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德与私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德与私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为汽车媒体记者也有十余年了,此间每年都有机会去国外试驾新车,每次回来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就是突然不太会开车了,驾驶习惯还停留在地球那边,经常被后面的车主报以白眼和喇叭,于是在几天的纠结后又开始变成他们中的一员。环境使然也好,心态变化也罢,在外国总会不自觉的让一下,回来后总会不自觉的抢一下。

为什么大多数国人平时彬彬有礼,一上车之后立刻变得无比“疯狂”,我想这里面不仅仅是国民素质的问题,或者说仅仅是这一点使然。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引用了梁启超在《论公德》中的一句话:“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100多年前,这位改革派先驱就已经洞察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劣根,而这种习性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汽车文明中。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根源还是在于国人对于公德与私德的截然不同理解,对于车里面的人与车外面的人的两种境界。我们更善于将自身高尚或者完美的一面表现于家人、领导、朋友面前,以体现自身素质与品德的修养;而在素不相识的外人面前,个人利益则变得高于一切。而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重公德轻私德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比如他们会在陌生人面前维护自身的形象与品德,尽可能地保持谦卑、礼让的习惯,而对于家人、朋友的亲情显然没有我们那么崇高。

笔者有一个大学同学在德国定居十年,无论同事还是邻居在公共场合的道德素质都令他敬佩不已,但即使是德国人自己之间,所谓的关系也只停留于此,想要有更深得交往或者融入对方的圈子几乎不太可能,而与父母、与孩子、与朋友之间的亲情同样让他无法接受,比如回父母家吃顿饭、去朋友那喝顿酒、临时有事借点钱,对于德国人来说都是需要反复斟酌和义正言辞的交涉。但是一旦到了公共场合,比如马路上,停车场等,似乎周围的人瞬间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说到底他们对于公共规则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于人与人关系的定义,这一点正好与我们截然相反。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会发现,所谓公德,即大家共同遵守的公共道德和规则,一般是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普世信仰来约束,无疑这两种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太过缺失;所谓私德,既对于周围圈子里关系密切的人的责任,一般是通过家教和人际关系维系,中国历代典籍里对此也大加推广和弘扬,但对于公德的弘扬,除了宗教道义里与人为善的教诲,几乎找不到只言片语。

由此不难发现,目前道路上的种种行为,其实折射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人性短板,我并不赞同西方社会重公德、轻私德的意识形态,只是有感于在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缺失的那部分精神家园。其实中国对于公德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盛世,都带来了国民公德的提升。一次是战国时秦国的变法,成就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法治国家,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法制化最彻底的社会,无奈还未等到一统天下,商鞅就被重私德的老氏族们车裂于荒野;另一个时代则是以宗教治国的盛唐时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最好的体现,无奈随着儒家思想的复兴,这个时代也是昙花一现。

汽车,这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将人性中最矛盾的两方面隔绝在咫尺之间,车内是亲人,车外是路人;车内是私德,车外是公德,前者是自律,后者是他律。一层铁皮,把它们的关系无限放大,我们更善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展示自我,却在社会中迷失了方向。所谓的汽车文明,不仅仅是文化范畴,历史沉积,还有社会责任和公德,无疑中国社会今后势必要跟汽车的发展紧密结合,除了追求技术与销量,更应该关注因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变化,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邻,文字好写,要想深入人心则需要每个人将公德与私德并重。汽车就是一种交通工具,不应该变成隔绝道德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