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视觉意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视觉意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视觉意象,是指读者对作品所描写的对象的主要特征的总体把握。它不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表象”那样具体清晰,是对原型原封不动的机械复现。它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使呈现对象的特征接近或吻合作者所描述的对象,是把读者思维由感性引向理性的媒介。有了它,思维就会绽出瑰丽的花朵;少了它,思维就会变成萎缩的枯藤。

意象来自充分的感知。当我们读到“马克思思想非常深邃”这句话时,如果对井水之深、海水之深这些物理现象的“深”没有充分的感知,形成一定的意象,就不可能深切理解“思想深邃”之“深”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当我们读到“司马昭性多疑,深阻如城府”这样的句子,如果对古代帝王官府那种楼堂殿阁回环往复、门旁幽径暗设防卫等特点没有初步的感知,没有“城府”的意象,就不可能理解“城府”一词所比喻的深层含义。在这里,“深邃”和“城府”都是从物理现象引申而来的,二者都有“深”的含义。但“深邃”之“深”,取其水的丰富与宏大,取其源头的汩汩不竭,所以,用“深邃”形容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就是很恰当的。而“城府”之“深”,则取其层层遮挡、幽深暗藏,教人看不透、不可测的比喻意义,所以,用“深阻如城府”比喻司马昭神秘莫测的心理特征就很相宜。在这里,“深邃”和“城府”仅是个比喻词,而且是我们思考问题或驱遣想象的唯一通道。可见,人类思维决然超不出他感官所提供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直觉的视角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心灵没有了意象,就永远不会思考。”真理愈经磨炼,愈加熠熠生辉。这位古代哲人的名言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思维问题的锐器。那么,在新课程教学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视觉意象呢?

基本的途径,应该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传神之笔、关键字词,含英咀华,驱遣想象,使作者所描述的事物在脑子里“复活”。但学生遇到陌生的描述对象而又缺乏经验准备时,就不能单凭语言刺激去调动思维,而需要匹配相宜的辅助手段来补充语言符号刺激的不足,扩大加强感知的广度与深度,促进意象的形成。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辅助手段。

一、图片展示

选择适宜揭示课文题旨的绘画、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观察思考。于漪老师教学都德《最后一课》,先让学生表情朗读,待朗读完毕,突然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书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的巨幅彩色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阅读,认真观察。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韩麦尔先生写“法兰西万岁”好像使出了平生的力气,那饱含激情的神态,把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向往与信念,都凝聚到里面了。同学们边看边读,边读边想,情感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们说:“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韩麦尔先生与小弗朗士的形象,就像电影特写镜头印入我的脑际,永志难忘。”很明显,图片对读者复现作品人物的主要特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引入神话

我在讲析《望岳》时,用这样一个神话引入:同学们,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要从开天辟地的说起。传说,在很早以前,世界初成,混沌一片,有一个叫的人执巨斧劈开混沌,轻气上升,成为天,浊气下沉,成为地。为防止天地再次相连,他站在天地之间,每长高一丈,于是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也每日加厚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说话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气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江河。因为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今天我们一起来“望岳”,看杜甫笔下的泰山有着怎样的神韵,诗人望岳之后又有怎样的情怀。这样,在带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带动下,同学们的头脑中便有很明显的视觉意象,宇宙从混沌期――一片迷蒙、黑暗、空空荡荡,一跃而成为天高地迥,山巍水阔,鸟语花香的多彩世界。

三、影视

语文教材不少课文选自文学名著,有些名著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影视镜头,无疑会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曹禺先生的名篇《雷雨》,三十年的爱恨情仇,浓缩于短短的四幕剧。高中课本选入了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分。由于矛盾冲突的集中尖锐,人物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足以展示人物性格鲜明,对于缺少情感体验的高一学生而言,影片的插入,无疑为他们提供了直观形象的鉴赏素材。周朴园的虚伪冷酷、色厉内荏,侍萍的温柔多情、善良隐忍,大海的勇敢坚毅、缺乏经验……在影片中,经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学生见其人,闻其声,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四、缘景设画

以粉笔黑板为工具,缘着课文提供的内容,紧扣文眼,用写意手法勾勒出轮廓或大致意境。成石老师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将“秋风破屋”“群童戏谑”两组材料画成一幅画――诗人奔走呼号的形象:仰视苍天,愁眉紧锁,瘦骨嶙峋、高举双臂呼唤广厦千万间降于人世。从而给学生连续完整、活动鲜明的题旨意象。

五、综合感知

有些课文,既有优美的乐曲可以配置,又有相宜的影像可资利用。如果将它们恰当地组合起来,就一定能增强感知的效果。如教《琵琶行》,上课开始,我先打出“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幻灯片,画面上夜幕沉沉,江水悠悠,灯火稀疏,一片幽静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接着,让全班学生自读全诗,同时播出古琵琶曲《西江月》以做衬托。然后我分析全诗,播放配乐诗朗诵《琵琶行》。最后用一段名言启发学生思考:别林斯基说:“眼泪的源泉越是广阔和深邃,哀歌的内容就越是丰富重要,而我们也深刻地同情那眼泪。个人的悲哀,可以是这哀歌的主题,但若以众人共同的悲哀为主题,却会有更大的意义。”请同学们结合这段格言,写一篇《琵琶女悲剧的意义》的评论,再用200字的描写文字,勾画出你心中琵琶女的意象。作业在课外完成。这样的教学,融诗句、音乐、人物形象于一体,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使教学富有立体感。

视觉意象弥补了单纯的语言思维所缺少的创造性和生成性,使思维异常活跃和鲜明,更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