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院落经济的生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放的空间、与自然的天然亲密、传递出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以及浓郁的艺术气息,都使庭院成为的更具品位的都市人的心头所好,也为“院落经济”注入了成长的生机。
其实,院落经济的萌生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了。很多自助游的爱好者都记得,在2006年前后,在他们的旅途中,就见到了很多庭院建筑改建而成的家庭旅馆。但是,院落经济越来越盛行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可以看到庭院改建成的咖啡馆、私房菜餐厅、养生馆、书吧,甚至收藏馆,而这些商家也有忠实的拥趸者。
是什么让消费者钟情于这样的场所,让投资者对这样的形式感到兴趣?院落经济的生命力来自何处呢?
享受古典与时尚的碰撞
为什么喜欢庭院?很多人爱的是一种环境。譬如杭州的明堂青旅,距离西湖仅50米,近在咫尺的天然美景和充满中国元素的建筑美学成为许多驴友念念不忘的美好记忆。
又譬如上海的田子坊,来来往往的中外游客、白领学生都来寻觅老上海的古巷风情。有的上海人喜欢“一踏上那窄小陡斜的楼梯,回忆起早年从橙子家楼梯一路摔下的惨状”的回忆,有的人中意“在慵懒的午后一杯咖啡一本杂志,一不小心落入别人的镜头”的惬意。
“你觉得大家冲着什么去这些地方的?”“可能是一种冲击感吧,兼具古典与时尚的韵味。”上海的姚逸林说,“有时朋友聚会会选择这样的地方,但是不适合人多。我的感觉是,这种店一般比较精致,以哪种独特的气质和氛围来吸引人,比较适合三五好友午后小聚,低声谈笑。”
对于常年待在办公室里的人来说,庭院还意味着开放的空间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郑钟荣是福州华侨新村的御园的管理者之一。御园有一个主楼和小院,还有一个露天的阳台,现在是一个相对私人的会所。郑先生说,来这儿的朋友都喜欢庭院的开放,不喜压抑的空间。“至于装修什么倒无所谓,如果想要追求奢华的人也不会来这里。”他说。
但是,不仅于此。人们在庭院里追求的还有一种亲密的空气和艺术的氛围。原智勇走过很多地方,他就提到,院落“意味有公共空间唠嗑啊,而且老板和服务员更像是朋友。”在敦煌的月泉山庄,“背包客们就在院子里聊天,用笔记本无线上网,吃彼此的小碎嘴零食。”而老板,则在“冬天就关门,然后自己出去旅行”,“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和生意是在一起的”。
厦门曾厝的许多音乐客栈,老板都是一些爱好音乐的人。在客栈的门上、墙上,都贴着许多音乐节和乐队的海报,常有人拨弄琴弦的声音传来。到了晚上,老板们常和客人们一起喝酒聊天,弹琴唱歌,宾主融融。有很多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就是为了这个而爱上这些客栈的。
追求真正的生活情趣
这些院落的经营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这群人开店做生意的目的往往不那么功利,许多人不以此为生,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还有一些人则是在实践一种生活信念。但是,尽管如此,他们的院落还是经营得有声有色,生存似乎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江湖酒吧在北京交道口南大街东棉花胡同7号,69是它的老板之一。在来京城之前,69在厦门经营着一家有名的音乐客栈――梦旅人(新)。不久前,他的一个乐手朋友,也就是江湖酒吧的老板,邀请他北上入伙,喜欢音乐、喜欢胡同文化的69答应了。
“厦门有很多老房子或院子改造成的cafe和inn,北京这边也很多,特别是东城区老城区胡同里,这种地方第一感觉就会给人很亲切很温馨,这类情景会吸引人,就找到归属感。”69说。
不同于其它酒吧,江湖酒吧着意突出的一个是四合院和胡同文化,一个是音乐的氛围。“我们推一些本土原创音乐,也有很多爵士摇滚,每天都有演出。”69说。他们在豆瓣上的小站上写着:“烛光摇曳,陈年的木椅,鲜活的面孔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音乐在渲泄,在表达心灵。”这就是江湖酒吧所追求的,“四合院还在,音乐还在,坐在周围的都是朋友。”不少年轻人会瞬间爱上这样一个地方:四合院、音乐、朋友。
福州的三坊七巷里人来人往,但是走进“时光书吧”,却有一份古朴宁静。这个木式结构的建筑里,庭院里摆着老式的瓦缸,青莲红鱼,寓动于静。屋子里都是木桌藤椅,拉着蓝花布门帘,书柜上还有块匾额写着“和敬清寂”,透出一股恬淡素雅的中国风。
店长郑先生说,这个书吧也许是老板少年时的梦想,在公司的众多产业中,书吧的利润并不客观。但是,“在城市这么喧嚣的地方找到这样一个清静的场所”,也让时光书吧获得了不少赞誉。
高子汶是一个印尼华侨,他大概也是现在福州华侨新村唯一一户在住的华侨,并且在去年在自家宅子里开了一家“庭院咖啡”。其实,高子汶自己原来的燕窝生意做得很好,不愁吃穿。开这家咖啡厅是为了“分享爱好的咖啡和音响,还有庭院设计”――他从80年代开始爱好玩音响,现在店里的2套音响都是他自己的收藏;他自己冲泡咖啡,对选择咖啡豆和冲泡工艺颇有心得;他喜爱打理庭院,现在院子里的植物是自己养的,设计是自己操刀的。而现在来咖啡厅的人也以老师、建筑设计师和园林设计师为主,当然也有些生意人,但是对庭院、咖啡和音乐的共同爱好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
高子汶说,从90年代末明清园私房菜进入华侨新村开始,“院落经济”开始慢慢地在华侨新村开花。但是,原来华侨新村的田园风光和融洽的邻里关系也在被逐渐改变。“我个人更喜欢有文化的产业,能让建筑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呈现这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而不是纯粹地去做一个商业。”高子汶说。这应该也是许多院落经营者共同的心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