杀一些项目,使一些急需的项目如环保等因为缺乏资金而延缓;也让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他们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事实证明了连平的判断。记者在济南了解到,因为银行停止发放贷款,济南市已经有中小企业陷入停产,有的企业为了生存只能砍掉正在上的项目,断臂求活。在接下来停止新增贷款的压力下,银行将理性地选择抓大放小,这样的情况也将更频繁地出现。

贷款的总量控制也直接影响到了现行的资金价格。

广东、山东的银行监测到,当地的民间借贷月利率已经达到3%。在银行间市场,资金拆借的利率也持续走高。

房地产警报

“我一直认为,中国错过了宏观调控的最好时机。”监管部门的一位官员直言不讳,“如果在2005年底就开始调控,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在他看来,由于调控滞后,大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已经由银行体系流向资本市场,从而推动股市、房市价格不断上涨。

统计显示,今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2%,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其中北京上涨13.5%,深圳上涨17.6%,宁波和杭州上涨幅度也都超过了10%。

资产价格的膨胀反过来拉动了房地产贷款的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9月末,全国累计新增房地产贷款9394亿元,占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的26.17%,同比多增4393亿元;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5551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4%,其中61.4%的个人房贷由中、农、工、建四家商业银行发放。据了解,个人房贷的增量占到四家银行新增贷款总量的61%以上。

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快速膨胀增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为银行信贷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银监会在检查中发现,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三假一高”的情况。“假按揭”,是指开发商为了获得开发贷款,利用假按揭套取银行资金;“假二房”,是为了逃避第二套住房要交的40%首付款和利率上浮10%的规定,将实际购买的第二套房以其他人的名义购买;“假90”是为了帮助购房人获得20%的低首付款,银行向实质为“悬空房”、“联通房”的假90平方米住房发放80%的购房款。而“一高”就是“高评估”,通过中介虚假评估,形成高估的房屋或土地价格,并以此作为银行抵押和放贷的基础。

“三假一高”的后果在一些银行已有所显现,比如广发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就较年初增加了10.5亿元左右。

在此次贷款调控中,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在压缩规模时重点考虑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信贷,商业房地产开发贷款等作为压缩的重点。

具体而言,商业性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豪华住房、商用住房、高档商品房的开发商贷款和按揭贷款比例,以及投资性住房的按揭贷款要“坚决予以压缩”,同时禁止搞住房加按,也就是再按揭贷款。

这样的背景下,暂停发放贷款对银行和房市的影响都不可小觑。贷款规模压缩后,房贷的办理也更为严格,甚至有一些银行停放个人按揭贷款。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广东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走低,北京上海也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争议“窗口指导”

央行的一位官员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央行的“窗口指导”算不上行政调控。但如果有必要,“使用行政手段压缩贷款和发行惩罚性票据都是可行的。”在他看来,整个宏观经济都存在过热的风险,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控制,后果可能更糟。

“这个刚性的调整是必要的,我们也觉得前一段时间上得太快了。”深发展的一位客户经理感慨。

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看法。临近年尾实行“一刀切”政策,不仅让银行因为急刹车而出现震荡,而且还可能让企业陷入泥潭。“现在银行搞资产负债管理,而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信贷指标管理。如今突然搞行政性调控,银行坏账肯定会爆发。”一位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分析。

在他看来,压信贷规模是最可怕的。“央行通过发行惩罚性票据来控制信贷规模,这样调整确实有效,但能否长治久安?调控方式太生硬,房市、股市的震荡都会加大。”

华夏银行的一位管理层更认为,这种“宏观形势一票否决制”,是恢复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调控方式。

交通银行连平则认为,总量调控利弊参半。好的方面是可以立竿见影,对宏观经济的过热趋势有直接的遏制;不足的地方则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资金脱媒的趋势使调控信贷总量所达到的效果不如过去那么大。此前,中国的主要融资渠道都是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近两年局势已经大为改观,虽然间接融资还是主力军,但整个的影响已经弱于往年。“目前货币供应量还是蛮高的,投资增速还是不低,新开工项目明显加速,为什么?因为直接融资等有了明显的发展,投资已经不单纯依赖于银行资金。”连平认为,“直接融资的发展,可能是信贷总量调控的政策所无法顾及的。”

连平认为,今年10月储蓄的绝对额下降得很厉害,今后存款下降可能成为常态,金融脱媒的情况将越来越明显。

其二,调控信贷总量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利润有所影响。他认为,中小银行目前的贷存比很多都接近警戒线,总量控制对他们的利润影响不大;而大型商业银行的贷存比都在65%左右,暂停放贷就会影响一部分银行的业绩。现在,“这部分资金用于债券投资,收益比贷款小得多。”

交通银行的做法是,趁这个机会实现业务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主动性的负债业务;另一方面进行信贷结构自身的调整,加快调整信贷的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

其三,目前对中资银行进行调控,对外资银行,尤其是没有完成本土注册的外资银行则很难进行。现在,中资银行贷款增量维持在现有水平,而外资银行却在大规模的发放贷款,调控起来仍有难度。

“从调控的力度来说,要控制经济过热,就要把信贷的闸门关住。”连平对监管部门的举措表示认可。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对“窗口指导”的时机表示质疑。由于信贷总量控制,各家银行都会在上半年拼命发放贷款,一则尽可能地挤占市场份额,二则要争夺优质客户;在银行内部也是如此,如不抢先发放,到后来可能会没有贷款额度。而这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猫鼠游戏”,因为已有消息称,监管层明年对于信贷规模将采用逐季调控的办法。

“无论如何,明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任务都会很重,更可能产生经济的季节性剧烈波动。”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