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口红利的拐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口红利的拐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球化的红利已经透支,世界面临经济在平衡,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规模改写世界经济版图。

我们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计划经济的30年,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下中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僵化封闭体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第二个30年是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中国经济起飞和崛起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增长红利,外生因素是自主创新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内生因素是人口红利,前者扩大了生产边界,即市场需求,后者是供给得以保障。

在未来30年当中,我认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因素,包括内生、外生的供给需求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前30年的简单外推,而是在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新时期,经济增长将会从高速回落到常规,增长动力将会从增长红利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力的红利,这也标志中国经济从前一个30年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入到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人口红利包含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是人口结构的老化,导致城镇化进程会放慢。人口红利表明,在过去30年劳动年龄人口由5.6亿增长为9.8亿,由此形成劳动资源丰富,这是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但是从2000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开始放缓,联合国预测,到2005年人口将从正增长转为负增长。

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有1.6亿,到2030年将达到3.4亿,占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50年出现拐点之后开始上升,人口结构趋于老化。随着人口红利劳供给下降,劳动成本提高,居民消费率上升,储蓄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和资本形成下降。过去30年低消费,低劳动力成本支持高投资经济发展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除了人口学的一般观察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中国二元经济、人口迁徙问题和城镇化进程。过去30年快速城镇化吸引农村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部门转移。外出农民工在城镇总劳动比例持续上升,在2007年以来开始趋于稳定,农民工城镇就业增长率开始回落。

尽管部分学者认为,农村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但我认为由于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年龄和知识结构元素,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导致了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中国城镇化进展将会放缓,社科院指出未来城镇化从将加速阶段转为减速阶段。城镇化放缓,在经济上的含义是城镇化拉动大规模投资,以及相应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将放缓,例如公路、铁路、建筑业、建材、汽车、通信等,从而抑制了投资的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化的红利已经透支,世界面临经济再平衡,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规模改写世界经济版图,中国无疑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中国经济对出口依赖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一种失衡的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和随后的全球经济衰退暴露了世界经济失衡的问题,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不能以每个经济体的结构失衡为代价,特别是经济大国必须小心的地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均衡。

全球经济正面临再平衡和外部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的现状,这使得中国增长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必须立足自己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可持续发展。

然而,近几年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瓶颈,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素价格管制,要素价值从广义上讲包括资本汇率利率,主要是工业用地、劳动力成本、能源、矿产资源税,此外还有一些公共设施和环保和安全的成本。要素价格扭曲导致投资冲动、资源错配和结构失衡,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密集服务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国进民退现象产生,这都会抑制投资需求,会影响到消费领域,形成成本推进通胀的压力,因此要素价格扭曲形成的增长红利将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维持了年均9.8%的增长率,但值得注意的是支持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这些因素,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未来30年的人口红利将会逐步衰竭。城镇化速度放缓,第一波全球化红利透支,要素市场改革势在必行。

考虑到劳动力对应资本形成趋势的下降以及进出口影响,中国GDP的影响将会出现下降,从9%到10%下降到7%-8%,我认为增长速度下降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产生一些代价,比如失业率上升、通胀、企业利润率收窄等,但整体来说是合理、健康、可持续的,是向一个常态回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处理好转型的重大问题,对中国下一个30年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从增长的红利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力的红利,中国过去30年赖以增长的红利将在未来30年消失,中国经济再次站在历史关口,以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未来应从增长红利转向制度和生产,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重点是人力资源的改善和技术进步。

我们再来谈一下劳动生产力的红利,从理论背景下国际上衡量集约性增长方式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路径解释是有说服力的。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虽然计量结果有差异,但基本的结论是一致的。通过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改善,实现内生的增长是中国经济未来30年发展的主题。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红利也至为重要。过去,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市场的替代,在提供公共产品,比如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维护市场秩序,法制,信用等方面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推进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换,为中国建设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可以说是未来30年中国经济实现转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