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果加以合理利用,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害的极端天气亦可转变成有效的节能环保教育资源。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需要依照“亲身感受―危害归纳―成因分析―对策寻找―行为实践”的路径进行,并坚持积极引导原则、开放原则和健康安全第一原则。

关键词:极端天气;节能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01-03

所谓极端天气,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或地点发生的出现频率较低的或有相当强度的对人类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天气气候事件。[1]其主要形式包括飓风、暴雨、持久干旱、大雾、高温、严寒、暴雪、沙尘暴、强雷电等。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我国也深受其害。2013年伊始影响全国多地的雾霾天气已拉开了新一年极端天气的序幕。极端天气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和无尽烦恼,但如果加以合理利用,也可将之转变成有效的节能环保教育资源。并且,只有当人们从极端天气中的极端震撼中真正认识到节能环保的极端重要性,且付诸于行动,才能从根本上大幅减小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和损害。

一、可以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的原因

何以能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首先得从极端天气的成因说起。极端天气的产生,固然与太阳辐射、地球本身的运动有关,但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暖所致。[2]2006年和2010年,我国川渝地区和俄罗斯分别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2007年和2012年,英国和我国北京地区分别遭遇200年和60年一遇的暴雨;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低温冰冻天气;2011年龙卷风致美国数百人死亡。这些都是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极端天气典型案例。追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最主要的乃人类活动。能对全球气候这个复杂系统产生影响的,只有三大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三大自然因素分别为太阳辐射、地球公转轨道和自转状态发生改变以及诸如火山、板块运动等地球本身的变化。而以上三大自然因素变化都是异常缓慢的,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可忽略不计。据观察,过去几十年太阳辐射的变化微乎其微;地球公转和自转状态的改变也是万年乃至10万年量级以上;地球板块运动对大气的影响尺度亦是百万年级的[3]。因此,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诱因。具体来说,人类通过两大途径改变了自身赖以生存的气候系统。①在持久大量燃烧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以烟尘、硫化物为代表的气溶胶。前者打破了地球的辐射平衡,直接导致大量热量集于地球表面而使气温升高;后者直接影响到能量在大气内部的传播和吸收。②大规模改变地表状况,如大面积毁林或毁灭式放牧,改变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进而导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除了改变全球气候系统而使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外,还由于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一些局部性极端天气事件。如经常袭击我国北京、内蒙古等地的沙尘暴,就是因为过度放牧、开垦导致的;2013年初影响全国多地区的雾霾天气则是由于人们过度排污直接造成的。通过对极端天气的成因分析发现:极端天气频发,是人类不节能、不环保的必然恶果。因此,它们是人类需要节能环保的反面典型素材和教育资源。其次,较之于其他节能环保教育资源,极端天气更具有直观性和震撼性。当前,我国的节能环保教育资源,除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外,仍以教材和辅导读本为主。以上这些资源虽从理论上充分阐释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但缺乏直观性和震撼性。而直观性和震撼性正是作为教育资源的极端天气所具备的。在雾霾天气中,人们能直接感受到呼吸是如何不畅以及能见度是如何之低!在持久干旱中,人们能直接见证土地皲裂的深度、广度以及因为缺水庄稼、牲畜的大面积死亡!在飓风中,人们能直接见证建筑物的倒塌和很多物品的随风飘散!在暴风雪和大洪水面前,人们能直接见证交通的停滞和生命危在旦夕!可以说,每一次极端天气都在用极端的方式直接和震撼地警告人们:必须节能环保,否则后患无穷!最后,将极端天气作为节能环保教育资源,本身就是节能环保的一种方式。按照资源的构成属性来分,节能环保教育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部分。自然资源是以自然形态存在的,可以服务于节能环保教育的资源,如祖国的秀丽风光,没有被污染的江河湖泊等。社会资源主要是指人类活动介入的可以被节能环保教育所利用的社会资源的总和[4],如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教材、参考书、实验基地、治理之后的江河湖泊以及教师、宣讲员等。很明显,节能环保的所有社会资源都需要经过精心开发和较长时间培育。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消耗能源并直接导致污染物排放增多。作为教育资源的极端天气属于自然资源部分,不需要经过人们的刻意开发,故将它们作为教育资源,本身就是节能环保的一种方式。

二、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的路径

如何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并使其效果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照“亲身感受―危害归纳―成因分析―对策寻找―行为实践”的路径进行。

1.亲身感受。尽管作为节能环保教育资源的极端天气,具有直观性和震撼性两大优点,但如果学生根本没有对之予以关注或重视,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极端天气进行亲身感受。其方式可分为直接感受或间接感受两种。当教师和学生面临一些无需撤离且无法逃避的极端天气,如沙尘暴、极端干旱、罕见低温冰雪等,教师应立即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学生直接体验极端天气的状态、强度、对自身健康、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当师生面临一些必须立即撤离的极端天气(如暴雨、飓风)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安全撤离的前提下,让学生直接感受极端天气对自己和周边人群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而对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和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极端天气,学生根本无法直接感受,此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收听新闻报道、观看有关视频和纪录片,甚至邀请事件经历者进行讲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给生产生活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2.危害归纳。极端天气对人类的破坏,绝非限于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对生产生活的短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频繁的极端天气会进一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已经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加重全球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危机,甚至会影响到世界和平、部分国家消亡乃至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些深层次的危害是学生不易察觉和认识到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极端天气之后,教师需立即从更宏观层面更高层次引导学生全面归纳极端天气的危害,增强他们减少极端天气的紧迫感。

3.成因分析。客观、正确地分析极端天气的成因,是将极端天气转化为节能环保教育资源的关键步骤。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极端天气与人类无节制的能源消耗和破坏生态紧密相关时,他们才会明白大幅减小极端天气的根本方法是节能环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极端天气的成因。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个案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个别极端天气案例,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局部性极端天气,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提取样本、社会调查、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弄清楚极端天气的成因。个案研究虽有典型性,但难免具有片面性。因此,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历史上的极端天气进行综合、归类、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极端天气发生的规律,以及与人类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关系。

4.对策寻找。在明白极端天气的成因后,教师需立即引导学生寻找对策。对策看似简单,即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人们都来进行节能环保。但现实情况是:国际上,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高调倡导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又在清洁能源发展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在谁该为环保埋单以及该买多少方面争执不下,更有国家想借机打压他国;在国内,一方面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并颁布多项法律法规强调节能环保;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又在为一己私利偷偷排污,甚至各部门间互相推诿。在民间,一方面有环保人士奔走呼号并身体力行;另一方面仍有大量人群对节能减排置若罔闻!因此,在寻找对策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并非让学生简单得出节能环保是根本对策这一简单结论,而是要采取设疑、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从国际到国内,从政府到企业到民间,真正制约节能环保的因素有哪些,并群策群力,寻找一些比较适用的应对办法。

5.行动实践。节能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节能环保原则。同时,实践也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才可以进一步内化节能环保美德。因此,在知晓节能环保是从根本上减少极端天气的唯一途径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环保计划,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施行。具体来说:①在衣食住行方面,坚持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②结合自身专业研发节能环保的新措施和新产品。③利用办报纸、办网站或者深入街道、社区、工矿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或做节能环保的志愿者,监督节能环保的落实。

三、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的原则

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必须坚持三项原则。

1.积极引导原则。所谓积极引导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准确预测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向和趋势基础上,在教育对象形成某种思想和做出某种行为之前,给予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想或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利用极端天气进行节能环保教育过程中,之所以要坚持积极引导原则,是因为人类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不给予积极引导,学生就可能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极端天气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只要人们坚持工业化和现代化,极端天气就无法避免,进而对极端天气采取无作为的消极态度;二是将极端天气和工业化与现代化划上等号,认为要减少极端天气,就必须停止工业化和现代化,进而对工业化和现代化采取排斥态度。而事实上,是人类自身,而不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为极端天气的频发负责。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由低向高发展的必然趋势,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自身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过于注重GDP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忽略节能环保,忘记物质财富增长必须与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同步前行,才导致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

2.开放性原则。作为节能环保教育资源的极端天气,具有全球性、不可预见性、多样性、极端破坏性等多重特点。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空、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果的全面开放原则。所谓教学内容开放,就是教师和学生不仅要选举自己身边的极端天气事件,而且还要选举全球其他地区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极端天气作为教育资源。所谓教学方法开放,就是除传统的讲授法外,教师还需利用学生亲自体验、实验、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明了极端天气的危害和成因。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就是除了传统的教室、图书馆等教学空间外,教师还要及时捕捉身边乃至全球正在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大胆打乱原定教学计划,让学生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在第一时间,在最合适观察的地点,了解极端天气的危害性。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就是不管是在体验极端天气的破坏性还是在全面归纳极端天气的危害时,不管是在分析极端天气的成因还是在制定应对极端天气的措施时,教师都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所谓教学成果开放,就是为了全人类都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争取在短时间内大幅减少极端天气这一宏伟目标,教师必须将教学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公之于众,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3.安全健康第一原则。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时需要让学生对极端天气进行直接体验。但极端天气不仅会威胁到人体健康,有时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时刻谨记安全健康第一的原则。即:在确保不会危及师生生命安全的极端天气体验中,教师需合理把握体验时机并严格掌控体验时间,以防对学生的健康带来危害。在可能危及师生生命安全的极端天气来临时,教师首先想到并要确保的是学生和自身生命安全。只有在生命安全得以确保的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再选择合适的体验地点和时机。如果无法确定能否确保健康安全,教师应果断放弃直接体验法,转而采用间接体验法。

参考文献:

[1]张强.2009:极端天气的成因和预防[N].光明日报,2009-08-17(10).

[2]柴许林.极端天气:追根溯源话防范[N].报,2012-08-09(12).

[3]梁鑫峰.专家解读极端天气频发人类活动或是背后推手[N].科技日报,2012-11-21(7).

[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6.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年度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节能意识现状及节能认同教育研究”(DXS2012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关玉(1974-),女(土家族),湖北五峰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陈炜(1977-),女,内蒙古化德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