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红楼梦》中的“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红楼梦》中的“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红楼梦》不仅文本结构具有圆环的特征,同时体现了循环的哲学意蕴。本文从三方面分析《红楼梦》中“无――有――无”的两个圆环所指:一个是从虚幻世界到现实世界再回到虚幻世界的大圆环;第二个是从大圆环中独立出来的小圆环,这个小圆环就是贾家从无到强盛,再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这篇文章最后分析了“无”的内涵。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曹雪芹的思想展开的。

【关键词】《红楼梦》结构;曹雪芹;“无――有――无”

前 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红楼梦从她一诞生就默默地接受着各方面的关注和评论。但由于作者所遗材料有限,红楼梦就如一个断臂的维纳斯,美得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曹雪芹的思想出发,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的圆环结构以及其中的循环的哲学意蕴。

一、“无――有――无”的大圆环结构

在整个第一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曹雪芹构架的宏观结构,就是“无――有――无”。第一个“无”代表的就是一个神幻世界,是所有尘世之人不能到达的境地。第一回中所说的无才补天之石、一僧一道、空空道人、警幻仙子、太虚幻境、神侍者、绛珠仙草都来自这个世界。中间的“有”代表的是尘世人生,主要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第二个“无”代表的也是神幻世界,所有的“有”都要回到这个世界。在曹雪芹的宏观结构建构中,“有”与“无”其实是相对而言的,“有”中有“无”,如尘世人生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就来自神幻世界,是幻化的玉石和下世为人的神侍者的结合体,而林黛玉就是以泪还露的绛珠仙草。神幻世界的一僧一道也曾多次在贾府中现身。“无”中生“有”,如红尘世界中的女子都是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那有备案,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来自那个世界;而“有”最后也是要回归到“无”,只是曹雪芹确立的“无”相对与红尘世界的“有”来说实际上是虚无幻灭的世界,是尘世间的凡夫俗子所无法控制的,这个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就有提及,只有来自幻灭世界的一僧一道和幻化成宝玉顽石才能拯救尘世间受魇魔所折磨的贾宝玉和王熙凤。现在我们回到《红楼梦》的终点,这个终点其实也就是第一回小说的起点,等于是打了一个圈又回去了。这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的跌宕的人生经历和受儒、道、释思想影响的人格,滋生的是一种充满悲剧气质的小说构思。而《红楼梦》中的“首尾大照应”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着曹雪芹的佛家思想,《红楼梦》从太虚幻境开始,经过世俗世界,最后归结为太虚幻境,非常符合佛家的前世、今世、来世的“三世说”。

二、曹雪芹的人格思想与《红楼梦》结构的关系

曹雪芹是有着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从对曹雪芹的才学分析来看,早期肯定是阅读过大量儒家经典、道家及道学著作、佛家典籍的。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来看,早期的养尊处优滋养的更多是道家思想;中后期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饥寒交迫启发了更多的儒家、佛家思想,而且有史料可以印证,晚年的曹雪芹更崇尚佛家思想,在曹雪芹的友人张宣泉写的《题芹溪居士》,《伤芹溪居士》诗中,均表明曹雪芹在西山著书后期,已皈依佛门。从《石头记》的文本来看,曹雪芹的思想是儒、道、释三家的结合。

1、儒家思想。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演说了一翻关于“仁人恶人”的评述,正是体现儒家“不能立功报国,亦要立德立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2、道家思想。曹雪芹最为欣赏的秉正邪二气的异人,除了有儒家的“士人、君子、仁人、圣人”的品格,还有的就是道家的出世精神。

3、佛家思想。《红楼梦》的谋篇布局,人物命运设计均充满宿命论气味。甚至贾府的衰败都有前世命定的性质。《红楼梦》从太虚幻境开始,经过世俗世界,最后归结为太虚幻境,非常符合佛家的前世、今世、来世的“三世说”。

三、从“有”到“无”的小圆环结构

在“无――有――无”这个大结构中我们把起点的“无”和终点的“无”比成是重合在一起的两个点,但是在这个结构中,曹雪芹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从“有”到“无”这一段。我们可以列举几个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1)《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载体――贾府。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和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借冷子兴与焦大之口谈到了贾府的来龙去脉,贾府并不是本来就有,用焦大的话说是“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这个家族也有过兴盛之时,冷子兴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但现在贾家已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2)宝黛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在警幻世界所注定的“木石前缘”大背景下,在红尘世界上演了一番相知相许的纯真恋情,最后结局应该是伴着林黛玉的泪尽而亡结束的。曹雪芹重点向读者展示的是宝黛爱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为线索,为我们展示贾家的没落的过程。

四、“无”的内涵

《红楼梦》的终点是通向“无”,《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说了几个内容:可以窥见曹雪芹最原始的创作动机,即他的人生体验的一段话。“……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在这一回书中,写了无才补天之石的神话,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才补天之石一块,央求一僧一道带着“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最后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在石头身上刻录了他历经人世沧桑的故事。这就是石头的前世今生。石头最后回归到石头,这其实是一个循环。大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处于这个循环之中的。首先,地球上的一切现实存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最后还需回归到这种形式,也就是说,世界的本原就是这些化学元素,无论人或者动物都只是世界本原的载体而已,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出现的形式不一样,但实质是相通的。

结 论

在研究《红楼梦》结构过程中,笔者不得不惊叹曹公过人的才学和敏锐的创造力。文章主要从探寻曹雪芹的思想观念入手,结合作品文本以及西方结构理论,剥离出曹雪芹“无――有――无”的结构思想和宏观构造。通过对《红楼梦》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分析,笔者加深了对曹雪芹写作这部伟大作品时的思想以及结构安排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境界,而且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