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谚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谚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谚语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有着质朴纯洁、耐人琢磨等特点,涉及大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养生谚语,有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如“地绿天蓝,益寿延年”“花香鸟语,心旷神怡”;关于饮食习惯的,如“吃饭防噎,走路防跌”“吃盐莫过咸,吃糖只求甜”;关于养生养性的,如“笑一笑,少一少”“心躁则热,心静自凉”;有关于疾病预防的,如“开窗通风,百病灭踪”“病从口入,祸自口出”;有关于治疗的,如“治病求本,斩草除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关于康复的,如“三分治,七分养”“吃血补血,吃肾补肾”等。

“艺术”魅力和“水分”问题

医学谚语,大都具有诗意芬芳的特点,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生动的比喻,是谚语中运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灵”,以磨刀的运动喻用脑的学问,“打铁还要亲兄弟,知冷知热是夫妻”,以打铁需要的密切配合,喻夫妻问的和谐关系。艺术的夸张,是谚语中运用得最亮眼的手法之一:“一天一口酒,能活九十九”,把酒对益寿的作用上升到九极之数:“唾沫一口,价值千斗”,把人们不在意的唾液夸大到千斗之价。其他如形象的借代、亲切的拟人、逼真的摹状、鲜明的对比、巧妙的对偶、趣味的回环等手法,都在谚语中被普遍运用。一些本来枯涩难解的问题,立时就被谚语的无限魅力软化了。

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无法逾越的,伴随着谚语特殊表达效果而来的,是它的“水分”问题和如何处理好这些水分与医学学术的关系问题。“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小人参,家家药铺关大门”等,强调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大蒜、萝卜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止肚痛,简单又易行”“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说的是石榴、生姜、蜂蜜作用的一个侧面和与它们功能相对应的那些腹痛、咳嗽,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疗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

养生谚语的局限性

谚语的泛指性,与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治疗思想,是颇有距离的,不能用纯医学的观点去看待它、理解它、应用它。换句话说,医学谚语不能与医学科学划等号。

一、地域局限

谚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大量古代谚语的指向,都是以黄河流域的时序和节令为基点的。譬如“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正月二月三月间,荠菜可以当灵丹”的说法,如放在湖广地区,时段上可能要提早一个月左右;要放在华北地区,可能就得推迟一个月左右;如放在东北地区,可能就更要向后推迟了。

二、认识局限

谚语属于俗文化的范畴,部分谚语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随意流俗、言之失当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传达完全错误的信息,出现与医学理论无法接通的鸿沟。“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妈妈嘴馋吃兔肉,孩子患病长兔唇”“脚踏一星,能管千兵”等,显然都是受到古代历史、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论局限的产物。

对于这样的谚语,一般不要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采用扶正纠偏的原则,取其合理内核,纠正其不科学的因素,运用科学知识,对其加以改造或重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而被继续使用。既要讲清其谬误所在,引人走出误区,又要拨谬反正,就地改造,‘借题’创出科学的新谣谚来(张中义《谣谚新解见卓识》)。于是,就有了“饭后一支烟,难做活神仙”“孩子兔唇不兔唇。无关妈妈吃兔肉”“脚踏一星,难管千兵”等这类由旧谚语脱胎、改造而来的新谚语的诞生。当然,对于那些反映封建没落思想、与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完全相左的谚语,是要毫不吝惜地剔除的。

今天的意义

作为我国世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经验结晶,医学谚语中的大部分内容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过莫大的贡献。尽管科学发展到了今天,大量谚语中所包含的经验之谈对防病治病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继续被人民大众所广泛采用,充分证明了谚语所特有的人民性、实用性、科学性、延续性和生命力。

养生谚语赏析

“四季不离蒜 不用去医院”

坚持经常食用大蒜,对人体确有很多好处:生病少了,去医院的次数就少了:不生病了,就不用去医院了。谚语说的道理是对的,表述的语言是夸大的。

大蒜在我国的种植史至少在2000年以上。大蒜的营养作用,从大蒜所含的成分可以看出:每100克新鲜大蒜中含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糖类23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24毫克、维生素B20.03毫克,烟酸0.9毫克、维生素c3毫克,这些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本物质。

大蒜的药用价值,据《中药大辞典》对历代30多种典籍的综合,概括为“行滞气、暖脾胃、消疳积、解毒、杀虫,以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疮癣、蛇虫咬伤”。

生活中应用大蒜的偏方也很多:

用糖醋腌制的大蒜,可治心腹冷痛。

用大蒜在脚心摩擦起热,可治脚转筋。

用大蒜烧食或煮食,可治腹泻、痢疾。

用大蒜切片放肚脐上再用艾灸,可治小儿脐风。

用大蒜取汁对鼻呼吸,可治肺结核。

用大蒜捣泥涂足心,可治鼻出血不止。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和洋葱的抗菌效力在同类高等植物中最强。它所含的挥发性葱蒜杀菌素、蒜辣素对多种细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真菌、原虫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也相当明显。

大蒜在防癌抗癌方面也不有俗的功效。

大蒜也不是绝无坏处,《本草纲目》云:大蒜昧辛性温,“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久食伤肝”。《本草经疏》告诫人们:“凡脾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虚之人,切勿沾唇。”《本经逢原》也指出,凡阴虚火旺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以及时行病后也应忌食。食用大蒜后产生的强烈的蒜臭味,也属食蒜之一弊,但不难克服:吃大蒜后只要嚼些茶叶和橘皮,口臭就可以减轻或消失。

可以说,大蒜对人利百宗而害一二:春食祛风寒,夏食解暑气,秋食避时疫,冬食暖胃肠。四季常食,的确可以少生疾病,少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