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与转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与转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西方20世纪以来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以及国内主要的相关批判性地域主义评论的分析、比较和评述,认识到批判性地域主义与地方性有机结合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停留于僵死式的概念性认识,更不是单一停留在对批判性地域主义本身的批判,任何事物在离开原生地后,都会因为气候、土壤等外在因素而成为嫁接品,只有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才会具有真正的存在价值。通过解读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清本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脉络,分析当下建筑类别的某些现象,以本土地域文化的自省立场与发现为契机,辨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域主义 批判性 创造性设计

源自于刘易斯·芒福德思想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经上世纪80年代佐尼斯和勒费夫尔的再阐释,到90年代弗兰姆普敦时期发展到了高潮。将宽泛的地域主义概念引入建筑领域,所要确定的是“地域主义”并不是建筑领域特有的专有名词,而是利用这一术语更加精确和直观地解析建筑领域的某些现象。①

一、相关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节点性分析

(一)上世纪50年代,美国评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对喧嚣一时的国际主义形式的建筑发出质疑并提出了地域建筑形式论,主要强调运用地方材料与环境结合进行创作。国内已有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刘易斯·芒福德的译著,如《城市文化》《技术与文明》《刘易斯·芒福德著作精粹》等。书目主要是针对上世纪发达国家在城市文明推进过程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他以批判的眼光强调了城市文化下的建筑及环境危机,从多角度分析环境危机形成的设计思想意识形态,认识到协调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作用;并且书中强调欧洲中世纪所遗留的建筑以及分析城市的有机形成,来影射自然形态建筑自身有机的规律性;他的批评思想为现代建筑向纵深方向的延展提供了一定的设计思路。

(二)荷兰学者亚历山大·楚尼斯在国内的介绍主要来自于译著《〈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一书,他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学说提出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占绝对优势时期,介于后现代主义追溯历史与文化时肤浅的设计文化表露,后现代主义同与现代主义所贯彻的是一种程式化的、简约的、归纳的原则,放弃了对地理、社会、文化的阐释。这也正是批判性地域主义这个概念提出的原因。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任务是通过“地域”性的文化概念对建筑进行设计自我反思和反省。那种普遍主义自我的陶醉,不可能替代现实中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那种微妙、繁复与和谐的人类自然社会。对他所阐述的内容理解建立在对地域性文化的认知上,事物的渐进不能脱离于母题的转换,而是在内部的冲撞中生发,批判性地域主义独特的视角就在敢于审视自身。

(三)美国肯尼斯·弗兰普顿所著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四章节站在地域性的视角上,大量分析了欧美以及亚洲部分国家的前沿性设计案例,用大量篇幅分析和总结了实践性案例中地域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方式与方法,强调地域文脉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且总结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更属于一种倾向于某种特征(态度)的类别。其被看作是边缘性的实践,虽然对现代化持有批判态度,但仍拒绝放弃现代建筑遗产的解放与进步;强调“场所”的领域感 ;对地形、光线、气候等因素的有效利用;触觉与视觉的同级性;反对乡土情感的模仿,注重乡土因素的再阐释;是普世文明间隙中的繁荣。②肯尼斯·弗兰普顿的理论由于是实践案例的分析所得,其由浅至深地总结更接近于实际设计中的操作运行方式,很好地梳理了近代地域性文化设计的前沿性思想,值得深入剖析其中个案的设计原理。

(四)吴良镛先生为荷兰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所著《〈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写了中文版序,强调创新在于是否以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待传统与发展。吴良镛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实质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地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吴良镛的序言也是完全处于我国现阶段状态的考虑,再一次明确了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批判性地域主义设计反思与自省的态度,为设计向良性的循环与发展做了导向,吴先生强调了国内进一步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必要性,在国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必要推进该理论的实质性发展,不仅仅停留于理论概念的定义。

(五)由沈克宁2004年撰写的《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从直面的角度分析与介绍了什么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定义了批判主义的辩证思维的研究范畴,解读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风格所限定的框架,肯定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强调了“批判性”具有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进步意义,是国内较早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一篇论文,之后国内几乎所有关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论文都以该文为参考文献,该理论的解读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先河,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批判性地域主义所担当的时代角色。通过查找大量该作者其他文献资料,未再有缜密的相关理论的实践延伸研究。

(六)2012年最新的《世界建筑》中刊登了一篇《对“抵抗”的抵抗 ——埃格纳之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作者主要通过美国的评论家埃格纳之口,简要介绍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思想的源头、矛盾、背景,由此转入到批判的地区主义思想对建筑话语影响的分析。整体论述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在赞誉与争议中、渐行渐远中所处的实际状态,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不过是边缘对中心及其规范的偏离和变形而已,是来自于欧美国家对亚、非、拉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或本国欠发达地区建筑的地域性评论的评论。这是一种立场的反省,在我们看到相关解析时,意识到我们实际更需要本地域文化的建筑师参与到具体的理论研究中去,相对客观地引导理论的本土化,而不仅仅是空泛的学术之噱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反省本身也符合“批判”本身的积极意义。

二、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批判性地域主义?

研究地域性的相关理论在于从理论中看出历史建筑的发展脉络,纵然国外的地域性研究理论不能完全适用当下国内发展,但在梳理中必然有意识形态边缘化的共性存在,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目的是为解析处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的本土建筑,我国的中心城市和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信息时代,而村镇基于前现代或处于工业化改造阶段,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交织与并融,出现了社会文化分布的不平衡,在经过农耕、工业化、后现代信息文明的今天,现今世界范围正面临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我国的城市设计现状、国情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的工业城市化面貌有很多相吻合点,但不同之处又在于出现了本土传统设计文化与外来设计文化、现代设计文化与后现代设计文化并存的格局。在现代格局的平衡关键点中,更要寻求适宜发展的健康因素,以求得我国城市文化长足的整体进步的健康型发展,反思本土建筑文化的建构;致力于“有机场所”的营造,从全球视野剖析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以及地域建筑的传统与革新问题。

从广义与狭义角度理解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一方面从广义角度。在人类进化的今天,似乎科技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在机械化这架巨型的运转机器前,亦逐渐呈现出文明和人性的异化趋势,文明的异化呼之而出的正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了众人的眼疾,生存于此、逃离此地已经像难兄难弟一样被坚实地捆绑在一起,成为城市环境污染中人类的真实写照;面对复杂的社会层面要求我们检视包括城市、建筑、教育、文学、绘画等各种文化机构——那么建筑“器官”在城市化的脚步中是否也呈现出异化和畸变的导向?需要研究我国建筑环境危机形成的设计思想意识形态,认识与协调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以“感到安适自在”适宜人的自由活动与交往为目的健康设计为启示,强调注重本土建筑的活力,对地域性相关研究也成为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从狭义角度。城镇化所伴随而生的正是环境严重污染的一系列城市文明的弊病,在城市模式的发展中我们更寄希望于城市良性的增长循环,那么追求健康和人性的设计有机模式,对于乡土建筑及乡土景观理论概念的引入也是必然,已成为上世纪末建筑界提出的焦点。吴良镛在1998年“当代乡土建筑”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现代建筑地域化”与“乡土建筑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虽然并未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式,但其观点也是当下国内地域主义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袁枚在《国内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一文中评价,吴良镛地域理论命题“试图将地区性上升到一种建筑的基本属性而不只是传统建筑具有的独特属性,并将之归结到整体建筑文化和时展的层面,其意义就在于赋予了地区性和地区建筑推动现代主流建筑文化发展的重任,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种重要的可能性。”事实上的确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切实地关注建筑的独特人文历史背景,同时也在关注建筑的细节语言的表达,此种建筑语境为当下的建筑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式、方法,那么为这样一种形式提供坚实的理论框架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代建筑中,新乡土建筑可以看作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体。建筑的乡土性有它自身的历史性分析,承认传统与现代的科技结合是历史的需要。

三、如何既持有批判性,又是地域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说地域的就是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相对于城市文明、建筑文化失落而提出的相对概念,厘清了现代与历史之间的时间概念,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认知传统文化;地域主义本身就是地方特色的代名词,在此主要强调地域文化的有机状态,传统民居聚落性群体活动单元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地域范围,是共性与个性的共同存在,是共性与个性的互为消长关系,建筑的存在与区域性相对应,形成了区域的实际载体,在属性上存在因果关系。

当下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会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现实经历,对以往空间情感的追忆充分说明了“场所”存在的生命和可延续性。批评本身特定的自我批评性成为这种延续性的代言词,这叠加在一起的反思与进步的积极意义便有所呈现。这是对现代人文明失落的抵抗,是对文化、政治、种族失落现象的有意识识别。在此值得深思的是近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在当代的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新生”的设计表现形式,其形态是原生态完全消亡,还是传统与现代嫁接后的“后地域主义”“后传统”时代的到来。

在历史建筑的有机进化中,其无生命的表征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以渐进的方式被改变,地方性历史建筑在信息变通的格局下形式日渐统一化。但在普世化中,越来越多的先锋设计者关注到了建筑的有机生命,意识到地方性历史建筑需要自身的蜕变,而不是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完全转换,如果是无根系的繁茂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ID+C室内装饰杂志曾在采访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国际画廊时(1991年),问到关于设计的出发点,王澍说设计灵感来自于不断解读皖南民居,王澍后来获得普利兹克的大奖也在于不断驾驭传统文化的表现上。王澍的设计所思所感是地域民居与现代建筑的良性结合。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强调了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是一种后卫性的建筑策略,借以表述该理论是“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建筑本身的有机性必然要与那种不现实的、被动且试图回归到前工业时期营建形式的态度保持距离”。③王澍所表现的也是精神场所的认同感,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场所营造是传统延续的表现,而完全抛弃传统场所精神的、纯粹的现代性将被推上割裂传统的角色,实际上我们大众所需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良性结合,是“直进式”与“迂回式”的表现,直进是符号特征的渐变,风格的演化,迂回是传统文化特质的表现,是可以捕捉的场所认同感。显然当下传统建筑形态——直进式已被普世所融合与割裂,只有传统建筑的迂回存在着必然性,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阶段允许有新生事物的发展,甚至是难以阻挡的历史前行,但始终是遵从于自身的有机性,决然不能是割裂的。

(注:本文为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基金项目《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新乡土建筑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20010)

注释:

①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王丙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②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③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2004(5):33.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