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画”结合 展现广播的声音魅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画”结合 展现广播的声音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广播声音的艺术。有声语言和音乐、音响构成广播的全部声音表现,声音的再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决定着广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其中有声语言又是最活跃、最影响广播传播效果的一个因素。本文结合播音作品《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谈谈广播声音的魅力

【关键词】广播 播音创作 声音

“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睹”似乎凸显着视觉在感知事物时的优势。的确,视觉相比听觉在感知“画面”时给人的感受更直接、更真切,但听觉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声音独有的魅力,引领听者去想象画面,那种想象联想、“如临其境”的感受有时比亲眼目睹更有美感、“更胜一筹”。当然,如何发挥声音的魅力,如何调动听者的想象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播音作品《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力求声“画”结合,以此为基点营造播音语境;通过声音变化转换报道层次和场景,较好地把“现场”还原给听众,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表现了广播的声音魅力。该作品获得了2011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优秀作品一等奖。

一、总体语境的设计

《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一开始以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出现,之后主要结构是解说加同期声,其中女播又承担着“现场”报道的角色。这与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极为相似。没有画面的广播能不能运用电视专题片解说的语言样态来完成播音创作?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听众因为看不到画面而听不明白、听不清楚?这是我们在备稿之后、播音之前着力思考的一个问题。

电视解说词因为画面的原因,观众能看到的、能弄明白的就不会过多着笔,广播文稿恰恰是因为没有画面,往往注重用文字把“画面”阐释清楚,避免听众不解或误读。有声语言要根据稿件进行二度创作,在反复揣摩稿件之后,我们觉得这篇作品的主要信息、文章的重点多在采访录音。因此,从理论上说,播音员的语言应该让位于采访录音,也就是说表达的时候声音的运用不能太实,要“躲一躲”,用小实声或者柔声(绝不能用虚声,不真实,也不好听),这样的声音运用能够突出现场的声音。

声音的主次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表达处理上是播音和采访录音处于同一空间还是区分开来?我们决定,让记者、女播和被采访者的声音处于第一现场,男声的播音语言不往现场感靠,就放在演播室环境,女声注意两个环境中的穿插、过渡和衔接。这样整部作品就营造了二度空间,既能突出现场,又能丰富声音的变化。

男女搭档播音通常要求和谐一致,这篇稿件我们特别强调男女声的对比变化,营造演播室和现场二度空间。在声音上,女声偏明快,男声偏柔稳;在表达上,女声讲述感更强一些,男声播音感更浓一些,也就是说,女声的表达更生活化一些,男生的表达更规整一些。女声更加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这样的设计处理,鲜明地营造出了声音的空间感。

二、表达上的几点感悟

1、生活体验最重要

语言表达最重要的是要有感受,感受从何而来?一方面,依据文字进行,这其中理解是基础,理解了,弄明白了才会有感受。但是感受的程度,尤其是分寸的把握,是否真实等等,却依赖于播音员的生活积累、体验和艺术感悟。

很多年前,播音员特别强调生活体验: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营房,后来由于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工作流程的变化,很长一个时期,播音员一直闷在播音间,面对的只是话筒和稿件,如果不注意个人培养,社会生活实践的很多体验往往只来源于电视,亲身感悟的少,这就造成不少播音员生活积累很少,播音时读稿子多,真情实感少,声音优美却不能入脑入心。

随着“三贴近”深入落实,新闻战线掀起“走转改”的热潮,有了这样的实践,播音员也更多地走出播音间,来到新闻现场。这不仅仅使“那一篇”新闻报道有了现场感,也使得播音员有了更多的基层一线的经历和积累。带着积累感受回到话筒前,播音创作的状态,对稿件的理解和感受又有了更鲜活的触动。

结合这篇稿件的播音创作,能够有这样的创作设计,除了稿件写作方面所赋予的基础之外,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笔者有这方面的体验。

我曾经去过泾县进行感受性采访,稿件里所提到的宣纸的造纸工艺,以及工人们劳动的场景我都亲眼目睹过。因此,一拿到稿件,那些画面便生动地浮现在眼前。播音创作中的想象联想、情景再现,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我的播音实践中。这种感悟因为是来源于直接体验,所以更具体、更生动。

2、语言功力是基础

播音表达最讲语言功力,这其中不仅仅是吐字发声的功力,也包括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解读力,还包括有声语言的创造力。

有些人对作品理解了,但体现到播音语言上却把握不住,缺乏设计和创造;有些人把文字转化形成为声音也有独到的创造,可是因为吐字发声基本功的制约,播音作品与播音设计相去甚远。可见,语言功力对播音作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带着“画面”是关键

前面提到,在表达设计上,女声主要处于“报道现场”的空间。如何体现这个空间?播音时画面感显得尤为重要。

在表现画面感的时候,我特别注重画面形象的变化,想象画面镜头的运动来设计语言,并且着力处理好自己与画面的关系。

比如文中“(女播)第一段”,在流水、鸟鸣的背景声音中,我采取声音弱起的方式,不打破画面的优美宁静。紧接着通过声音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位置。之后一段地理环境的介绍,我特别突出画面的方位感,有声语言上留出镜头运动的时间,这样就把侵蚀丘陵、喀斯特丘陵、青檀树、河谷、长杆沙田稻草一个个勾画出来。

而文中“(女播)第三段”,我强调的是画面的动作感。“整个过程不过10秒”,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我花的时间远远不止10秒。这不仅是文字长度的原因,更在于我着力刻画这10秒完成的动作过程。通过细致的刻画,让听众记住每一个动作,画面就自然形成于听众的脑海,同时,也让听众细致地感受到工人师傅捞纸技艺的纯熟甚至有些艺术之美。再用总括性的“整个过程不到10秒”与前面细致的刻画形成对比,印证甚至强化了听众自己得出的捞纸工人技艺精湛这个感受。

此外,在与画面关系的处理上。这两段画面的处理,都是“我”在画中。这么处理,主要是凸显“现场感”。有了现场感,就可以紧紧抓住听众的耳朵,引领听众去“看”、去想象。

一篇好的播音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来源于对播音创作艺术手段的准确把握,也来源于播音专业的基本功锻炼。愿我们为听众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

附: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文稿)

2011年5月29日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听天下》节目

(出捞纸的音响及采访录音)

(压混捞纸的音响渐止)

【男播】说起宣纸,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四种工具。而其中的纸,要属安徽宣纸最负盛名。……在今天的节目里,就请听众朋友跟随记者一起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古筝配乐渐隐结束)

(出流水、鸟叫声)

【女播】(第一段) 听众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中国宣纸之乡”的泾县。泾县地处皖南山区,东西两部为山地丘陵,中部有一条河谷平原,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宣纸的生产提供了原料资源。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是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理想生长地;而中部河谷又提供了另一种主要的原材料长杆沙田稻草。

(出录音)

【女播】(第二段) 邢总介绍说,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需要经过浸泡、蒸煮、洗涤、石灰腌制等反反复复几十道工序后先制成皮胚和草胚,再由工人师傅挑到山上朝阳的石滩进行均匀的摊晒。根据天气的不同,一般要摊晒3到6个月的时间,主要是让原料经过日晒雨淋,完成自然漂白的工序。同时,青檀皮和稻草中的糖份等容易氧化的物质也能够去除,这样有利于延长成品纸的寿命。

【男播】自然漂白后的原料叫做燎草和燎皮,经过洗涤后会被送到皮草选捡房进行挑选,把不合格的老皮或杂质挑出来,成功经过选捡的皮草料才会送去进行下一道工序——制浆。

(出邢春荣录音)【28秒】

【男播】纸浆按不同配方调制以后,就进入了宣纸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捞纸。(出捞纸的音响压混)

【女播】(第三段) 听众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捞纸工序的现场。在放满纸浆的纸槽前,两位捞纸师傅分别站在两头,双手抬着一个长方形的竹帘侧着往纸槽中浸下去,在纸浆中轻轻捞摆,然后再从反方向浸下竹帘,随即拎出、掀起帘子,一整张宣纸便落在了纸架上,整个过程不到十秒钟。捞纸师傅曹建华详细介绍了捞纸中的操作技巧。

【女播】(第四段) 捞纸是从纸浆到成纸的非常关键的工序,全部过程都是手工操作,主要依靠捞纸师傅的手感,像纸的厚薄、纹理全靠两个搭档手上的感觉和相互默契的配合。为了确保手感并且能够方便处理捞起竹帘后的细小缺陷,捞纸师傅必须光着胳膊捞,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纸槽中的山泉水寒彻入骨,捞纸师傅的工作就更加辛苦。

(出晒纸的录音,贴纸和收纸)

【女播】(第五段) 听众朋友,现在记者来到了捞纸的下一道工序——晒纸工序所在的炕房,这里是一片火热的场景。炕房里的环境温度将近40度,晒纸师傅工作时着上身,穿着短裤,但仍然浑身是汗。晒纸师傅曹红苗一边操作一边为我们作介绍。

(出录音)

【女播】(第六段) 晒纸的工序也是非常复杂的,……起到分张的作用。

【男播】经过晒纸工序,宣纸的制作也就基本完成了,现在还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检(剪)纸。……

【女播】(第九段)经过一百多道繁琐而细致的工序,一张张质地优良的宣纸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宣纸的制作技艺也在日复一日的生产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制作技艺主要是靠师徒传承,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和艺人的断层。现在当地政府对保护传统技艺非常重视,通过招收专业学生,聘请造纸专家和生产艺人亲自授课,培养宣纸技艺传人,让宣纸的制作技艺世代相传。

(作者单位:安徽新闻综合广播)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