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经济非均衡下的区域中央银行职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经济非均衡下的区域中央银行职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现实

(一)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现状

一是区域经济规模差距拉大。2005年,东部地区占全国GDP总额的比重达到57.52%,而西部只有12.97%。若以GDP总量计算,西部地区GDP总量只有东部地区的22.56%。从人均GDP来看,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25440元,西部地区只有9280.8元,东西部人均GDP差距达到2.74:1。

二是区域资本聚集能力不均衡。资本在各地区间的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资本在地区间的流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首先,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5年东部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38403.5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在国家向西部倾斜加大投资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只有11886.3亿元,占全国比重只有21%。其次,从利用外资来看,东部地区仍是外资流入的首选地区。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为672亿美元、96亿美元、46亿美元和6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7%、11%、5%和7%。不过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日渐增强,2005年四大区域引进外资增速分别达到19%、31.3%、38%和124.4%。

(二)区域金融的不平衡发展态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区域金融的差异化发展,而区域金融发展落后反过来又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差异可主要体现在:

一是金融机构区域分布集中在东部。2005年末,我国各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20余万家,从业人员260万人,资产总额达37万亿元。分地区来看看,占全国GDP一半以上的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60%以上的银行业金融资产。东部地区还聚集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而在机构和从业人数方面,相对于资产总额的高份额,东部所占比例为38%和43%。

二是金融资产分布不平衡。首先,从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区域分布来看,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2005年末,东部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占全国的比重为61%,其中储蓄存款占55%、企业存款占70%,外汇存款占83%。人民币储蓄存款位居前六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和北京,共占全国储蓄存款总额的45%。其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信贷资源。2005年末,东部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占全国的比重为61%。

三是金融市场与融资渠道发展严重失衡。我国已有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均在东部,较为发达的期货市场、票据市场同样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在利用金融市场方面较中西部地区有着更为便利的优势,融资渠道也更为宽广。从融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2005年东部地区各省份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额17171亿元,占全国总额的66.50%;中部地区各省份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额4062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5.73%;西部地区各省份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额3101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2.01%;东北地区各省份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额1486亿元,占全国总额的5.76%。从融资渠道来看,东部地区利用金融市场程度高。以股票融资为例,截至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地区国内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773家、230家、280家和114家,东部地区占比超过一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005年国内A股筹资额(不包括中央企业的股票筹资额)分别为336亿元、3.1亿元、29.2亿元,东部地区占比高达91.23%。而东北地区则未从A股市场筹资。

四是金融深化程度的差异较大。金融深化程度一般用金融相关比率、经济货币化比率来表示。从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来看,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分别为2.65,1.95,2.36和2.24,同期全国金融相关比率为2.43。东部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发展也明显较快。从经济货币化程度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货币化比率分别为1.63,1.16,1.39和1.35,东部地区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说明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金融的发展速度也快于中部和西部。

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差异构成对区域中央银行职能的新挑战

1、区域经济金融差距异化全国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果,对区域央行贯彻执行总行政策提出新要求

区域经济金融差异对全国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在于,在经济基础条件与金融市场环境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同一金融政策将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这种效果可能会对某些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损害。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差距越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果异化就越明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就越有可能被削弱。区域中央银行在贯彻执行总行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正视本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提高货币政策在本区域的效果。

一是货币政策出台所针对的现实金融问题在不同经济区域的严重性是不同的,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可能会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例如,我国在部分地区经济过热的同时,有的地区却可能存在经济发展速度过慢、资金较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针对部分区域经济过热的紧缩政策必然对其他经济区域的正常经济增长造成冲击。

二是同样力度的货币政策调控在不同区域的政策效应不尽相同。货币政策在区域经济的调控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宏观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映灵敏程度以及区域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映灵敏程度。东部地区货币化程度较高,货币资金运动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而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水平相对较低,受货币资金运动的影响必然较差。另外,东部地区开放度高,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意识和经营机制非常灵活,对货币政策的反映较西部地区的微观经济主体显然要更为灵敏。

2、区域经济金融差距促进金融风险的区域化,对区域央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出新要求

区域金融风险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部分金融机构或某些金融活动发生突发事件和风波,诱发金融混乱。区域金融风险一方面破坏区域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会冲击全国的金融活动,其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区域经济金融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全国范围内发生区域金融风险的几率大大提升,这是因为:一是在金融监管制度全国统一和金融风险区域差异的情况下,不同经济区域缺乏本地区有针对性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二是区域经济金融差异化发展情况下,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区域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情况更有可能发生。金融风险的区域化要求区域中央银行一方面加强区域金融稳定监测,另一方面要提高处置区域金融风险的能力。

3、区域经济金融差距导致区域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对区域央行服务区域经济功能提出新要求

一是不同经济区域对金融组织的需求层次相差很大,区域中央银行要推动区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以保证金融服务全方位化的实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融资工具、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比中西部地区更为灵活多样化,这需要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作为支撑。在金融组织体系方面,要求有竞争性强的多元主体的银行金融机构、发达的证券、保险服务提供机构;在市场体系方面,要求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支撑。尽管推进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历来就是区域中央银行的本职,但区域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区域央行的这一职责更为迫切地提了出来。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必然要求金融创新也向区域化方向拓展。区域央行要推进区域经济主体提高利用不同金融市场的能力,加快区域产权市场的培育。应为市场提供一个信息对称、公平的市场环境。结合各金融机构开展的各项金融创新活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业务上给予指导,以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业务品种,提高区域金融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三是区域经济金融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求区域央行深入研究本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特点,推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我国区域央行职能拓展的设想

1、建立健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调控机制,提高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在兼顾总体同一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原则下,赋予区域央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

首先,区域央行要完善本区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在本区域的传导和执行能力。这要求区域央行做到:一是要了解和掌握辖区基本经济、金融特点以及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二是要建立一套真实、全面、及时反映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统计监测和信息处理系统,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起与区域信贷、保险、投资、外贸、物价等部门之间规范的信息交换制度,为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具有较高信息含量和决策参考的咨询服务。四是整合调研资源,加强区域经济金融问题研究,指导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五是要提高区域经济金融主体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制定更富有针对性的货币信贷指导意见,并通过组织联席会议和有关信息渠道定期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通报辖区货币信贷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和中央银行拟采取的措施,促进贯彻落实好各项货币信贷政策。

其次,在兼顾总体同一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原则下,赋予区域央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在各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额度、利率最高上限等方面,让区域央行拥有一定的调控权和处理权。在总行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对区域央行在利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手段上适当下放权限。

2、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监控,积极维护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一是依法履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运用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加强对金融稳定运行的预警指标监测,加强对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调研和评估,认真做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分析、预警工作。

二是要加快建立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金融稳定协调会议,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工作的合力。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投资者风险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认识,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是继续加大反洗钱力度,加强反洗钱工作检查,积极配合公安、司法及上级部门做好大案要案的协查侦破工作,共同打击洗钱犯罪。

五是要建立信贷风险预测监测体系,重点监测区域信贷资金总量、结构与宏观经济运行变化的动态、重点行业信贷集中状况等,及时进行信贷风险提示。并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督促其加强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合理控制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防止因盲目扩张贷款出现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3、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疏通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区域央行的主要职责在于疏通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机制,通过影响区域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一是完善区域资本形成机制。自然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以及技术都离不开资本投入。资本的积累源于储蓄,形成于投资,动员足够的储蓄是资本积累的关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促进区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金融体系通过部门扩张,降低交易成本,能够动员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边际储蓄总量;其次,鼓励区域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提供随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改善储蓄结构、提高储蓄倾向;最后,加强对区域内金融机构风险的监测,提高金融部门风险管理水平,降低流动性资产持有量,增加生产投资的比例。

二是发挥资金导向机制的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投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比投资数量更重要,尤其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重组和分配。区域央行要通过信贷投向指引等措施,引导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和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激发区域融合机制的效用。金融发展对区域组织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为信用扩张提供完备手段,有利于促进资本的转移和集中,推动企业集团化、产业区域化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

四是出台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措施,完善区域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机制。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调查研究表明,资金缺乏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高风险。金融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在满足融资能力的同时,可以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供给。区域央行应积极调研,出台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措施。

五是努力营造和谐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首先,努力夯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信用基础。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征信数据库的建设;探索区域资信评级市场的有效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借款企业外部评级试点工作;积极推动信用环境整治工作,依法打击逃废债。其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和发展。推动新的金融组织、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催生新的金融物种。再次,加强支付结算等后台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最后,推动构建整体联动的区域金融生态维护机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形成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原则性框架。积极探索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