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唐山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引进新品种造福一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东南部的新集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一些农户通过种植甘薯、加工粉条,开辟了一条增收的新渠道。但当地甘薯品种不仅产量低、易患病,而且管护起来费时费工,农民致富举步维艰。
服务在这里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郭艳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试图通过网络找到破解的难题——寻找可以替代本地甘薯的新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搜索,小郭艳侠终于在网上发现了甘薯新品种“卢选一号”。根据网络上的介绍,“卢选一号”具有成活率高、产量高、含淀粉率高、抗病性强的优势,这“三高一强”的优势,不正是当地村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吗?
“真有那么好吗?”郭艳侠在心里问自己。事关群众利益,不是亲闻亲见,她放不下心。在镇领导的支持下,郭艳侠远赴百里之外的卢龙县陈官屯镇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结果令她喜出望外:“卢选一号”在成活率、亩产量、含淀粉率和抗病性等方面的表现的确远优于新集镇本地品种的甘薯,而且新集镇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宜“卢选一号”的生长。她当即自掏腰包买回了两百株薯秧。
“这秧子看着也没什么特别,能比原来的强吗?够呛。”部分群众将信将疑的态度,让小郭心里那叫一个急。
“不能就这样放弃!”郭艳侠找到了平时常打交道的陈金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安,向他细致地讲述了自己考察的结果和想引进这一品种的想法,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
“丫头你平时没少帮咱庄家人跑腿办事儿,我信任你。”
被郭艳侠真心为农民服务的精神所打动,李安决定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试种。自那以后,郭艳侠就成了李书记家的常客,她天天出入田间地头,观察薯秧的生长情况。
这一试种,“卢选一号”的优点立时显现:只需简单浇水做垄,然后把薯秧按10公分的距离插栽即可成活,种着简单;本地的薯秧生长长度可达4米,而“卢选一号”的薯秧长到1米左右就不再生长,翻秧省时省力,管着轻松。当年秋后,李安家的甘薯亩产量达到了每亩6?000斤,比以往的产量增长了2?000斤;由原来的100斤甘薯出薯粉16斤左右,达到了100斤甘薯出薯粉20斤,出粉率增长了20%。
事实胜于雄辨,原来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信服了。“没想到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引进的新品种这叫一个好,咱们也得赶紧种!”
热心肠的郭艳侠笑在脸上,甜在心里,不辞辛苦积极帮村民联系秧源。2010年,陈金沟村引进“卢选一号”薯秧16万株;2011年,引进数量达到了45万株。按照当地甘薯粉每斤8元的价格计算,2011年,仅通过引进“卢选一号”新品种,就使全村农民增收30多万元。
时间跨入了2012年,郭艳侠引进甘薯新品种产量高、效益好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村,洪峰寺、十字口、小付庄等15个村的不少农户纷纷加入了种植新品种的行列。据统计,截止目前,全镇已累计引进“卢选一号”74万株,栽植面积达200亩,预计年底可为农民增收50万元。
看到自己的辛勤付出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郭艳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也更加坚定了她在农村一线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改变农村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唐山市科协 编辑:崔薇)
(河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