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河砚”传奇:一对泥塑艺人的生命绝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河砚”传奇:一对泥塑艺人的生命绝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报道了郑州黄河游览区张存生夫妇重新发明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的故事,以及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然而,张存生此时已离开人世5年多了,他的妻子王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节目早已泪流满面!在人们赞叹声背后,这对夫妻不仅用黄河泥锻造了美好的人生梦想,也用它演绎出了一场生死与共的爱情……

夫唱妇随,立志发掘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

1988年7月,郑州黄河游览区工作人员张存生接待了一位身份不寻常的游客――齐白石的弟子、70多岁高龄的国画大师卢光照先生。言谈中,卢老得知张存生善塑泥人,感慨地说:“如今我置身黄河边,一提到‘泥’字,就想到黄河澄泥砚,可惜啊可惜!”

张存生异常好奇,便追问原由,卢老竟流着泪讲出他心中多年来的夙愿。原来,黄河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被唐代的文人列为砚中第一品,可到了元代却失传了。其它的砚都是用石材做的,唯有黄河澄泥砚是用黄河泥烧制,但其质地却超过石砚。卢老一生收藏了许多名砚,最大的愿望却是希望黄河澄泥砚能重现于世,但他的夙愿一直难了。

卢老的话在20岁的张存生心里激起了波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澄泥砚的失传是黄河文化的一大缺憾!作为黄河游览区的工作人员,自己能不能尝试一下去研制和开发黄河澄泥砚呢?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比自己大一岁的妻子王玲时,没想到她竟然异常爽快:“咱们就应该趁着年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咱们就一块干!”

那时,张存生的工作任务是领衔主创黄河游览区的大型系列砖雕作品《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王玲给他做助手。这是一项耗时长达数年的大型创作任务,是在烧制好的每块约2平米的巨型砖上进行雕刻,两人要完成主题创意、从山上拉土制作并烧制成砖坯、再进行雕塑等工序,这对他们的体力、脑力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但夫妇俩还是说干就干,他们把两个孩子都交给父母照看,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黄河澄泥砚”的研制和开发之中。

两人先是到处搜罗有关“黄河澄泥砚”的相关资料,对它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了解。然后,他们根据需要开始寻找适合做砚的黄河泥。由于黄河水流的冲击沉淀,泥质的细腻程度不同决定砚的质量。为此,夫妻俩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到黄河岸边采集不同的泥土样本,然后用架子车一袋袋地拉回到制作间试用。

这样,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他们拉回了几十车泥,终于在距离黄河游览区七八公里的地方找到了最适合做砚的黄河泥。首战告捷,他们更是有信心了!

同甘共苦艰难求索,在131次失败后创造生命奇迹

1989年10月底,夫妇俩憋了一肚子劲儿做完了第一批砚坯,准备开窑烧制。一天,张存生在山上拉砖雕材料时,架子车突然失控,连车带砖坯一同砸落在张存生身上,他当场昏死过去。当王玲闻讯赶来,看到眼前的丈夫浑身是血时,她心痛欲裂,抱着丈夫像疯了一样赶往医院……

很快,张存生被送到医院里,经检查肾脏受伤;不得不住院治疗。王玲心疼丈夫,整天在医院里陪着他,但张存生心里惦记着工作和制砚,总是嚷着要出院。两个月过后,刚出现好转的张存生终于“争取”出院了,然而,这次受伤却为张存生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出院后,夫妻俩开始进行第一次烧制。三天后,当他们满怀希望地开窑时,看到的却是满窑的碎片!从找泥到制坯,将近一年的心血在一瞬间付诸东流!四目相对,两人都禁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

王玲想起出院时医生的再三叮嘱,让张存生以后要加强营养,不要干重体力活儿,不能过度操劳。为了丈夫的身体,她狠下心来说:“算了吧,存生,他们说得对,这件事做不成,我们就到此为止吧……”张存生伸手抹去妻子脸上的泪水,坚定地说:“不行,你忘了我们的约定吗?万事开头难,现在才刚刚开始呢,我们怎么能就这样放弃呢?”

王玲沉默了。砚还要造,但说什么也不能让丈夫再干拉车等重体力活儿了。第二天,再出去挖泥的时候,王玲说什么也不让丈夫跟着去。张存生不愿意了:“十五六里地,让你一个人拉回来,还要我这个丈夫干吗?”相持不下,只好双方各做出让步:王玲让张存生一块跟着去,但张存生答应由王玲拉车,他只帮着推一推。

两人来到挖泥的地方,王玲正手拿着铁锨在岸边挖泥,不料突然失足,从垫在脚下的木板上滑落,掉进了黄河里。王玲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使劲地扑腾。张存生急忙把手中的铁锨伸到她面前,王玲死命地抓住铁锨,才被丈夫拖了上来……

看着浑身湿透、冻得发抖的妻子,张存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逼着妻子穿上……寒风中,张存生抱住妻子说:“你跟着我受苦了。”王玲笑笑说:“没事的,想做出一番事业,哪能不付出点代价呢?”

制作澄泥砚最关键的工序就在于它的烧制上,由于泥质特别细腻经不起高温煅烧,而温度低了又没有硬度。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张存生一边买来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料钻研,一边不断地实验,再实验……

此后,每失败一次,夫妇俩就在笔记本上做一次纪录。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就失败了87次!这种失败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别人的嘲笑和奚落,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挫败感几乎也到了极点,何况他们还有沉重的生存压力,那时,张存生每个月的工资加上王玲的补助还不到100元,却要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再加上购买资料和一些必需的材料,这压力简直压得他们夫妇透不过气来。

1991年春节前夕,张存生的工资和奖金几乎被要账的人要了个精光。

爱情的力量把所有的痛苦和压力都化作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年三十那天,就在别人都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时,夫妇俩却顶着纷飞的雪花在他们的新窑!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夫妇俩整整在新窑前守了三天三夜!别人看到这种情形,不是说他们“走火入魔”,就是说他们“疯了”。

开窑了,夫妇俩费力地在窑里翻找着,企盼着会有奇迹出现。突然,一他们眼前一亮,天哪,一只成品砚!尽管那只是一个很不像样的成品,但它毕竟是一个成品啊!“我们成功了!”夫妻俩立即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滚出激动的泪花……虽然这时说“成功”还为时尚早,因为他们还远远没有掌握烧制的技术,但他们在黑暗之中看到了一缕希望之光!接下来,又是反复地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但他们的信心再也没有动摇过!

苍天不负苦心人!1991年5月,在经历了总共131次实验后。他们终于初步掌握了最关键的烧制技术,制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澄泥砚”,创造了几百年来未有

的奇迹!

事业未竟生离死别,“九龙回归砚”笑慰英灵

1992年,“全国旅游产品博览会”在郑州举办,张存生夫妇带着作品参展,没想到,他们的作品最后被授予最高奖“天马金奖”;同时,他们开发的“黄河泥砚”也获得了国家专利。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的“泥巴工程”只是迎来一个良好的开端,他们还需要在制作工艺和工序上狠下功夫,不断地进步,才能让“黄河澄泥砚”大放异彩!

这时,单位的领导对他们的探索也十分重视,并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两人更是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逐步完善他们的制作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的工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作品先后获得了美国爱因斯坦科技贡献金杯奖、第47届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等近60项国际和国内大奖;同时,王玲在丈夫的引导下早已走进艺术殿堂,而张存生已完成了由一名普通民间艺人向真正艺术家的转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被国务院命名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生活似乎迎来了阳光,但夫妇俩做梦也没想到,厄运的魔掌却正向他们一步步走来!

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国务院安排每个省送一件礼品至澳门。由张存生在省古建专家李传泽指导下制作的“九龙晷”设计方案,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府,被国务院办公室选中。“九龙晷”寓意九龙_回归,作为民间艺人,政府能够将如此重大的政治任务托付给自己是多么荣幸的事啊!方案被批准后,张存生高兴地对妻子说:“这可是把我们的‘泥巴工程’载入史册的绝好机会,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把九龙晷的任务完成得尽善尽美!”

然而,“九龙晷”的具体设计却十分繁杂,要求工艺绝伦,透雕、镂空、线刻等手法融合,整体和谐统一,还要体现黄河文化的特色。由于时间紧迫,为了全力以赴设计制作,张存生躲进工作室,不接见任何人,所有的“外事”留给王玲去处理,甚至吃饭也由她送过去。张存生坐在电脑前熬了整整三天三夜,王玲送饭时看到他布满血丝肿胀的眼睛和龟裂的嘴唇,心疼得让他回家休息休息,他却说什么也不肯。

第四天早上,王玲又去工作室给丈夫送饭。张存生摇摇晃晃地出来给她开门,脸上露出虚弱的笑容,说:“玲,我终于完成了……”话刚说完,便一头栽倒在地上,人事不省!

张存生随后被送进了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诊治。一个星期后,检查结果出来了,竟是劳累过度、旧伤恶化导致肾衰竭!王玲惊呆了,她手里拿着化验单发疯一般跑进主治大夫的科室里,泣不成声地问:“大夫,我丈夫还有救吗?”

看着大夫痛苦地摇了摇头,王玲顿时觉得自己像是掉进了冰窖,连呼吸都感到窒息,她摇摇晃晃地跪倒在大夫面前,恳求医生:“你无论如何都要救活他呀,他才31岁啊,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去做啊!”医生也被感动得落泪了,决定全力以赴救治张存生!

由于时间紧迫,张存生病倒后,原计划用黄河澄泥制作“九龙晷”,后来不得不改用南阳玉,并随后按照张存生设计的图纸制成成品。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那天,张存生在妻子的搀扶下,特地来劐电视机前,当“九龙晷”代表河南省九千万人民送给澳门同胞的场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屏幕上时,张存生泪流满面,而王玲更是心如刀绞,丈夫为此是以生命为代价啊!

作为妻子,王玲这时如同处在炼狱中一般。由于丈夫的身体每况愈下,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魔将丈夫掠走,但是她又不忍心丈夫在自己眼前消逝!这样,王玲所能做的,就是每天强作笑颜陪伴在丈夫身边,悉心地照料着他,不让他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王玲瘦了好几圈,双眼深深地陷了下去,而张存生也似乎预感到了什么。2000年4月初,他对妻子说:“玲,我一直想为你做一件雕塑,作为一件礼物送给你,以前总是太忙顾不上,现在这个愿望该实现了,你帮我弄些黄河泥带到我的病房里来吧!”王玲伤心地说:“你别瞎想了,等养好了病再说吧!”张存生坚决地说:“你要让我养病,就得听我的。不然,我这就出院!”无奈,王玲只好给丈夫弄来了黄河泥。

生命中最后的日子,病床上的张存生开始争分夺秒地为爱人做起泥塑来。一名病友十分不理解,说:“有病了还不好好休息,这么大的人还玩泥巴?”王玲如万箭穿心,流着泪道:“他一辈子就爱泥巴,把泥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啊!”

20天过去了,张存生在病房里终于为妻子塑了一尊全身像。那优美的身姿和造型,顾盼生辉的眼神,看上去简直是美的化身!在泥塑的底座,他镌刻了一行米粒大小的字:“献给我心中永远的女神―一存生”。

那天晚上,张存生把妻子叫到床边,把这份神圣的礼物交到她手上,说:“玲,这些年你跟着我受尽了委屈和磨难,我对不起你啊!我要是去了,希望你能满足我的两个愿望,一是好好照顾我们的两个孩子,二是做完我们未完成的‘泥巴工程’,让它走向世界,让我们的共同愿望变成现实……”

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使王玲心如刀绞,她使劲地点着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头扑到丈夫怀中痛哭失声……

第二天,张存生精神特别好,出现了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现象。晚上,他突然停止了心跳,甚至来不及向妻子说最后一句话,就闭上了眼睛……

一瞬间,世界似乎消失了,王玲一下子昏死过去。安葬了丈夫后,王玲常常独自来到挖泥的黄河边,默默地一个人流泪到天明!她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有过跟随丈夫一起走的念头,但丈夫的嘱托一遍又一遍在她耳边响起,她决定去实现丈夫的梦想!

这样,王玲开始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艰苦的努力,她不仅大大地提高了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还将其品种和类型继续开发,形成几个系列、几百种类型。

丈夫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住在王玲的心里最柔软的地方。2004年,为了纪念丈夫去世4周年,她取材丈夫的作品“九龙晷”,开始精心制作“九龙回归砚”。每一次夜深人静疲倦之时,她都仿佛看见丈夫张存生在微笑地注视着她,在鼓励着她……她一次次地用丈夫为事业舍身的精神鼓励自己,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把这件精美的“九龙回归砚”制作成功!2005年8月,在中国文联主办的工艺美术展览中,“九龙回归砚”一举夺得最高奖“山花金奖”。展览会后,北京一位收藏家要出600万元的高价欲收购“九龙回归砚”,被王玲婉拒了。这件作品融汇了她对丈夫的所有情感和思念,对于她是无价之宝!从北京领奖回来,王玲站在丈夫的遗像前,流着泪说道:“存生,你看到了吗,我没有辜负你的嘱托,我会继续努力的……”

2005年,王玲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出了国门,分别去印尼、韩国和澳大利亚展出,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印尼及韩国总统、悉尼市长等都对王玲的作品赞不绝口。王玲终于实现了丈夫“让黄河澄泥砚走出国门”的愿望。

马来西亚一位巨富对王玲的艺术水平赞叹不已,热切地动员王玲带全家出国定居,并提供别墅、轿车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被王玲婉言拒绝。王玲流着泪说:“为了这份事业,我的丈夫安息在这片土地上,我是不会离开他的……”

2006年12月,王玲被选举为郑州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仿古研究所所长。在百忙之中,她却决定为丈夫创作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塑像,然后专门为他做一个展览以作纪念。到2007年2月,王玲已创作出了8件作品,她还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来表达他们生死与共的爱情――

还记得你与我共有的梦吗?

她是穿透黑暗走向未来的力量!

还记得你对我的承诺吗?

万物可以消亡,而爱情是生命永恒的旋律……

(严禁任何转载、摘编及上网行为,否则诉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