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链接】

周国平:喜欢独处,不掺和社会上的“热闹”

中新网北京2014年6月25日电 近日,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新作《幸福的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出版上市,囊括其1996年至2012年所有的演讲内容。24日,周国平通过出版社对记者的问题予以书面答复。虽拥有作家、哲学家等多个头衔,但周国平称,写作才是最爱与强项,自己靠“宅”保持思考与写作的热情。

写作是最爱:望新书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著作

在周国平新近上市的两本书中,《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与周国平2006年出版的讲演录内容较为接近,但新版修改篇幅较大,并删去之前的采访内容。《幸福的哲学》内容则未曾发表过。

在新书中,周国平论及爱情、婚姻、生活、幸福、死亡等人生的永恒话题,体例似“讲演录”,与之前的作品略有不同。自认写作是“主业”的周国平一直将其视为最爱,也是强项,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把书写好、整理好,出版后能成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著作,“至于销路则顺其自然,没什么好担心的”。

就目前读者评价来看,这是一套达到周国平预期理想的书,它的顺利出版也让周国平很感慨。他说,像幸福与人生、人文精神与幸福转型这些主题,自己经过多次演讲后,思路愈加清楚,能够讲得系统清晰,“这在我的书里是特殊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个讲演的东西,更有点像一个小型的学术专著。”

成书严谨:看到一个错别字都会很难受

将讲演录转化为逻辑严谨的文字的确存在困难,周国平也承认这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去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都在做这两本书,“我会把自己讲演的录音全部整理成文字并进行对比,挑出表达最好的部分,拼接过程还要通顺,对文字给予加工润色,的确很费力。”

高强度的整理工作曾让周国平有“重新写一篇就完了”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没这样做,“那个东西毕竟有一定的现场感。最后我还是花了很多工夫完成一本比专著还费精力的讲演录。”

“认真”二字贯穿周国平工作的始终,基本他交付给出版社的稿子便是真正的成品,因为鲜少错字,出版社看稿会非常轻松。周国平透露,自己看到一个错别字或者句子不通都会很难受,连太太帮忙做的事也有不满意,“她说你这个可以交给我做,或者交给别人做。做完以后我说不行得重做,最后没人愿意给我做了。”

靠“宅”保持思考与写作的热情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因为写作需要,不少作家习惯深居简出,甚至有些“宅”。但周国平从不认为“宅”是一个贬义词:所谓“宅男”“宅女”基本上是喜欢独处的人,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得其乐。同样,“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周国平告诉记者,自己的思考和写作热情正是靠宅才得以保持,“我喜欢独处,不去掺和社会上的‘热闹’,有了观察和思考的距离反而更有东西可写。 ”

不过,周国平强调的“独处”还有一层意思,即和自己的灵魂对话,这个意义上的“独处”有时还需要“宅”的反面,就是“走”,“走到大自然中去,最能激发和灵魂的对话。”

的确,在过去的一二十年内,周国平走到各地举办过许多讲座。但演讲对性格内向的他来说,实在是一件勉强上阵的事情,更算不得强项,面对十几人的讨论会则基本能躲就躲,“很多善于讲演的人都有很大的表演性,谈笑风生;而我讲哲学,面对面的谈心讲道理更合适一些。我做演讲也常常是被动的,邀请来了推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去。”

不过,许多年讲下来,周国平发现这对他的写作也有益处,“那种反馈是直接的,可以促使我深入想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