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此时有声胜无声――浅谈朗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此时有声胜无声――浅谈朗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审美的素养。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朗读的效率以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等方面作了探索。

关键词:语文学科朗读教学兴趣指导

一、我们为何朗读

先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再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几千年来,先贤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的能力。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还是需要我们继承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和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的。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屏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表现为大面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不进行朗读教学或很少进行朗读教学的习惯,表现为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因为逼近中考而淡漠朗读教学的态度,表现为在非文学作品中不进行朗读教学的偏见,表现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完全听不到读书声的沉闷。”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琐屑的理性分析,此种做法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总之,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然而,要想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要靠日积月累,要勤读、多思、不断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

那么,朗读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怎样才能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二、我们如何朗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读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所有这些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多种形式,有效切实地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汉语是一种美妙的语言。她拥有顿挫的节奏,悦耳的音律,古诗词更是完美地体现了她的特质。而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可以说诗歌与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我们可以让音乐旋律承载诗词的意蕴且咏且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词”,那么,师生都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比较全面的感悟。

笔者在教《泊秦淮》时,我班学生中正好有学了琵琶的同学,就让她现场演奏了一曲,其他学生一边欣赏着动听的音乐,一边品味诗歌,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在他们的身边似乎真的出现了一位歌女的形象,如梦如幻,思维得到了拓展。由此学生还感悟到了在战乱年代普通老百姓的艰难生活和辛酸命运,应该来说已经超出了课本的范畴。

2.活泼有趣的分角色朗读。学生愿意学童话,更愿意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笔者刚说要分角色朗读,许多同学就表现出了跃跃欲试的神情。课前,我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之后我们进行了十分钟左右的读前分析,人物的性格、 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基本明晓,对童话的朗读也更加清楚,接下来进行分角色朗读,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扮演老大臣角色的学生读得惟妙惟肖。

3.个性张扬的表演朗读

十几岁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很强。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我们把它改编成了课本剧,许多同学参与到了表演中来。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三、我们如何教读我们都懂得课堂上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文章的情感韵味、气势神采、音韵节奏等,不经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然而,只是一味地一遍又一遍地读,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朗读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多样化地掌控课堂,想办法把枯燥变成趣味,朗读教学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除了要运用上述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笔者认为作为课堂引领者的教师还必须认真指导。

1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笔者发现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诵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快速阅读”、“浏览全文”、“默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阅读”等等可谓花样翻新,但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还没有朗读完,教师就急匆匆的叫停,匆忙地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学生朗读,到底每一遍朗读有什么目的,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目的性的缺乏,导致学生朗读起来索然无味或无所适从。

我们在让学生朗读时可以先明确一下任务,例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等等。此时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2朗读要视文体而定。笔者在这里大声疾呼要朗读,但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章都要朗读。一般说来,文学色彩浓的文章,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都适合朗读,而一些说明文、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就不太适合朗读。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课堂上也不宜整篇朗读,应该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富有美感的片断。一篇文章也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朗读,也并不是朗读的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朗读,应该读什么地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朗读方式,这些问题不能太随意,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考虑。

3朗读要有合理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听一听我们的老师是如何评价的: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这些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情感的渗透等几方面进行的评价,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把这些评价应用于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相信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废弃的教学手段。教师可明确朗读目的,针对不同文体有选择地指导学生朗读,作出恰当评价,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朗读不可滥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2]余映潮.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J].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