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倾听温情而自由的诉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倾听温情而自由的诉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岁月匆匆,来到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一晃多年,回望走过的日子,盘点身边那些美妙的故事,让人感怀,耐人玩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不仅是中国最美丽的高校之一,更是人文精神的天堂,它博大的胸怀汇聚了各派深刻的思想,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为川大学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温情自由的风,流转在川大校园。

“川大好人”杨忠渭

在川大望江校区,时常可见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雪白的长发,素雅的衣衫,骑着辆老旧的自行车,在宿舍楼房间穿行。老者叫杨忠渭,已经70多岁,退休后义务为学子们送信达16年,风雨不辍。

关于杨忠渭老人,网上曾流传着他“苦等恋人来信50年”的美丽传说,此事引起了媒体纷纷关注,老人对此一笑置之。当下,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真假与否已无须再追究,老人身上挥洒出的无私奉献的辉光,以及那份默默无闻的坚守,在川大已是“润物细无声”。当老人十几年来无论冬夏、无论风雨,骑车奔走在各个校区,将一封封系着远方亲人牵念的信函送到学子们手中时,老人博大的爱心已化作甘霖,悄悄潜进学子们的心田,让大家品味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人际的温馨。老人的执著与坚守感动着川大,感动着成都。有一次,同学们得知他因营养不良住进了医院,就立时在人人网发起了看望送信老人的倡议,探望他的师生在病房门口排起了长队。老人对前来照顾他的志愿者说:“都回吧,别误了你们学业。”出院第二天,老人又推起自行车,行走在校区的各个院系。用老人自己的话讲,能为学生们送家信,是最快乐的事。

文新学院的“道德底线”

文学与新闻学院刘黎明老师之“怪”在川大可是出了名的。

刘老师常以“文新学院道德底线”自居。他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一个低俗的人,从来就没有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情怀。”刘老师说自己不想上课,且最讨厌人多,尤对大学扩招、班级无限扩容不可忍受。每次上课,他都要“撵人”,恳请学生退课。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越是往外面撵人,学生们越是往里加塞,堂堂有人“蹭课”,场场掌声、笑声不断。刘老师还喜欢搞“性别歧视”,口口声声讲“不喜欢女生”,而他教出来的女生,成绩却并不比男生逊色。“道德底线”刘老师还曾为川大学生刊物《常识》捐款千元,这种鼓励后学的情怀,这份沉甸甸的慷慨,让学生们对刘老师产生了另一重敬意。刘老师怪诞的言行,深邃的思想,独特的人格,常能启迪我们的心灵,让人扼腕喟叹。

刘老师在以“道德底线”自居时,常会提及他的老搭档王红,她说王红是学院的道德上线。

温文尔雅的王红老师主讲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文学,每次听她传道解惑都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畅快淋漓之感。她讲唐诗,李太白“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洒脱,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情怀,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滋养着学子们善感的心,旷远而持久。今年暑假,王老师在央视的《毕业歌》栏目中接受了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让上课多次缺席的抗震救灾志愿者通过考核时,王老师说:“我这门课强调的是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我们身边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这么多人需要帮助,她现在所做的事情远比背几首诗词曲赋重要得多,她已经领悟了这门课的精髓,并付诸行动。早就合格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王老师以其教学实践使学子们懂得了道德良知乃安身立命之本。

中文系的学生总爱把刘、王两位老师做对比,但比来比去却难分高下,形如一块多棱角的璞玉,视线不同,角度不同,感受到的就会不一样,他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映成趣,又相辅相成。正是在种种自由、多样、创新思想的激荡碰撞中,川大学子们认真地做着每一门功课,在修身、修业中,勾勒着瑰丽的人生与未来。

晨读之风景

川大江安校区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便是在长桥之下、江安河畔的学子早读。

用“没有最早,只有更早”来形容川大人的早读活动最为贴切。无论你起多早,总会听到江安河畔传来的朗朗书声,春夏更迭,四时不断。

江安河从川大校区穿过,滚滚东去,不废昼夜。为将江安河与川大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校方在河两岸修了长长的护栏,沿河安放了许多长椅。清晨,于江安河畔,学子们齐刷刷地手捧课本或端坐木椅,或立于水泥柱前咿咿呀呀,开始了一天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

喜欢安静的女生,还可到明远湖的露台上,欣赏着新丽的诗文,吸纳着清新的空气,读累了望一望浩渺的湖水,自是另外一种惬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这里诗文更“自在”

文新学院有一“自在诗社”,诗社办了张《自在诗文》的月报,成为川大诗歌爱好者们的思想高地。

当下,文学颓废、诗歌萎靡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共识。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大家内心有一种期许与担当,感到应当承担起弘扬诗歌文化、激扬现代诗情之责任。每月一期的小报,要经过组稿、修改、编排、付印、赠阅,几名编辑辛辛苦苦完成这个复杂的过程并不“自在”,但大家却乐此不疲。努力之下,《自在诗文》已经办得有声有色,师生们喜闻乐见,校园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发行量不断增加,由最初的四版扩到了八版。经小编们推荐,报中不少习作还在国内知名诗刊、杂志上得以发表。我们大家都相信,有一天《自在诗文》会走出川大,走出成都,荣登大雅之堂,自在诗社里也会走出响当当的大诗人。

在川大求学如白驹过隙,让人总想拽住时间的手。“润德立身,人己兼全”,川大给人的不仅是广博的知识,更是厚重的道德,张扬的个性。

学校档案

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王牌专业:口腔医学、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档案学

招办电话:028-86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