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国绘画与道家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国绘画与道家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张立辰先生在他的“黑白韬略”论中提到“空而不空,白处生意,是中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特别强调了“空白”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和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意境,这与《老子》中道的论述是很接近的,白不等与无,它是墨迹之外的无象之象,无形之形,无语之声。正是这种“白”在中国画中时时出现,才使中国画具有了某种超凡脱俗的深邃意境。

关键词:黑白;中国绘画道家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85-01

一、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空白”的影响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这里暗含着对无名的道没有形象,而有名的万物则有形象的认识。

首先可以说空白是一个没有任何有形物存在的空间,正由于没有任何有形物可作为我们视觉度量空间大小的标准,所以就使这空白空间具有一种含有无限容纳能力的意义。一方面这个空无所有的空间就是一无所有,是一个具体的不能再具体的无;另一方面由于它具有着无可限量的伸缩能力,又是一个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无限的有。这就是中国画中空白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难于言传的高妙之处。

其次,空白是一个自由的审美空间。空白还指艺术作品在艺术空白的基础上给人造成的那种循环往复、恍惚幽吵、韵味悠长、难以言传的精神体验和无限的自由想象空间。比如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只是用淡墨轻轻勾勒,其他一无所有,顿觉水气铺天盖地来,鱼儿虾儿自在地畅游其中。

二、中国绘画“空白”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一直强调“气韵生动”,它不仅仅是指活生生的各种意象,是象外之象的巨大“空白”。没有“空白”,气便不能流动,艺术作品便失去了生命。就像一间静止的屋子,如果没有窗户,称其量也就是一个洞,不能成为房屋,所以空白对十艺术作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动态性。宗白华说:“生动之气韵笼罩万物,空灵无迹;故在画中为空虚与流动。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空后能简,简能炼,则理趣横溢,脱略形迹。”

第二,空白的模糊性。古人追求意境,追求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性,所以空白的这种模糊性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了。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模糊性是后者,也就是说强调的空白的这种天然的造境作用。如果我们把空白单纯地说成是造境工具,又把它简单化为一种操作手段了,是说空白本身的意义也同样具有无限的模糊性。

第三,空白中的“圆”之大美。空白中的空间不是方形的 是圆形的,这不仅仅是因为老子讲过“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更是因为我们愿意把这个自由的审美空间理解为“圆”的境界一一“圆融”。圆之美之所以大,首先是因为空白这种包容性和无线延展性,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其次是因为空白的动态性,外面风预止,里面则是动荡不安,这种动荡不安不是错乱,是生命的躁动。

第四,空白中“逍遥游”式的快乐。庄子提倡精神的逍遥游,是“背负青天朝下看”。庄子认为,人应该“询耳目以内通”。意思就是就是要丢弃自己的世俗欲念,一切以自己的生命自由为目的,即所谓的“游心万物”,进入冥莫恍惚之境。庄子的远游,实是“独与天地精神向往来”,是从我到物,又从物到我,交相往复,循环不已,即庄子所说的“周谬”。这一切都能在“空白”中深切体会得到。在“空白”的艺术中,人们就像天空中的白云一样往复回环,从容舒卷,随意东西,自由洒脱,就像游鱼一样从容舒适,乐游浅底。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无私无欲,无牵无挂,来去自由,能达到“虚室生白”。

三、中国绘画“空白”的实践应用

最先把空白艺术观念运用十实践的是东晋顾恺之。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空白的概念,但是他运用“形神”理论指导人物绘画实践,在创造上摆脱了以往艺术对客观事物作简单静止的白描手法,非常注意对空白艺术观念的探索及运用,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及空白理论的成熟做好了铺垫。在魏晋玄学和禅家思想逐渐深入的影响下,在南北朝和唐朝诗歌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术语,这些术语都深刻地体现了“空白”的艺术精神以及“空白”所涵容的人生境界,比如说“隐秀”、“象外之象”和“空”等。

《六法论》中其中一法:经营位置,即是指中国画中的“布局”中又包括画面的空间布白甚至画外的空间布白。也可以说是经营空白,置黑布白。唐朝王维提出水墨为上,“能肇自然之性;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清)张式一《画谭》)”王维在提出水墨画为上品时,已经注意到黑白阴阳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很早就有很多关于“空”、“白”的论述:老子思想以素朴为本,以玄化为理。“素”与“白”通,“玄”与“黑”近,在哲学上,黑、白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老子》中,“白”又是通于虚无的,“白”来源于“道”,“道”与“朴”异名而近义,《老子》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这些观念为中国艺术尚朴拙、忌华饰奠定了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