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农产品供求关系分析及政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近来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明显上涨的现象说明,我国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经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外,有些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趋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和农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部分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结构性短缺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一、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当前,农业形势变化的最重要特征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对农产品的需求明显增长,而农产品供给增长受到的资源约束更加显现。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求关系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正在转向总量平衡偏紧、一些农产品供求出现较大缺口的格局。大豆、棉花大规模的净进口以及今年出现的玉米、食用油和肉类价格明显上涨等现象,都是这种格局变化的反映。
(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近年来,职工工资上涨,城镇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不断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了2.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了1.3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75%。但与1995年相比较,2006年我国食品价格仅上涨了15.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6.1%,油脂价格反而下降了14.1%。尤其是近两年来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较快,而低收入者食品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最高(即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导致对食品的需求上涨,从而对食品价格及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二是近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成为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目前外出的农民工数量约1.2亿人,他们及其随行家属所需的食品,从自给、半自给转为商品性的消费模式,其食品消费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亦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在增长。近年来,生物能源的发展,纺织业出口的扩大,已明显对原料农产品需求产生影响。四是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对食品的需求将继续扩大。
(二)农产品供给出现的新变化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受生态退耕和城镇建设等占用耕地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总体上趋于减少。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较上年净减少460.2万亩,其中,生态退耕509.1万亩,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全国耕地存量18.27亿亩,离18亿亩的红线越来越近。耕地面积减少,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油料、棉花和糖料等在用地上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进口这类农产品成为这几年解决国内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的过程中,农民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养殖业的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也出现严重失衡,而其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率普遍增加,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局部地方的一些行业甚至出现“民工荒”。由此,在全国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养殖户退出生猪和家禽饲养的问题。有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国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增加2523万头,50头以下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减少了3417.1万头,其结果是2006年底猪的总存栏数比上年减少了894.1万头。在此背景下,200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出售的猪肉产量和蛋类产量,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12.9%和13.2%。
综上可知,虽然当前我国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但城乡消费者食品消费的绝对量,尤其肉禽蛋奶消费量在上升,而一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在减少,在食品供求上出现结构性短缺,造成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
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农用地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我国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农业经济也同样如此。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第七年增长,并创造了历史新记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已列世界第六位,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农产品进出口对我国农用土地资源以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等有重大影响。
1996年10月,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粮食(含豆类、薯类)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10年后的2006年,我国净进口小麦、大麦和大豆3064万吨,净出口大米(换算成稻谷)和玉米为383万吨,总计净进口粮食(谷物与豆类,不算豆油)2681万吨。若按国内粮食消费量5亿吨计,净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5.4%,基本符合粮食白皮书提出的标准。
根据主要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包括谷物、大豆、棉花和蔬菜)进出口数量粗略计算,2006年我国通过出口(主要是玉米、稻谷和蔬菜)为国外提供的农产品播种面积为85.5万公顷,通过进口(主要是大豆、小麦、大麦和棉花)国外为我国提供的部分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989万公顷,由此我国通过净进口农产品使用的国外耕地的播种面积为1903.5万公顷。此外,2006年我国还净进口了豆油142万吨。按照大豆出油率15%折算,折合为进口大豆947万吨,等于国外为我国提供播种面积542.1万公顷。以上两项总计,国外为我国提供农作物净播种面积为2445.6万公顷,或3.7亿亩。
2006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702万公顷(23.55亿亩),国外提供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国内面积的15.6%。这部分播种面积按复种指数1.29计算,折合耕地2.8亿亩,占我国全部耕地资源的15.3 %。若按每亩用水300立方米计算,则相当于节约国内农业用水840亿立方米。还应说明,以上计算中尚未包括畜产品和食糖等净进口所使用耕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农产品供给,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了国外的耕地和水资源,这意味着我国已由过去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农产品需求存在缺口的国家。从土地资源角度计算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点,在现行食品消费模式下,满足当前国内的农产品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其中约13%的耕地资源来自于国外。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形势的变动,是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后主要农畜产品的生产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供应保障结构以及农产品生产者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户、养殖场的决策上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带来的新问题,尤其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有效对策,化解矛盾。
(一)平衡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稳定农产品市场
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2008年的工作,既要进一步做好缺口出现后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工作,更要防止农产品价格显著上涨之后的大幅度下跌。做好促进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工作,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落实好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这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长期来看,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不但影响到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对小农经济冲击也较大。发展农业,必须平衡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农业比较效益,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当前稳定农产品市场,对于防止国民经济增长由过快向过热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恢复和提高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短期内,多数农产品价位趋高,这有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扩大,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
粮食在我国农产品供需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其价格在我国整个物价水平中的决定性影响没有改变。让农民得到直接实惠的补贴,可调动农民扩大粮食生产积极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明显。因此,国家要加大力度,继续通过补贴等有效政策措施,促进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
目前在市场价格和政策作用下,全国生猪等肉禽生产正在不断恢复。生猪补栏的制约因素总体上不断缓解,仔猪供应缺口趋于缩小,市场价格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走势。但其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仍面临着养殖成本增加、环境治理负担加重,以及投资大和疫病多等高风险等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三)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应防止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的大幅度回落
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效应,减少政策干预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四)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波动性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小规模种植业生产与小规模畜禽养殖密切相关,这种猪粮经济模式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实践表明,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完善,要向小规模养殖户倾斜。
(五)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销售、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在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使其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平等合作伙伴,这将是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保障小规模农户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要更加注重通过经济手段保护耕地
用最严格的手段保住18亿亩耕地,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政策措施选择上,除了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特别要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控制耕地占用目标上存在的冲突。一方面,中央应集中更大份额的土地出让收入,通过经济手段扼制耕地减少的势头;另一方面,中央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和农地补贴的发放,应与耕地直接挂钩,让耕地保护好的地方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发所所长,农发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