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湖桥古船遗址遐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湘湖北部有一处近年来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曾经是2001年全国考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历史年代早于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和良渚两个人类文化遗址。它的发掘把钱塘江三角洲人类活动的年代又向前推进了1000年。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又一大重要发现。
让人惊奇的是,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艘7500年前的独木舟,其长度10米以上(出土残段6.5米),它的出土说明当时的工匠们已经有了制作方面的初步专业知识,也说明在湘湖上,人们已经有了使用舟船进行生产活动的需求。
在遗址独木舟旁踱步徘徊,思绪飞溯到8000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以打猎为生,辅以采集植物的种子和块茎、果实充饥。在那时生产力和劳动工具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又是怎样制作这让人触目生叹的独木舟的呢?用手挖?用棍撬?用石敲?想想都不可能,因为这太不现实了,那么古人在没有铜铁工具的情况下是用什么工具、什么办法制作了这样一条10余米的独木舟?这是一个看了跨湖桥古人类跨越之后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与独木舟一起出土的还有数量不等的各种石器、骨器和陶器,估计遗址是一个集中制作工具的作坊。
据研究,独木舟的制作很可能是用了火烧的办法,佐之于石斧、石锛的挖凿。在工具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可以想象没有几年的时间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那时的先民们找到这段非常理想的杆材,要费多少力气把它移动到遗址的作坊边?然后等待它自然干燥,再用火一点一点去蚕食舟木的腹腔部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们在用自己的辛劳和毅力经过漫长的等待才完成了这一划时代的杰作!舟船做成了,人们不但可以驾着它荡起双浆去湖中捕鱼,晚餐时还可以津津有味地享用这可口的烤湖鱼,而且可以接送去对面山麓设伏打猎的人们,节约了绕湖半圈的跋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不能不算是当时划时代的创举。
凝视着这残缺不全、斑驳陆离的古舟,思索着它艰难的制作过程,我们不得不对远古的先民们坚韧的毅力和智慧而感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劳成就了这一杰作。其艰巨性和意义要比现今的人们造一艘万吨巨轮大得多!由此联想到2000年前水利工程的杰作——四川成都都江堰的宝瓶口,古人用了七八年时间用火烧水淬的办法硬是在那座坚硬的山体上打开了一个渠口,使岷江之水滔滔不绝、源源不断地经它输入川西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安宁。宝瓶口的打通,同样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人们的智慧与自然较量的结果!
人们在参观、欣赏这古代杰作的时候,古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否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受到过感动和震撼?远古时代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们竟能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换作现代人,我们又继承了先人多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美德?当我们生活中食有鱼、行有车、居高楼、衣轻裘,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成果时,自然是养尊处优,心安理得,有多少人想到过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人类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又有多少人会瞄准自己的人生目标,用辛勤的劳动和坚韧的毅力,身体力行地去奋斗进取?今天,人们在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后,比起远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具备的那种吃苦耐劳和奋斗进取精神来,我们现代人反倒退化了。假如现今的我们具备一部分跨湖桥人的毅力和勤劳,我们今天的社会就会更丰富、更精彩,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更充实、更高尚。当人们踯躅在古舟之旁,为远古人类的杰作而感叹的时候,我们应该正视与跨湖桥人的这种差距,闻鸡起舞、见贤思齐,尽量缩小这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8000年后,当年跨湖桥人打猎采集的丛林如今崛起了一座拥有120万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马路纵横交错、工厂企业星罗棋布的中等城市,经济规模处于全国3000多个县市前位。萧山人拼命工作,努力进取,却不怎么会享受,所以萧山的发展才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这种精神难道不是跨湖桥先民们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精神的传承?跨湖桥的先民们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对子孙后代的出色表现非常满意!
跨湖桥遗址的再现,给了人们诸多的启迪、诸多的遐思。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有代代相继,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才不愧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优秀民族,我们的国家才会焕发出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