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财政焦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财政焦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财政是政府政治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国民经济中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变,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显现出大量矛盾。国家需要多少财政收入才能使得全民经济效益最大化,教育、医疗、农业等方面的财政支出问题成为当今重要话题。

关键词:税收;GDP;教育;医疗;农业

一、财政收入与GDP

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使用角度看,它是全社会最终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总和;从分配角度看,它是国家收入、集体收入和个人收入的总和。

2000年以来国家适时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但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这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表1为2000年以来中国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财政收入高低应以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这个比例过高,就会影响集体、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挫伤其积极性;反之,又会影响国家财政再分配的保障能力,制约国家重点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最终影响集体、企业和劳动者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以权衡这一比例。由表1知2000年以来中国这一比例逐年上升,也就是说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

在现代国家,财政收支是政府依法从国民手中征集,并为国民利益而集中分配、调度、使用的那部分社会财富。当前,税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获取必要资金的主要来源,中国也是如此,最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税收在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要占到90%以上。所以税收的增长速度决定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以下为税收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

第一,价格因素的影响。因为税收是按照现价计算,而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率是按照不变价计算的。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不变价预计增长10.5%,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就是按照现价计算预计增长12.6%,这就与税收增幅的差距缩小了约2个百分点。

第二,税收收入的结构与GDP的结构有差异,就是不同税种的税基增长与GDP的增长有比较大的差异。GDP由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组成,通常一次产业增加值比较低,相应的二、三次产业增加值远远高于总的GDP增长。国家的税收主要来源于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特别是一些主要税种,像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等,所以,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相对增长比较快,同样带动税收增长也比较快。

第三,外贸进出口对GDP增长的影响以及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GDP核算进出口净值,就是一般外贸进口对GDP是减项,出口对GDP是加项。但是,进口增长对税收来说是加项,就是有进口贸易增加了,进口环节税就增加了,而进口增加越多,对GDP统计的时候减少得越多。这样一来一往,自然税收收入增长比GDP增长更高一点。

出口退税根据现在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它不是从税收收入当中扣除的,而是直接冲减财政收入,所以,税收收入里不扣减出口退税。这样,进出口贸易对GDP的影响以及对税收的影响正好是正反方向,这也是造成税收收入高于GDP增长的原因。

第四,这些年中国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征税,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加强税源监控,加强税务稽查,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减少税收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再加上通过税收专项检查、专项整治,查补偷漏的税款。所以,税收征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高了征收率,税收增长不仅能够保持与经济税源增长同步,而且因为税收提高了,征收率还高于对应的税源的增长。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税收收入增长会高于GDP增长的很重要的原因。

第五,中国的税制结构,有一部分税种是实施累进税率制度,这对税收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是实施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相应地缴税也越高,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承包承租收入个人所得税是实行五级超额累进,土地增值税是四级超率累进,所以,税收收入增长客观上会高于相应经济税源的增长。

二、教育、医疗

据统计,现今人们花费最大的依次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今教育经费状况并不乐观。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将高等教育总投入的75%视为财政拨款的标准,但学校的高收费早已打破了这一标准。在2000年之前,国家投入尚占多数,但自2001年开始,宾主易位,个人投入反客为主,达50.7%,2002年增至56.7%。

在各类学校中,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增加最快,2002年国家投入733亿元,比1997年增加485亿元,每年增加97亿元,年递增24.2%。但与个人投入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1999年随着并轨令的下达,公费上大学划上句号,学杂费陡涨65.2%。此后,随着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个人投入继续猛增,2000年个人投入增143亿元,2001年再增260亿元,2002年更增366亿元。5年间个人投入每两年翻一倍,5年增加5倍,年递增速度高达41.1%。国家和个人两大主力的巨大投入促成了大学投入总量每年30.6%的高增幅。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速快于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增速,因此平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悄然削减。1999年平均国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随后3年便逐次减为9324元、8268元、7622元,平均每年削减7.9%。社会投入趋势亦然,平均减幅为9.6%。而个人投入却一如既往上涨,每年的均值都要增加1000元以上,2002年生均为11272元,比国家投入高47.9%。这一趋势表明,今后上大学能够享受的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将越来越少,留下的缺额和保持总费用增加的增量都将主要由个人来承担。

由此可知,家庭的教育负担越来越重.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首要支撑的产业,教育产业化减轻了国家的压力,但成为了家庭的一座大山。

中国卫生总费用的绝对数每年都在上升。但政府预算的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却逐年减少,卫生总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增加所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医疗总费用为6600亿元,但政府只负担了17%,即1122亿元。而欧共体为80%至90%,美国为45.6%(老人、穷人、残疾人全免费),泰国为56%。众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古巴、朝鲜、苏丹、缅甸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公共卫生支出占中国财政支出及GDP的比重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缺少公平性,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也比较低下。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卫生总费用只覆盖20%人口。

国家现今已做了很多努力,但还须从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殊性质出发,正确处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三、农业

农业税在中国已有2006年的历史,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变小。2004年,中国财政收入中农业税的比重已不到1%。近年来,中国又实行了减免农业税的财政政策,农业税占总税收的比重逐年下降。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呈现出不上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则并不高,近年来大致维持在百分之八的水平。政府支持农业的资金总量不足。政府因受财政的限制,对农业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其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又产生不小的冲击,而上述政府支农的低水平状况与现在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需要改变。

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增长不堪设想。地方与国家政策不一致,据统计数字表明,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在预算安排已经减少的前提下,在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甚至截留、挤占、挪用支出资金,这就从资金总量上削减了地方财政支农的规模。

中国现阶段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一是财政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各项事业费的支出比重上升。二是在农业事业费比重上升的情况下,农业事业费内部分配结构有失偏颇,即人员机构经费增长较快,业务经费增长缓慢。这说明,近年来农业事业费比重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农业事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资金保障条件。

中国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加强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探索新的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投入稳定增长的财政引导机制,提高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带动中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财政政策走势

为维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面对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社会发展问题突出等问题,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在大力增收节支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财政赤字,缩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加大财政支出的社会透明度,引入完善的监管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首先,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其次,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最后,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如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总之,财政政策必须以利国利民为目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邦荣,杨玉生.中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关系的协整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

2、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陈工,林致远,杨志勇.财政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朱湖根,万伦来,金炎.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作者单位:杨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邹卓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