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安然:指尖上的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安然:指尖上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宽敞的屋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精巧可爱的竹编:玲珑剔透的竹篮、上圆下方的箩筐、圆圆的竹筛、尖尖的斗笠……

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竹编书画,线条如行云流水、灵动飘逸……

安然的竹编是临安昱岭关下一道美丽的风景。

篾刀小试

江安然家在昌化清凉峰镇昱岭关村,他17岁初中毕业时,父亲说:“你去学个竹匠吧,手艺人饿不死。”昌化人称篾匠叫“竹匠”。父亲是一个走村串户的修鞋匠,说这话最有发言权。

江安然进了师傅家的门。吃了早饭,他的学徒生涯算正式开始了。

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是竹匠的基本功。第一天,师傅就示范了入行的绝技“剖篾”:一根笔挺的毛竹被去掉枝叶后,一头抵牢墙角,另一头夹在腋下;锋利的篾刀轻轻地在竹梢上一勾,开出一个口子,双手使劲一拉,碗口粗的毛竹立马被劈开一道长口子,随着“啪啪”几声脆响,毛竹裂开了好几节;顺着刀势再往下用力,竹子一节节被劈开……

从粗竹筒到细如发丝的竹篾,师傅那眯缝的眼、那粗糙的手,用一把篾刀,居然随心所欲,居然潇洒,居然享受。江安然看呆了。师傅丢下一句话:慢慢来吧,先学刮篾、补簟!

江安然明白,竹匠活的精细全在手上。一根长长的竹子,要用篾刀劈片削条,从青篾到黄篾,一片原本就薄薄的竹片有时候竟能再分成六七片篾片,就像是纸片一样轻薄,而且粗细均匀、青白分明,那是要真本事的。

一天,师傅叫江安然试着编一只“打方格”的小竹匾。起初,江安然无论如何也“转不了弯”,又不好意思多问师傅。还是师娘善解人意,去拿了旧竹匾来做示范。心灵手巧的江安然一下子领会了,第一只竹匾编得顺风顺水。

师傅一看,嘴上没说,心里还是蛮高兴的。

第二个活计是“补簟”。那张簟上有一个尺把见方的破洞。师傅就说了一句:“你挑两片,压两片,把洞补好。”江安然又只好自己摸索了。

掌灯时分,一张破簟补好了。师傅一看,吃惊不小:不但手脚快,而且补得一点不差。后来,师傅与人谈起江安然,说“这小子悟性高,很有天分”。江安然是第三个徒弟,算是比较出众的。

寒窗有成

江安然记得,拜师第三天师傅就带他到农户家里做活。做匠人的规矩很多,丝毫不能马虎。从师徒之礼、吃喝拉撒睡,到干活姿势,都有极细极严苛的规矩,坏了规矩,人家是要笑话的。

但学艺更辛苦。竹匠的固定姿势是“蹲”。学徒不让坐凳子,要蹲在地上干活。刚学的时候,一天蹲下来腿酸得要命,抖得站不起来。

每日天刚亮就开工,天黑透了才歇工。师傅经常会提醒江安然,要抓紧学,学得快,手艺要学得比别人好,将来才有出路!江安然铭记在心。除了节日放假回家,他把心思全部扑在了学手艺上。

一个竹匠徒弟,一般需要跟着师傅学六七年才能出师。

江安然为人勤快,肯动脑筋,技艺长进很快。三年刚满,师傅就给他全额工资了。师徒拿一样的工资,足见江安然在师傅心目中的分量。

第四年,江安然已能独当一面,有很多亲戚请他做竹编、打农具了。第五年,师傅收了新徒弟,叫他帮着带师弟。到了第六个年头,他婉拒了师傅的好意,决定独自闯江湖了。

春天做农具,秋后做嫁妆。这是竹匠最忙碌的时节。江安然被左邻右里请到家里做篾器,常常是这家还没做完,那家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昌化山区的竹编工艺精美细巧,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嫁妆一类。竹编嫁妆的每件器具的提梁一侧都要写上女方名字。制作工艺的粗细程度,代表新娘身份的高低。竹编嫁妆的图案,用本色竹篾和染成黑色的竹篾编织,色彩朴素强烈,有八盘花、十二盘花、二十四盘花之分,大都是表现喜庆吉祥的纹样。打制这样一套竹编嫁妆,需要80天。如果一个冬天遇上好几户人家嫁女,都要来请竹匠师傅,那真是有得忙了。

江安然靠自己挣来的血汗钱讨了老婆,造起了新楼房,妻子很体贴他,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很殷实美满。

巧手神思

江安然成了昌西一带小有名气的竹匠师傅,连昱岭关那边的安徽人也慕名前来学艺。江安然收了三个徒弟,都先后出了师。做师傅的脸上有光。

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竹制品有了不错的市场。

笔者去采访时,正好江安然在做活。拣挪翻转、挑剔挡压,在十个指头的协调配合下,他手上的篾片编织成型。

江安然开心地说,竹编作为昌西地区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昌化竹编制作技艺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己也成了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江安然立志革新竹编传统工艺,独创了几招竹编的“新套路”。

江安然拿起一个竹篮,说:“这个篮子很讲究,特意安了一个盖,而且盖面采用双层竹编,里外纹样不同。我这样编一只需要半个月工夫。”眼前这个竹篮是上等的工艺品,盖子上编了牡丹的图案,篮子底部编了熊猫的图案,底部一圈还镶嵌了“昱岭关”三个字。真不简单!难怪许多人争相上门订购。

竹编书画,是江安然的第二项“新套路”。以篾丝为笔墨,将传统书画与竹编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据他介绍,分丝后的竹丝,薄如蝉翼、柔如绸缎,最窄的竹篾仅仅半毫米!

江安然让这门老行当散发出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杭州电视台、临安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2年7月8日,浙江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怀旧民族风”为主题的手工艺体验,江安然应邀参加现场表演。他边讲边做示范,熟练的技法获得了阵阵掌声。

据旁人介绍,江安然的作品先后获得过杭州民间竹编工艺品比赛铜奖、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临安传统手工艺绝活金奖。2013年6月,他被评为临安市民间艺术家。

岁月悠悠,传统的手工艺行当正逐渐成为乡村记忆,幸好还有如江安然这般仍然坚守的人。

(本文摄影:杨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