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调查性报道的公正公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公正公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说明调查报道公正公平问题,笔者试图从问题的反面加以阐述――调查性报道公正公平立场是如何丢失的。这里所指公正公平立场的丢失,是指记者在遵守职业道德和宣传纪律的前提下,在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过程中,由于受到情感立场、采访场合等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不恰当的取舍和推导,致使绝对真实的材料产生了相对失真,从而最终导致报道丢失了公正公平的立场,更有甚者会因报道失实而引发新闻官司。

调查性报道公正公平立场的丢失,在产生的流程上主要表现在采访过程和写作过程,在产生的根源上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为表述方便,本文只剖析调查性报道丢失公正公平立场的根源。

1.记者的主观因素是造成调查性报道公正公平立场丢失的主因

先入为主,偏听偏信。有的记者在接到新闻线索的第一时间,不问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如何,潜意识里情感的天平已经倾向了事件的“弱者”,根据就是弱者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这种情感取向一旦产生,将会贯彻整个采访和写稿过程。

不当取舍去真存伪。由于主观立场已然偏向了“弱者”,在采访事件过程中,记者有意识地重点搜集能够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或材料,而那些有利于“强者”的证据或材料,要么无意忽视,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故意回避。

设计问题,诱导采访。由于情感立场在作怪,所以在采访问题的设计上,也难免带有个人感彩。记者提问的这些问题,诱使被采访对象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套子,从而成为记者佐证自己观点和立场的“绝对真实”的证据或材料。

篇幅不一,厚此薄彼。有利于“弱者”的证据或材料,尽量展开写,而有利于“强者”的证据或材料,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文字篇幅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对称。此时,新闻的不当处理,使“强者”变成了“弱者”,“弱者”变成了“强者”。

主观臆断,随意想象。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适用于纯文学以及报告文学、通讯等体裁,但不适用于新闻报道,尤其是对于调查性报道,更来不得半点所谓的想象和推理。立场和情感天平的失衡,使不合实际的想象和推断成为当然,总认为“照理”就应该这样或“按说”就应该那样。

2.其他造成调查性报道丢失公正公平立场的客观因素

当事人表述存在夸大成分。有时,当事双方为了把对自己不利的局面降至最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往往会借题发挥,语言表述存在夸大成分,甚至可能是杜撰捏造。如果记者不加甄别,很容易造成采访材料的失真。

采访场合或时机不当。记者采访也应该把握最恰当的时机,采访场合或采访时机把握不好,也会导致采访材料的失真。比如,如果当事一方正处于极度悲伤或意识模糊状态,或正忙于其他事务而精力分散,或对记者的采访产生抵触情绪或抗拒态度,那么,此时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的答复可能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这当然不能作为采访的真实材料。

被虚假表象所迷惑。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类似警察办案,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不可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否则,假象很可能就误用为报道材料。比如,所谓的“事发现场”可能不是第一现场或原始现场,而有可能是第二现场甚至已遭到人为破坏。再如,当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可能出现不理智、不礼貌言行,如果记者就此草率判断他们在新闻事件中担当的肯定不是什么好角色,那就可能铸成大错。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了几种调查性报道丢失公正公平立场的主客观因素,而报道公正公平立场的丢失,与普通意义上的新闻造假和虚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言以蔽之,记者进行调查性报道的出发点是好的,采访材料或证据也都是所见所闻、皆有出处,只是因为业务不熟练、经验不丰富、思考不到位,导致“绝对真实”采访材料或证据“相对失真”,从而最终使报道丢失了公正公平的立场。

那么,究竟如何避免调查性报道材料的相对失真呢?换言之,如何保证调查性报道的公正公平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采编工作所积累的微薄经验,提出如下对策:

1.摒弃个人主观情绪和个人倾向,将自身置于公正立场。在事实水落石出之前,抱着一颗公平心、寻常心冷静地调查采访。

2.采访要细密周到,扩大采访对象和范围。只有最大限度地占有材料,才会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理。

3.对采访得到的材料,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组织和筛选。要知道,事实不一定就是新闻,存在也并不一定合理。

4.写稿时,要对所引用材料进行宏观调控,正确把握材料的总体平衡,切忌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当然,这样说并等不同于新闻报道的“平均主义”或“大锅饭”,而是在事件调查清楚之前,给予所有当事人诉求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作者单位: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