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相聚唐闸 惊艳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相聚唐闸 惊艳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1月8日至12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华丽落脚南通唐闸中国近代工业遗存保护区。其间,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家纷至沓来,聚集于此。史无前例的展出规模、超越以往的艺术水准以及历史和现代相碰撞的绝佳展示空间,让整个世界为之喝彩。

这样的国际性展览缘何情定南通?它是如何运作的?南通在其中整合了怎样的资源优势?它的到来又会给南通带来什么新风尚……为此,我们先后采访了“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策展人尼跃红教授和林乐成教授,通过他们了解本届双年展的前前后后。

三角洲:“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是如何来到南通的?

尼跃红:当时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副院长苏丹教授向我们介绍说,南通唐闸有个厂区相当不错,建议我们过来看看。那时,他是南通唐闸工业遗产复兴规划总策划、总负责人。与此同时,他也把我们双年展的相关信息带给了南通国有置业集团。接着,双方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相互考察。最终,在去年8月中旬我们和南通这边确定了合作事宜。

三角洲:整个策展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尼跃红:我们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在每一届新展览前一年半的时候,委员会就开始商量在哪里举办,采用什么方式,然后形成一个基本方案。这个过程主要是选择展览场地,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作品征集一般会提前半年时间,我们通过中国纤维艺术网公告,征集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作品。然后就是对征集来的作品进行初步筛选,印制画册,发邀请函,组织评审团队,最后是举办展览。

三角洲:参展的作品和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出来?

尼跃红:在网上征集作品后,我们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进行初审。网上报名的835件作品,经过初审就被压缩到266件。这次的“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展作品选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那次初审的结果。我们这次展出的作品有307件,其中入选作品266件,评委和组委会人员作品25件,南通特邀展出作品16件。双年展期间,由11名中外著名纤维艺术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展开评审工作,其中国内的艺术家只有一名,采用隐名的评审方式,所以结果就更公正。但这个结果是有65%的中国作品获奖,只有30%多的外国作品获奖。中国纤维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可见一斑。

三角洲: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回归与超越”是如何确定的?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尼跃红:定这个主题,是我们在讨论双年展作品选以什么命名时提出来的。今年是“回归与超越”,主要是希望我们的展览会能够回归到正途,不要走上邪路,始终把正向的、进步的、阳光的作品带给展览。超越,就是说超越每一届。回归,就是还要回归到我们以往的传统,这个不能偏离。我们不能像过去瑞士洛桑那个展览,后期因为太过超前而偏离了它的本性,在材料和形式上都已经不是纤维艺术了。我们做纤维艺术展览既要有它的超前性,在形式的选择上、在材料的运用上和在设计手段的使用上,要求不断创新。但是,我们也要确保它的性质是不能变的。不能是纤维艺术搞成了陶瓷艺术、雕塑艺术,或者是什么别的艺术。

三角洲:此次展览新增加了两个奖项,这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尼跃红:这次新增的奖项,一个是“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成就奖,它是奖励给超过70岁、连续5届参加我们评审委员会的老艺术家的,对他们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表彰。他们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跟展览已经有十几年了,像刘光文、渡部裕子和琼·舒尔茨等,他们这些人是推动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另外一个是为担任评审委员的艺术家设立的“特别奖”,因为所有的评委都是带作品来的,他们的作品都很好,但又不能参加评选,所以我们就设立了这样一个奖项,对他们表达敬意。

三角洲:双年展未来的走向是什么?

尼跃红:我们的展览目前的定位是“中国唯一、世界最大”的国际纤维艺术展。在中国,我们的展览是唯一的纤维艺术展,没有第二个。从规模上说,我们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纤维艺术展。所以,我们想将来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我们想采用邀请的方式来选择参展的作品。邀请制也是国际上高水平展览通行的惯例。

三角洲:两年前,你曾来南通唐闸考察,当时对它有怎样的印象?

林乐成:我一到南通,来到唐闸,走进这些老的厂房里,有一种特别的怀旧感,当时也想象如果第7届双年展能够放到这个环境之中,和老墙、老梁能够产生对话,一定是很有意思的。

三角洲:这也促成了这次双年展在南通举办吗?

林乐成:我们最终决定在这里办展览,首先是因为南通是中国最早的轻纺工业诞生地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大的家纺产业基地,同时还是博物馆最集中的城市。这些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就具体的展览场地来说,这里的老厂房经过现代建筑技术的改造,既有很特别的展示功能,更能让通常我们所说的“纤维艺术是古老的艺术,也是年轻的艺术,是传统的艺术,也是现代的艺术”变得非常具体和鲜活。

十几年来,我们作为策展人希望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能够变成政府直接支持同时成为主办单位的展览,在南通我们做到了,这对于“从洛桑到北京”这个品牌的打造和提升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第三个原因在于纤维艺术是集欣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艺术,本届双年展在南通举办势必会和以南通为中心的家纺产业,及其周边的刺绣、服饰等相关的工艺美术产业有机地链接起来。如果说本届双年展能够在产业的研发与市场的拓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话,它的现实意义以及展览的品牌价值将会得到充分的显示。

三角洲:同样,你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工作室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林乐成: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历史和文化,谁都知道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就是在唐闸这个地方诞生的。同时,还有中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大学。这个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纤维纺织的历史,进行纤维艺术的创作,以及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历史意义和现实运用价值。

三角洲:它是一个概念型的工作室,还是会得到实际运用呢?

林乐成:它既是一个概念型的又是一个实用型的工作室。如果从概念型的来说,主要是围绕唐闸这个园区来说的。这里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遗存。这个厂区,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如果说能够把当代的纤维艺术和这些有百年历史的老厂房链接起来,会有很多课题可以来研究。另外,“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这儿做的是“中国唯一、世界最大”的双年展。所以我的工作室,不仅仅是我个人用于创作、研究的机构和场所,实际上还是一个国际纤维艺术研究中心,将来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家来南通,展开各种各样的研究和交流,甚至也可能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学术活动的一个策展地。所以概念的、运用的特点它都具备。

三角洲:本届双年展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林乐成:这届双年展,从开幕式到研讨会,一直到颁奖典礼,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届。不仅达到了我们作为策展人的预期,而且超出了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想象。国内外参展的艺术家和单位以及没参展专门跑过来看这个展览的领导,都感觉双年展越办越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参加了我们的开幕式,并且看了参展的作品。回到北京后,他专门打电话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览,它和纺织、服装联系是最紧密的,而且是充满创意的,他相信由于在南通举办,这个展览一定会和南通家纺产生必然的联系。

三角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林乐成:一是有好的作品,另外还有好的研讨方式,还有就是这一切。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都是在这样一个特别的空间里,进行交流和思考。在这里,我们有5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同时有100年前的建筑,甚至还有一些老设备。置身其中的展览,从过去走来,又与现实对接。这肯定和博物馆的、图书馆的或者是各种博览会的展示方式是不一样的。将来我们能否找到相似的,或者更好的展览场地很难说。

三角洲:从双年展的策展到开幕有一年多的时间,你对南通和南通人有怎样深入的感受?

林乐成:原来我也来过南通,那是20年前和10几年前,都只是经过,没有久留。但是,南通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的老师、同学中很多都是这里的。这些人在美术理论界、教育界和创作领域成就都很高。另外,南通历史名人也很多,所以我对南通有一种敬畏之感。在南通筹办双年展时期,我还有一种压力。我的同学林晓曾说过,一般的展览在南通做都要慎重,南通人的眼光很高,不容易被所谓的学术的东西所蒙蔽。他的话给我很大的压力,同时也让我很谨慎。由于是在南通做,筹办的每个环节我们都做得非常细致。也许在中国其他的地方做,我们都不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