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点之外的力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没有各子品牌交相辉映带来的主品牌价值提升,如果没有敏锐健全的全球营销网络及其支撑的全球化报道,《经济学人》杂志可能至今仍偏安伦敦,不为世人所知
即便是用“爬行”,也难以准确形容《经济学人》早期缓慢的成长速度。在这本杂志的历史上,有超过20年的时间发行量都不足3000。对于这段历史,《经济学人》是这样记录的:“1876年,发行量达到3690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1881年。”1938年,这本杂志的销量首次突破1万册。而这时距离该刊的百年华诞所剩时间已不足5年了。
《经济学人》的爆炸式增长始自1970年。那一年,该刊发行量首次达到10万份。对于突然出现的爆炸式增长和随后的更大成功,有人将其归结为英式自由主义精神在全世界得到认同,也有人将其归结为杂志独特的文法逐渐为世界所接纳,甚至也有人提到坚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提及那些同属《经济学人》集团的其他媒体以及集团全球营销网络的价值。事实上,如果没有各子品牌交相辉映带来的主品牌价值提升,如果没有敏锐健全的全球营销网络及其支撑的全球化报道,《经济学人》杂志可能至今仍偏安伦敦,不为世人所知。
二战结束后,时任《经济学人》主编的克罗瑟开设了“美国概况”专栏,杂志的报道由此走向国际化。1955年,《经济学人》集团在华盛顿开创了第一个子品牌《美国国会山报》,并将1946年建立的“经济学人信息部门”延伸到美国。一年后,杂志第一位驻外记者进入华盛顿。这一切当然花销不菲,但时至今日,《经济学人》在美国的销量占据了其全部销量的53%。其在美国的销售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的三大财经期刊。同样,在美国的成功,为这本在英国都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的杂志最终赢得世界奠定了基础。
同样在1956年,集团在后来的欧盟总部布鲁塞尔创办了《欧洲声音》报。当英国与欧洲大陆和欧共体的若即若离成为《经济学人》征服欧洲大陆的掣肘时,《欧洲声音》报很好地提升了《经济学人》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进而促进了销售成绩的提高。到70年代《经济学人》销量超过10万时,英国本土也不再是《经济学人》杂志最大的销售市场,欧洲大陆市场已经成功地取而代之。
1974年继任主编的安德鲁・奈特,更加注重国际化的新闻报道方向。1985年,《经济学人》集团在纽约创建《财务总监》杂志。这本定位准确的杂志,如今已经成为集团内部的又一朵奇葩。其凝聚的高端客户,不但是《经济学人》杂志的重要受众和广告的重要来源,而且这些人带来的圈子文化更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学人》自上而下的迅速传播。
1993年,更具全球视野也更加关注新兴国家的比尔・爱默特出任主编后,《经济学人》随后的扩张之路引得世界瞩目。但其实没人知道,为这一时期《经济学人》杂志吹响扩张号角的又是其出色的营销网络。几年之内, 《经济学人》集团就将营销网络渗透至香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和印度、东南亚地区。2002年,《财务总监(中国版)》继美国版、欧洲版与亚洲版之后,正式向中国用户推出。《财务总监(中国版)》实行“受控发行”,即免费赠送的策略。只要订户填一张表,发到发行部门,就可以得到免费杂志。随着发行量的大幅增加,杂志在中国高端用户中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而在所有媒体品牌的良性互动中,集团的营销网络也成功建立起来。如果说,没有杂志独特而深刻的观点,杂志今天的成就将成为“浮云”;那么,如果没有这一健全的营销网络,杂志出色的内容也将成为“浮云”。
目前,经济学人集团在世界21个国家拥有80个代办机构,每一个代办机构分别由广告部、评论部和经济学人信息部门分支机构组成。广告部主要招纳广告客户、推销产品,向总部反馈市场变化;评论部负责报道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接发稿件;信息部门负责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研究,向总部建议下一步集团在该地区努力的方向,并举办各类活动。
信息部门为集团掌控全球做出了尤其卓越的贡献。正是在信息部门的推动下,集团推出了数字杂志《Viewswire》。这个完全的网络出版物,主要读者为跨国公司总裁。也是在信息部门的努力下,《经济学人》集团的数据库EIU实时更新着204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并因此获得了与其杂志同样享誉世界的声望。
当越来越多的财经媒体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淡出历史的时候,《经济学人》杂志却傲然屹立,并表现出少有的古拙之美,成为全球财经媒体争相仿效的标杆,以上这些元素居功至伟。而在中国经济呈现日益精进的今天,对于志在超越国际同行的中国媒体而言,这些隐藏在《经济学人》四平八稳的文字和设计风格背后的成功元素,可能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