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量认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量认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质量认证已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体系。实践证明,质量认证作为对产品质量、企业保证能力实施的第三方评价活动,在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手段,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愈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认证活动起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当一个工匠谋求订户确认他的产品符合某种规格时,就出现了原始的认证活动。19世纪中叶,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开始制定法律或技术法规,规定凡要求符合政府颁布的规格和程序的某些工业品,必须通过确认。这就是法规性认证或强制性认证的开始。

目前,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两种形式。产品认证是最初的认证形式,它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产品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或服务,它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的质量体系,它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到上世纪90年代,已成为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化、规范化的一种更加完善的认证形式。

笔者认为,实现“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产品以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居多,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屡禁不止。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加效益。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则是强化质量管理,使企业的质量体系能够不断有效地运行。

有助于树立质量观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将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平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就是质量。质量认证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形成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这一体系体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两种不同质量意识与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从产品经济的“符合性”质量观,转变到商品经济的“适用性”质量观;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从符合标准和提高合格率的小质量范围,转变到商品的结构、功能、款式、品种、包装、价格、安全、可靠、遵守合同、售后服务和不断优化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大质量范围上来,以“富有魅力的质量”来适应市场于消费者现实与潜在的需要。

其次,体现了全面、全方位的质量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要求,既包括产品形成过程的质量,也包括管理全过程的决策质量和经济质量,以“让顾客满意”为目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能够力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时刻想到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备品于备件供应是否充足,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周到,切实为用户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等于企业长远利益”的观念。这种实物质量与价值质量的统一,恰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客观要求。

第三,体现了“国际型”和“竞争性”质量观。质量认证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评价制度,也是我国惟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质量监督制度。随着市场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的质量管理也要按国际惯例运作,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样有助于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向达到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方面努力。

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认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如此之快,其内因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作用,其外因则是全球商战质量竞争的加剧,以及世界经济格局中区域性竞争的激化。认证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质量认证制度不可能得到实行。这是由于:其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企业之间必然产生信任与否的问题,如何取得买方的信任?早期的办法是第二方进行审核。西方国家的大采购商要想发出订单,先要派出质量保证人员评价卖方的质量体系。这种出之于第二方审核的需要,促进了第三方认证的产生与发展。其二,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必然要对市场行为加以干预,要强调对某种市场秩序加以规范。计划经济调控的是企业,直接干预企业就可达到目的;而市场调控的是市场行为,生产与否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是其产品有没有标志或能否在市场上流通,必须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有一个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做出公正的评价,即市场的运作需要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评估方式。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化、规范化,质量认证因需而生,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质量认证使企业管理行为由“人治”实现了向“法治”的转变。因为按照IS09000要求,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以及所有负有质量责任的员工,都有严格的程序文件来规范其在各项质量活动中的行为,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实现从厂长(经理)直至每个员工行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消除技术壁垒的依据和准则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国际市场上垄断与竞争愈加激烈。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统一壁垒。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又以非关税壁垒替代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新的主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正式运行后,涉及标准化领域的贸易技术壁垒(TBT)在非关税壁垒中的比重变得日益突出,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障碍。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了IS09000系列标准,从而把世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统一起来,成为GATT中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统一协调、消除技术壁垒的依据和共同遵守的准则。只有在等同或等效采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的各国质量认证才能获得世界上的普遍承认。另外据统计,在世界贸易中,因质量认证不一致而造成的技术性壁垒竟占25%左右。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互认与认可制度,也就成为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的惯例。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据本国的科技优势,利用技术壁垒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认证就是其中一项措施。如欧共体成员国规定,凡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商品,必须有欧共体标准化委员会的认证书;同时还规定,从1995年1月起,电器产品没有质量认证和“CE”标志的产品禁止进入欧洲市场。

带来双重效益

从质量认证运作过程看,质量成本管理是IS09000体系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企业质量成本约占销售额的l%至2%,我国多数企业在5%左右。加强质量成本核算、分析与控制,可使内部故障成本降低,适当增加预防成本投入,也可使成本得到降低。另外,质量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科学地选择最佳质量水平,可使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不合格损失得到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质量认证产生的效果看,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可指导需方选择供方。二是减少大量社会重复检验费用。据国外资料统计,质量认证后可减少80%的重复检验工作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由于实行质量认证,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就有可能获得国际上具有权威性认证机构(如BSI、LII、QMI等机构)的认证注册和认证标志,并享受一定的免验、减税、优价等优惠政策。因为IS09000的每项要求即贯穿着“预防、改进、经济、效率”的思想,因此其所获得巨大效益是长期的。

从对实施名牌战略的作用看,对于具有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国家固然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措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保护。欲保住它,既不能让人假冒、更不能被别人拒于国门之外,质量认证无疑是保护和发展名牌、使企业主动保持名牌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目前,全世界已有76个国家开展了质量体系认证,近40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和国家认可制度。笔者相信,质量认证必将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中,在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