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鉴赏外国现代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鉴赏外国现代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国现代散文虽然时代不一,地域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情意浓厚、文辞优美、个性鲜明且手法多样。这些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委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这种情志与意趣,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那么,如何鉴赏外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与意趣呢?

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属于诗歌,只属于中国。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而且外国现代散文家也大多喜欢诗歌。散文既然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散文作家在创设情境时,主要“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地解读,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伊瓦什凯维奇在《夜宿山中》中,主要写了山中的“静”给人带来的一种令人窒息的美。那作为鉴赏,我们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产生的过程。文中作者首先讲到了“静有静的不同”,他列举了夏日酷热中的静、小镇火车站的静、华丽卧室的静……然而这一切种类的静,都不同于山中的静。他用一种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山中的静却是一种非人间的、超凡脱俗的静穆,它已经不是在笼罩你,而是在压迫你了”。接着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山中的静:“从崖壁的每个石罅里,从稀疏的草地上的每棵草茎里,冒出来的都是那样的一种寂静。”然后,写了山中的静怎样变化,从“空洞静穆似乎逐渐有了某种充实的内容”直到像“阿拉伯神话中巨魔的翅膀”,静越来越丰沛,越来越激越,已经到了激情的高潮,作者感到灵魂也随之在舞蹈。突然,在一声“马铃薯已经烤熟了”的喊声中,“静”戛然而止,“有如雪崩时发出的轰鸣。受惊的寂静这才逃之夭夭”。总之,作者充分调动了一切感官,他看见了“静”,听见了“静”,体验着“静”,最后,连灵魂都融入了山中的静;“静”从四面八方袭来,层层递进、慢慢变化,越来越充沛,越来越丰富;最后,整个的山中、整个的大自然,都充满了“静”,“静”的乐章已经谱写到了高潮,作者的灵魂与之共鸣,摄人心魄的“静”使作者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与大自然旋律的跳动,但又几乎不敢跳动。这真是动人心魄的一种体验,而我们在跟着作者同呼吸、共沉静之后,心灵又怎能不意会到作者对山谷之静的虔诚礼拜呢?怎能不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那种超乎常人的感受呢?又怎能不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珍爱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散文还可以“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物体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象征意义,这对我们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哲思美

外国现当代散文蕴含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思想者》时说:“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散文。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正如生命的连绵不断,人们对生与死的追问也从未停止。这是一个永恒之谜,这也是哲人们从不回避的话题。历史上,从古希腊的思辨者到中国古代的圣人,从远古时期人们天真的呢喃,到今天利用科学武器客观的认识,人们对生与死已经谈得太多,但永远不够。梅特林克,这位现代的伟大诗人,他对这一永恒的话题,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思考。他在《沙漏》这篇散文中,首先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生命短暂。在这闪现于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间里,我们与上帝同在;接着,我们死亡。然后他带着生与死的话题,开始了思考的追索:那么,死亡究竟是什么?死亡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他还依次谈到了虚无与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话题。他说:“生存即是浪掷我们所欠死亡的光阴,永恒的死亡,却不浪掷光阴。”“死亡是永生,因为死亡是生命。”这种对生命的痛苦的拷问,无疑是和作者那苦难的国家和二战时纷飞的战火有关,那些笼罩在欧洲人头上的死亡阴影,让文章有了更广泛的现实意义。也许理解了欧洲人生的恐惧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读懂文中生命的哲思。读这样的散文,你会在疼痛中迅速成长,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

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一篇外国现当代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能和我们原有的知识储备相距十万八千里,尽管可能用一种我们完全陌生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但只要它还是散文它就必须要遵循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规则。它绝不会是一盘散沙,尤其是那些翻译过来的外国优秀散文,因为作者在写作之前已经运思好,通盘谋篇,精心布局,所以它们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一般都有严谨而巧妙的结构布局。同时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到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密切相联,息息相关。在句子的散与整、材料的详和略、描绘的粗与细,布局的开合与收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来处理好,这样的篇章结构便可称之为美。另外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得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

如苏联索洛乌欣的《掌上珠玑》语言平实,行文流畅,文中始终流淌着作家对人生的激情。文中运用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比喻,比如把艺术的临界点比作水的冰点和沸点;把人生比作投影,比作收音机中的天线和地线……这些比喻大多独辟蹊径,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索洛乌欣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尽情漫游,品味其中的深刻寓意,于意犹未尽处思考人生、艺术、宇宙的许多问题。

又如茨维塔耶娃是用写诗歌的思维和方式来写散文,思维的跳跃性很大,需认真静下心来体会她的情感的波动和前进的路线。你不知不觉就会被她的文字所吸引,会被她的情感所左右,还会被她观察的细致所惊叹,更会被她刻画的精妙传神所折服。文中意象迭出,频繁运用象征、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而破折号的运用也极为频繁,可以感受到她的情感在回忆与现实间不断游移的轨迹。

墨西哥作家帕斯是一位焊接艺术大师。在火花飞溅之中,他的奇思异想把形形的存在之物连接在一起。他在《大自然的颂歌》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被帕斯巧夺天工地组接在一起,给散文意境罩上扑朔迷离、撼人心弦的神秘色彩,显示出思维的无限丰富和无与伦比的艺术张力,也因此许多评论家把帕斯称作“电影摄影术”大师。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