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够准确预测、灵敏适应,使受过高等教育者完成学业后都能够找到适当的工作岗位,这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中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关系和这种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并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的供求产生了剧烈影响。人们普遍开始关注中国加入WTO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状况如何?二者彼此之间将产生何种影响和变化?对此,作者就所承担的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加入WTO后我国社会职业分布与选择方式研究”的课题展开了深入调研,尝试提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将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相互之间产生互动,从而达到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市场调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互之间产生互动影响的客观因素,追逐工资绩效最大化和就业岗位所能提供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不断发生转移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高等教育市场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的流动体: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谋职;劳动力市场根据供求实现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行各业中的配置。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包括价格信号在内的市场信号,求学者及其家庭接收到市场信号后产生相应的期望收益。这一期望收益影响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市场信号特点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2003年上

半年对7个省市的47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结果表明:

参照上述统计结果加以分析,笔者认为倍受劳动力市场需求追逐的高校毕业生市场信号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学历越高意味着成功就业的概率越大。在本科岗位域中本科

生比专科生具有明显优势,在专科岗位域中同样存在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对应的劳动力市场的现象。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本科生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多数单位倾向于高学历毕业生,这对专科、高职生找工作造成巨大压力;但特色突出、专业匹配的专科、高职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学校类型、品牌效应对求职结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公办学校的毕业生较民办学校的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2003年遭遇到就业寒冬,但是受大的国际环境和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影响,综合性大学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名牌效应更加突出。

有过学生干部经历和参加相应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说明劳动力市场更加重视学生通过在校社会工作培养起来的各种素质和技能。

毕业生所在学校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为学生就业率增加起到积极作用。这说明毕业生与潜在的雇主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而妨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功;学校的积极参与,在毕业生与雇主之间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则极好的克服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促进毕业生找寻更好的职位。

性别差异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仍有一定影响。相对而言,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男性毕业生。根据教育部对中国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统计,2000年,男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77.2%,女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73.9%;2002年,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2000年,然而男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65.9%,女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56.1 %;截至2003年9月初,200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与2002年持平。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专业要求并非一定专业对口,而是更多关注毕业生在学习期间真正培养起来的能力。持有英语四级以上证书、从业资格证书等专业技能证明的复合型大学生更加受到青睐。2003年,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对本科生的录用条件,更多岗位要求复合型人才。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就大受欢迎。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高等教育系统的互动变革

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且高校自身的自也越来越大。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将会针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一定的调整。

对教育质量要求更高

因为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毕业生提高自身专业学习的知识水平,有利于工作找寻成功并且能够提高起薪水平。这将给予学生和学校以信号,刺激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过度教育的现象,也使得政府有动力督促学校去提高教育质量。

通识教育以及学分制、主辅修制会持续受到欢迎

学用结合以及毕业生学识的“广度”对找寻工作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些证据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通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同时高等教育系统也将继续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喜好,主动去学习和掌握今后自己中意职业的专业技能,而可不必拘泥于初始所选专业。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必将取得突破

目前,高等教育系统中就业形势最严重的群体来自于高职、高专以及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其中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专科岗位域并没有显现出比较优势,而受到本科毕业生的职位挤占,这也引发了过度教育问题。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要继续健康发展,那么这个问题必将得到解决。可以预见,随着目前教育部在政策上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有所倾斜,随着高职、高专学校更多地与劳动力市场进行互动,高职、高专学校必将会在类型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区分,办学更加注重特色区别,应用技能水平区别,而非现在的层次差别,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发展。

就业信息渠道更加完善

目前,那些能够得到学校提供充分就业信息的毕业生,无论在工作寻找还是起薪方面,都有竞争优势。这说明,高校的就业信息,有助于减少毕业生与潜在雇主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促进毕业生的自我选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这样,学生、雇主还有学校都将有动力一同去构建通畅的就业信息渠道。

关于学校专业质量和声誉的评价机构将会崛起

高等教育规模还将持续扩展,以满足旺盛的社会需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系统学历的信号功能将有所减弱,然而劳动力市场依然需要高等教育系统提供的人才筛选功能,因为劳动力市场可能根本无法向教育系统那样完成有效的人才分类与配置。因此取代学历这个信号的将是高校的质量与声誉。可想而知,中国也会如同美国一样,关于高校、专业、学术刊物等排名的一系列中介组织将迅速崛起,以给个人以及社会提供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与声誉的信息。

高校与企业之间“定单式”办学模式将逐步展开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引起校企双方的重视。就高校的学科设置而言,将把一些适用面窄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由企业承担部分培养费用。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实力问题,可以由学校提供师资和教学场所。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些企业获得了由特殊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其他企业是不会享受到的,因此,由其支付部分培养费用是比较合理的;另一方面,在企业由于经营状况变坏而解雇雇员时,不会首先解雇这些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雇员,这样,就可以减少这些雇员失业的可能性。相反,在企业不承担任何费用的情况下,这些雇员和具有一般性人力资本员工的失业的概率是相等的,但是,失业后的这些雇员比具有一般性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更难找到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