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汉白玉观音雕像的艺术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汉白玉观音雕像的艺术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汉白玉艺术是玉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流传了几千年,依然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汉白玉雕刻艺术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相融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文章通过对汉白玉观音雕像的创作来阐述雕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塑造体现佛像的神韵,来赋予汉白玉艺术创作材质的灵性,使其成为吉祥美好、高尚纯洁、典雅富贵、安乐幸福和神灵庇护的象征。

关键词:汉白玉;观音雕像 ;艺术创作

汉白玉,内含闪光晶体,晶莹洁白、熠熠生辉,含有一种原始的纯净。翻开历史的卷轴,其被广泛应用于雕刻艺术,赋予了众多艺术品于纯洁的天然韵味。汉白玉艺术是玉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流转了几千年,依然是国人心目中的精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意蕴。特别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赋予了汉白玉艺术美的灵性,成为吉祥美好、高尚纯洁、典雅富贵、安乐幸福和神灵庇护的象征。

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每个时期的汉白玉作品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造型设计,不同类别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所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下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奎礼东方,以白琥礼西方,以亦璋礼南方,以玄黄礼北方”。玉在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被人们诠释美化,如“石之美,有五德者。”“石之美”是用来指玉的自然属性,“有五德者”是指人们借物寓意,将玉石所具有的光泽温和、内外一致、声音清脆、质地坚韧、柔中有刚,五种品质与人应具备的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相比,是指玉的社会属性。在古代,就有用汉白玉这种石料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所谓“玉砌朱栏”,华丽如玉,所以称做汉白玉。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宫内的宫殿基座,石阶,护栏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汉白玉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雕刻使用的名贵石料,故宫、天坛、天安门金水桥等经典建筑都有大量使用。可以说玉雕艺术是人们一种美的述说、精神的寄托,更是艺术家的一种艺术创造。

汉白玉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工”与“艺”的专研,还有与一股文化内涵旋律的结合,即佛教文化,用其来提升自己的内涵意蕴,使作品变得更加饱满、有意义,在历史的潮流中留下辉煌的足迹。回看历史,可以说汉白玉艺术和佛教文化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玉,蕴于山川,集天地之灵气,是中国佛教文化不断发扬的承载物;佛,起源于古印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玉与佛的完美结合,是将中国八千多年的玉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佛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汉白玉的形象更加高贵,也充分体现了佛的尊严。玉是万物的主宰,是天地的精灵,是道德的楷模,具有辟邪和延年益寿的作用。玉文化中,高尚、纯洁、典雅、华贵、安乐、幸福是被广发提倡的,所以玉石也就成为了开光之物的首选。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玉文化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其主倡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深信因果,发菩提心,出离六道,了脱生死,上成佛道,下度众生。以其自有的教义,在世界文化中广为流传,开启世人心智,传播佛义深远。佛教文化精髓赋予玉石美丽的袈裟,使玉雕作品添上了神秘的韵味。

素有“海滨邹鲁”“妈祖故乡”之美誉的莆田,有着悠久的雕刻历史。自小我便出生在这个笼罩着雕刻艺术气息的地方,在长年累月地耳濡目染以及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掌握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雕刻艺术。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汉白玉是笔者最钟情的雕刻材料。汉白玉,是凝结着天地之精华,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品。它具有如下特性:①玉质美。质地细腻、坚硬;玉料滋润光莹,柔和且有光泽,有“温润而泽”之美;仔细观察,会发现汉白玉的杂质很少,可用“无暇”二字来形容,有 “美玉无瑕”之美,给人的感受是凝重、温润和纯洁。②玉性美。硬度高、韧度强,具有很强的耐磨性,且不易破碎,是天然的雕刻材料。将玉放置在阳光下观赏,会散发出柔和的光透,呈半透明状,有一种朦胧的阴柔之美。③玉音美。细密的质地造就了天籁般的音质。犹如悠扬悦耳、清越绵长的玉磬声,“玉振金声”就是对玉音美的最好诠释。同时,莆田地区佛教文化氛围浓厚,有着“佛国之号”的美称,于是笔者便将汉白玉这种材质与佛教文化巧妙相结合。

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在多年的汉白玉雕作品创作中,笔者主要在观音佛像题材类下功夫。大家都认为佛像人物创作是最简单,其实不然。简单的佛像人物没有花、鸟、虫、草等修饰物的陪衬,没有具体构思的场景,只有通过精心雕镌的人物神情、举止动作、衣纹线条等来引导观众走入作品的内心世界,营造一种独特的感情氛围。在塑造汉白玉观音佛像时,最经常运用到的就是圆雕与浮雕两种雕刻技法,可谓双剑合璧。圆雕属于三维立体雕刻,作品的各个面都要雕刻出来,使观赏者可以从任何一面都能对作品进行赏析。浮雕,为雕刻工艺种类之一。在雕刻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琢制形象,形体轮廓线近似绘画,凸凹变化不一,不拘泥于形式。雕刻作品因浮雕各种花样、纹饰,使作品古色古香、典雅华贵。浮雕技法对勾线要求严谨,常用以线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如汉白玉作品《唐代滴水观音》,采用圆雕的雕刻技法,使整个作品通体圆润、饱满,典雅而有韵味,将唐代时期人物特有的形象特征酣畅淋漓的勾勒了出来。观音头戴宝冠,冠中有一坐佛,圆脸丰润,秀美弯长,双眼垂视,樱桃朱唇微微卷起,安详、慈悲之态跃然而出,将人物的神韵完美的表现出来。玉雕艺术属中国艺术门类之一,艺术家们往往在表现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韵。一件作品只有“形神兼备”,才有巨大的穿透力,才能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也是当代雕刻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做的。表现“神韵”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通过雕刻技法,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内在的心灵境界,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虔心地禅悟,才能够真正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像《唐代滴水观音》作品,最能抓住人的是其面部的表情,也是点睛之笔的表现。圆脸丰润、弯长的细眉、樱桃朱唇等不仅形状美,更是“以形写神”,有“形似”,更有“神似” ,蕴含着形神兼备的妙韵,整体给人以简洁精练、圆润明快的感觉。使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达到了统一,也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玉雕语言进行了玉雕艺术的诉说方式。

艺术作品是静止的。如若佛像作品整个造型一味地求静,那只会显现出呆滞感,毫无生气,韵味感也就荡然无存了。艺术作品应该是善于运用“静”与“动”的结合,在宁静中追求灵动的韵律,变化不已,运转不息。艺术的静寞世界里需要有灵动的因子,才能让生命灵动起来,才能达到精神的跃动,才能感受到人类的灵魂是飞动的,不是死寂、消沉。在玉雕艺术中,要表现这股灵动即在于线条韵律的创造。创作中,在玉石上勾勒出有意味的线条,展现灵动之趣,在静穆中求飞动,从常态中超然溢出,纵肆狂舞,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起,动处就是静思,动静变化,达到最畅然的生命状态。汉白玉作品《唐代滴水观音》,不仅通过手势动作即左手结佛印,右手持瓶泻水姿态,脚踏莲花宝座,加上眼视下方,仿佛塑造了飘荡在空中的观音正在向人间撒慈悲之水,普渡芸芸众生,给人一种动之感。同时,作品中观音横披天衣,袒胸露臂,挂璎珞,戴项饰,下身罗裙锦绣紧贴,有曹衣出水之感,两上臂挽帛飘然至脚,跣足立于有茎莲蓬上。天衣、罗裙都带有如潺潺流水般的线条,富有韵律。观音的衣纹造型继承了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传统风格——以线的造型为主。衣纹线条的雕刻需要通过“提、按”的雕刻刀法来使衣纹富有韵律感。衣纹的韵律,是靠雕刻时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虚实顾盼来实现“力的旋律”,达到流畅性和连贯性的统一。当然,艺术家在创作时要把握“一气呵成”之势,才能实现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那样自然,有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以期获得力法来表达自然美,这也是克服衣纹“板、散、僵、死”的关键所在。这种美,是一种悠长的回味,总有曲径通幽之感,含蓄隐忍,并不张扬。

汉白玉,透净而纯洁,是一种珍贵的雕刻材质,在缅邈悠远的历史中与佛教文化的结合,形成了重要的民族特色。这些成功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用心用力用生命铸就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诉求、工艺、创作特色等等都具有中国古老的随喜追求和道德表述。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尽管现今汉白玉作品已成为艺术市场中的宠儿,但也要注重在保留传统精粹的基础上,在题材、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历史的潮流中永垂不朽。

(吴文水 莆田市仙涛佛像精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