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为载体 读为主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为载体 读为主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导入课题,激感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送别”是什么意思?

生:送朋友离开。

师:你有没有送过好朋友离开?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个好朋友老家在浙江,去年他回老家,我为他送行,当时我很伤心。

师: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大家都会很难过。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想老朋友了,可以打个电话。交通发达,可以坐火车、飞机和朋友见面。但是在古代,好朋友离别后,常常天各一方,经常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一辈子都不能再见面。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时,写了一首诗表达这种离别之情,想读吗?

生(齐答):想。

【评析】

让学生回忆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唤起情感体验。再营造情景,让学生明白古代友人离别的感伤,营造了浓浓的离别之情,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诵读古诗,感受情感

师:请同学们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题目)

师:“之”指什么?

生:去,到。

师:“广陵”指什么地方?

生:扬州。

师: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黄鹤楼上,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

生:孟浩然去扬州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送行。

师:说得好,汉语是丰富多彩的,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

【评析】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看似随意,却大有深意,说不定能转变学生的言语方式,丰富语言的表达,可谓教育无痕。

师:谁来读古诗?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真好,你是在哪儿停顿的?(画出停顿号)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读得好要给老师掌声。

(生鼓掌)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有节奏地读古诗)

师:“天际流”就是向天边流去。可以读得慢一点。我们一起朗读古诗。

(生齐读古诗)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采取范读的方式,然后指名读、齐读。既考虑到学生个体,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好诗,人人爱读。书上是用什么成语形容的呢?

生:脍炙人口。

师:“脍”和“炙”都有一个月字旁,许多月字旁的字都与肉有关,如肌、脸等。“脍”指把肉放在锅里煮,“炙”指把肉放在火上烤。你吃过烧烤吗?

生:我吃过烤羊肉串,烤羊腿。

师:味道怎么样?

生:香辣味儿,很好吃。

师:人人都爱吃烤肉。那么,“脍炙人口”的本意是什么?

生:美味人人爱吃。

师:课文中李白的诗“脍炙人口”,就是说――

生:好的诗人人都爱读。

【评析】“你吃过烧烤吗?”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生活中吃烧烤的滋味,理解“脍炙人口”的本意。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书中“脍炙人口”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是立体的,是源于文本情境的,具有丰富性和回归性。

三、读文解词,领悟情感

师:有人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编了一个故事,想不想读?

生(齐答):想。

师: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通畅。

师: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暮春”是什么意思?

(生沉默)

师:我们先想想“暮”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暮春”是什么意思?

生:“暮”是傍晚的意思,“暮春”大概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师:你真聪明。那么书上哪个词写出了暮春的景象?

生:“繁花似锦”。

师:什么意思?

生:许多色彩缤纷的鲜花,好像多彩的锦缎。形容春天花开得非常艳丽。

师:对,暮春是鲜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花开得最茂盛,但花开花谢,过两天花就要谢了。那么与暮春相对的是什么?

生:早春。

师:有一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学生齐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师:“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指小草刚刚发芽,这就是早春的景象。

【评析】教者对“暮春”这个词的教学可谓独具匠心。首先,从字面去理解;其次,联系课文中对“暮春”的描写,让“暮春”一词与“繁花似锦”发生联系,让词伴随形象深深印入学生脑海;同时,教师说,“暮春是鲜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花开花谢,过两天花就要谢了”,渗透着辩证思维;最后,通过语言呈现与“暮春”相对的早春景色,更加深化了学生对“暮春”的理解。

师:谁来读第二小节?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引读第二小节)

师: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书上有个词形容了这种离别之情,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

师:“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

生:舍不得分别。

师:“依依”就是留恋的样子。书上还有一个“依依”,你找到了吗?

生:岸边杨柳依依。

师: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柳树的枝条在随风轻柔地飘动。

师: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就不同,我们要注意分辨。

【评析】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能挖掘出课文潜在的学习资源,通过对比,学生对“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两个词语的意思便心领神会了。

师:谁来读第三小节?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师:“永世不绝”的意思是什么?

生:永远不会断绝。

师: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而这样的友谊到今天我们还在传诵。这种朋友之情天长地久,只要想着朋友,心心相印,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一样。有一句诗就是写的这种情谊,是什么?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你有知己吗?

生:我有一个知己。

师:你怎么知道他是你的知己?

生:我从他脸上就能看出他的心事,我有心事他也能看得出来。我平常总是帮助他,我有困难他也能帮助我。

师:对,心心相印才叫知己。文中的知己指谁?

生: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知己。

【评析】对于“知己”一词的理解,教师如层层剥笋般一步步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心心相印的人才能称得上知己,也为学生深入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谊、体会离别之情打下基础。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第四小节。

师:“伫立”和“凝视”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好长时间地站立,深情专注地看着。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船的影子。

师:很长时间过去了,后来船肯定是看不见了,李白为什么还不走呢?

生:他舍不得好朋友孟浩然离开,这离别之情让李白控制不住自己。

师(深情地):老朋友离开了,可能再也见不到了,事实上他们以后真的再也没有见面,只留下这千古传诵的友谊源远流长。让我们深情地朗读最后一节和诗。

(生齐读最后一节)

【评析】“船肯定是看不见了,李白为什么还不走呢?”这个问题的巧妙在于,从词入手,巧设疑问,让学生感悟朋友之间真诚而深挚的友谊。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师:读完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情景。

师:课文还写了什么?

生:李白还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师:再加上时间、地点等要素归纳。

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吟诵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评析】语文能力不外乎两方面:“内化和外现”。“归纳和提炼”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内化的重要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语言的外现是指表达能力,上述教学中,教者就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四、观图赏乐,深化情感

师:表达这样浓郁的情感,诗人想到的是一首诗,像李白;有的人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像这篇文章的作者;有的人画了一幅朋友离别的画,想不想看看这幅画?

生(齐答):想。

师:(播放多媒体)你能不能说说图画的内容?老师加一个要求:必须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伫立、远眺、凝视、按捺不住、脍炙人口等)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繁花似锦、烟雾迷蒙,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临空,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久久地凝视着远方,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吟诵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像李白一样吟诵这首诗。

(生深情地齐读古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歌唱家为这首诗唱的歌。(播放吴涤清《烟花三月》)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诗、读文、看画、赏曲,深入感受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评析】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让学生看着送别的图画,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一说内容,既形象地感知了内容,又学习运用了语言,可谓一举两得。而《烟花三月》的优美旋律中弥漫的淡淡忧伤、离别之意,更加让学生体会到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