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作学习在大班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作学习在大班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现状及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可行性,阐述了合作学习在课前准备、课堂口译训练及课后强化训练阶段的应用方法及优势;论证了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营造相对真实的口译氛围,从而有效地避免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过多,课堂训练机会较少而导致的教学效果欠佳情况,进一步论证了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口译教学方法。

关键词:口译;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61-02

口译作为辅助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一项特殊交际活动,其重要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日益突出。为满足社会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英语口译课程。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于2000年5月将口译课列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尽管高校口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口译人才的需求。

一、口译教学现状

由于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很多大学英语专业班级人数都大于25人。由于课堂参与人数多,每个学生每节课的发言时间平均只有1—5分钟。口译作为一种基本技能课程,只有高强度大规模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短短平均最多5分钟的时间根本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同时由于大多高校实际教学资源与师资配置情况,把口译教学班缩小为3—4人,以延长每个学生课堂口译训练时间,提高口译课堂教学质量这个办法也几乎无法实施。鉴于以上这些实际情况,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与课后训练时间与机会,笔者尝试在口译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法。

二、合作学习与口译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论、社会互动论和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最早由威廉·格拉塞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该教学法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提倡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尽管从表面看来,合作学习与口译教学是完全无法融合的。口译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口译任务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则强调团队合作以达到某个学习目标。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合作学习“既强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又不能忽视个人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时应承当的责任和义务”(Slavin,1989:54)。具体到口译教学中,独立主要体现在学生充当译员时,而合作则体现在准备资料和小组口译训练活动中组员的相互配合上。

1.课前准备阶段的合作

口译涵盖的主题包罗万象,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教师都是事先准备好与上课主题相关的词汇、惯用句型、背景知识等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预先发给学生的材料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认真去看,他们觉得反正这个资料在自己手上,什么时候看都可以,由此导致在实际的口译课堂上,学生对于相关词汇、背景知识等并不熟悉。口译课堂的训练重点多集中在对于词汇、语法、背景知识的讲解上,从而既忽略了口译技巧的讲解,也浪费了大量的口译课堂时间。

把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口译教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前两周告诉学生上课将要涉及的主题,并把学生3—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要求小组合作收集相关材料,汇总后交给教师。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并汇总有三个优点:第一,可以避免由于课前准备时间有限,而涉及的材料范围过广而使学生们难以充分有效地进行资料准备的问题;第二,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小组成员相互监督,互相督促共同完成准备工作,这样又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因为懒惰而不愿进行材料准备的问题;第三,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碰到的材料多种多样,他必须自己仔细阅读以去粗取精。同时,每个组员收集好材料后,小组所有成员需一起讨论,把找到的所有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和汇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将要进行口译的主题的各方面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课堂口译训练阶段的合作

课前准备阶段的合作是合作学习成功应用于口译教学的前提,口译课堂训练阶段的合作则是该教学法的关键。在合作口译的课堂上,学生由支配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来讲学生的角色在发言者/操作员、译员、评估员之间不停地转换。

在每节课开始时,教师需重新把学生随机分为三人一组。这样做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和不同人合作与交际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经常接触一些不同的发音与说话习惯,这与实际口译工作中译员会遭遇形形的人这一情况是相符的,因此对于学生适应以后的口译工作有很大帮助。分组完成后,教师根据预先选定的主题,给每组学生不同的音视频材料或书面训练内容。当使用音视频材料时,组中的一个成员需要担当操作员的角色,在音视资料播放到一定的长度(3—5分钟,具体时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的时候暂停播放,以方便担当译员的学生进行口译。而当使用的是一般的材料的时候,这个学生担任的就是发言者的角色,读出材料内容。另一个学生充当译员的角色,在操作员/发言者暂停材料播放的间隙迅速把其译为目标语。为保证课堂口译训练的有效性,还需有人对于口译进行评估。评估“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永彬,曹金梅,2009:99)。因此在译员进行口译的同时,剩余的那个组员同操作员/发言者一起担当评估员的角色,记录译员口译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并在完成口译训练任务后,小组成员一起对每个小组成员充当译员时的表现,对译文的正确度、语言的流利度以及台风等方面进行打分,并一起解决口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了每个组员都能得到公平的训练机会,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小组组员要在上述的三个角色之间不断转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口译的练习中来,而且因为每组的人数较少,学生的发言时间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开小差的现象降低了。另外,在对于其他同学的译文进行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3.课后强化训练阶段的合作

据笔者调查,国内大部分大学的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活动一般持续一学年,每学期18教学周,每周2课时。除去考试周以外,口译实际教学周为34周,也就是68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教学实践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口译人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除了课堂训练,课后强化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口译的特点决定了一般课程适用的学生独自完成作业的模式无法达到训练学生口译能力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每节课后,教师可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训练的主题,分配学生一定的课后训练任务,并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小组一起完成所分配的口译训练任务。课后训练的流程和课堂口译训练一样,学生需要在三个角色之间轮换,并对每个学生充当译员时的表现进行打分,记录下其他组员作口译时的优点与缺点,并在口译训练结束时,组员一起就记录下的优点与缺点进行探讨,得出最佳翻译方式,并保留所有错误与更正的原始资料,在下节课前交教师审阅。教师需对学生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并可把其作为期末总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做可以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学习的作用。

课后强化训练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巩固,同时也是对口译课堂教学时间过少的有力补充,可以延长学生的口译训练时间;又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辅助以教师的检查记录,也有效地避免了某些学生偷懒,不愿意课后训练的现象。

由此,合作学习将课前、课堂、课后口译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集合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与努力,有效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口译教学活动中,灵活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弥补现今大学英语口译课堂因为人数众多、学生课堂口译训练机会过少、时间过短而引发的口译教学效果欠佳的局面。同时,开展口译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训练学生口译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充分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英语口译人才。

[党美丽: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和语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