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译本功能类型学考辩(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译本功能类型学考辩(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译学研究中传统对等概念的局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以“功能+目的”为特征的行为目的论翻译模式。聚焦于翻译文本的功能类型学,其核心内容有二:文本功能的四分类型,译本的文献性译本与工具性译本的二分类型及其各自的次范畴。基于实例,文章分析了行为目的论翻译模式的具体翻译过程,归纳出四类可能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行为目的论翻译过程功能层次结构模式。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文本功能;文献性译本;工具性译本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83-04

[基金项目]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教授培育项目(KF2012005)。

[作者简介]何冬云(1971―),女,本科,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六)译本功能类型

源语文本功能是依其情景与指称来界定的,译本功能的界定首先要考虑其与源语文本的关系。据此,翻译文本可分为文献性译本与工具性译本。文献性译本关注源语文本的特征,忠实记录源语文化语境中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以源语文本为媒介的交际行为;工具性译本关注源语文本作者与目标语文本受众之间译本为媒介的交际行为,以源语文本为模式,凸显源语文化语境特质。文献性译本强调凸现源语文本特征,工具性译本以实现文本功能为主要目的,关注目标语文化语境特质。与源语文本和工具性译本不同的是,文献性翻译文本具有无文本功能,其目的在于向目标语文化受众表达源语文本的相关特征及源语文化语境中源语文本赖以形成的情景。[1]

文献性译本的次范畴有逐字对译文本、直译文本、语文学译本、异化译本;工具性译本的次范畴是对等功能译本、异功能译本和对应译本。现以具体译例(所有中文翻译均为作者本人所译)分别说明这七个次范畴。

译例一:

英文:[ZK(]Throughthechimneywithpleasure

Seetheythechickenstie

Whichalreadywitheatheadandnecks

Nicelyinthepanspatter.[ZK)]

译文一:

穿过烟窗、高兴地

他们看到一整只熟鸡,

那鸡没头,也没脖子,

,那锅里,油珠飞溅。

译文二:

窥视的目光穿过烟窗,

他们兴奋地看到

一个去头去脖子的鸡,

那飞溅的油珠在锅里欢跃。

译文三:

穿过烟窗,兴高采烈而豪迈地

他们看到,那圆胖的去脖子的整鸡

鸡身的黄油黄得发亮,光彩迷人。

炸锅中,油珠飞溅,香气诱人。

译注:在某些地方,鸡一般是去头去脖子后再炸,故鸡是无头无脖的。

译文一聚焦于源语文本语言层面,严格地按源语文本的词序,逐字对译,凸现出源语文本的词汇与句法特征。译文二则充分利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范式与规约来选词造句,以表达源语文本语义,具有直译特征,为直译文本。而译注则以注释的形式为译本受众提供一种文化元语言信息,以补偿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对应文化信息的缺场。这种译本就是语文学译本的典型译例。

当前文学翻译中,异化翻译文本比较盛行。这种译本类似直译的规范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尽量保持源语文化语境中的情景特征,形成一个对目标语受众而言的异国情调的效果,而源语受众则能清楚地辨别他自己的文化特质在译本中的反映形式。

如果一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与源语文化中源文本相同时,则这种译本就称为等功能译本。等功能译本通常用于科技文献、使用说明等工具性文献的翻译中。如果一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在总体上与源语文本在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并不一致,这种译本就是异功能译本。这种功能差异是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时空观及文化异质造成的。工具性译本的第三个次范畴是对应译本。这种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尽量保持源语文本在源语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功能,产生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效果。这种译本往往适用于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

译例二:

Noentry译文:免入

Phohibidoentrar译文:禁入

译例二是典型的等功能译本,其英汉文本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而作为文本,译例一中的译文三的指称功能已弱化,但其娱乐功能得到强化,文采性增强。这种译文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语言要素表达源语文化语境中的相关信息,故目标语受众几乎以为他们正在阅读的文本就是自己文化语境中的源语文本,而不是译本。

“功能+忠实”的目的论文本类型学中,只有源语文本作者的意图同时指向源语文化受众与目标语受众时,才适合采用工具性译本,否则,只能用文献性翻译。文献性译本聚焦于源语文本及源语文化特质,故受众总是感觉他们阅读的只是译本。

(七)“功能+忠实”模式中的翻译过程分析

一个文本只有达到或实现其预期的目的或功能才是有用的,而文本功能的实现则是由特定的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情景构成要素(如时间、地点、接收文本的目标与动机、文本媒介及文本预设受众)决定的,因此翻译过程的分析要从目标语文化情景开始。

1.目的

译本的功能要么由翻译行为发动者所给定的翻译任务决定,要么由专业译者按翻译任务的要素来确定,而译者已有的翻译经验在这个确定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对译者,尤其是那些翻译经验不是特别丰富的译者而言,翻译理念尤为重要。翻译理念包含以下信息要素:①信息发出者的意图;②文本受众;③文本的时间、空间及其文化语境;④文本传播的媒介;⑤译本产生与接收的动机。

为了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实现译本的预设功能,译本应采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文本类型、风格、范式与规约,必须顾及目标受众特定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系统。

2.源语文本分析与翻译策略

源语文本功能的分析也是通过非文本因素与文本因素的分析进行。对非文本因素的分析,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文本受众范围不同而已。通过译本与源语文本的功能比较能够促使译者反思以下两个问题:①在坚持忠实原则的前提下,翻译任务是否完成;②翻译过程中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译本与源语文本功能之间的关系,译者可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当译本与源语文本功能相同或相似时,译者可采用等功能工具性翻译策略,但更多的时候,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如受众的知识储备、社会背景、文本风格、社会规约、语言使用等,要求译者针对具体的情形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2]

(八)翻译问题分类

根据译本与源语文本的异同比较,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四类:语用问题、跨文化问题、语际问题和文本具体问题。

1.语用问题

出于各种目的,源语文本都可以译入到目标语中。在每个翻译行为中,译者都必然要涉及交际语境的两个方面:源语文化语境和目标语文化语境。这两种语境的文化特质差异就产生了语用问题。

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抉择的是翻译行为的功能与目的,同一源语文本译入到目标语A与译入到目标语B所产生的语用问题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术语也会产生语用问题,因为目标语受众往往不具备源语文本预设受众所应具备的相关文化信息。比如,德国某些古老大学的名称往往用拉丁文命名,有关德国古老大学文本的英译本就会使英文受众觉得译本与源语文本不一致,因为英语中并没有这种对应的表述习惯。其实,翻译行为的功能与目的的多样性、源语文本受众与译本受众之间的差异、源语文化语境与目标语文化语境的异质性等都会产生语用问题。

2.跨文化问题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习俗、范式和社会规约,形成了其独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这些文化特质会造成翻译的跨文化问题。社会规约是产生翻译跨文化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形式规约、文本类型规约、称呼的规约范式等。显然,译本应保持与目标语文化社会规约相一致。比如,作为一种文本类型,宣传标语的翻译在目标语中也应以宣传标语的形式显现,否则,译本即使忠实地传达了源语文本语义,也无法实现其译本功能,因为其不符合目标语文本类型规约。

3.语际问题

源语与目标语在词汇、句法等结构层面及语言超切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翻译的语际问题。比较语法及教学语法能为翻译语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并不存在与源语文本中的术语相对应的术语时,这一点尤为突出。

4.文本具体问题

文本具体问题源于特定文本的具体问题,但这些问题却不能推广开来。在处理源语文本中的隐喻、明喻、双关等各种修辞格的时候,尤其是双关,在译本中往往很难达到源语文本的效果。源语文本修辞格的功能效果很难在目标语受众中达到理想效果。

(九)翻译文本的功能结构模式

要翻译一个文本时,通常是从源语文本的语言要素分析开始,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形成译稿,而译稿质量的高低则与译者的各种能力(如双语能力、相关背景知识等)密切相关;译稿形成之后,经过打磨润色,最后形成与目标语文化语境相适应,为目标语受众认可的译本。

翻译过程如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关注文本语言的表层结构;其次,注重文化特质的社会规约;最后,聚焦语用准度。这个过程给译者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与舞台,同时也能充分暴露译者语言及翻译能力的不足。这种倒三角翻译过程在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中都存在自身的缺陷,基本要点如下:

译者被引导一味关注源语文本,形成语言干扰,导致语言错误,甚至就是译成译者的母语时,错误也在所难免;翻译过程被理解成为解码过程,词项或句法对等成为衡量译本的首要标准;译者关注视点集中于较小的语言单位,而文本的宏观语境往往被忽视,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翻译抉择往往基于个人直觉,从译者到受众,从翻译培训教师到翻译学习者,无不如此;在低层次翻译阶段所采取的翻译抉择,在更高阶段往往被窜改;有时候翻译过程往往中途受阻,无法继续下去,因为有不少文本明显具有“不可译性”。

在行为目的论的翻译模式中,问题解决程序结构如图1所示。这个示意图表明,功能翻译过程应由译本预设的功能(步骤1a)决定起始于语用层面。这个翻译行为的抉择自然导致下一个阶段(步骤1b)的抉择。源语文本的哪些功能要求本身要在译本中重点出现,哪些要素顾及受众的背景、知识、预设期望、交际需求、媒介限制、特定要求等。译本是聚焦于源语文化规约还是目标语文化规约(步骤2)主要取决于被选定的译本类型。接下来的阶段,语文体系的差异凸现出来(步骤3),情景的影响(步骤4)及译者个人的风格喜好(步骤5)都会影响最终翻译行为的抉择。

三、结论

行为目的论翻译模式有两个支柱:聚焦于交际的文本性概念和关注目标语境中以忠实原则为基础的翻译概念。这种模式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翻译,但在运用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应该在功能模式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新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133-135.

[2]AnnaTrosborg.TextTypology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