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大华:闯入大殿的外乡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大华:闯入大殿的外乡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6月5日,唐大华一早便带上相机离开了家门。这天,他将独自一人驾车从山东德州前往450公里之外的山西省长治市,踏上他的又一次山西之行,去寻访那些隐没在山间村落里的古代建筑。

他所去的地方多是些偏僻之处,为免去午间要往返城镇吃饭的麻烦,他随身带的行李中随时备着路上所需的食物。从德州到山西,顺利的情况下,只需半日便可到达,但常见的堵车,却会让他在路上花掉更久一些的时间。对唐大华来说,这样的出行早已成为习惯,在过去的两年里,这已是他的第七次山西访古之行了;而仅仅三周以前,这位在德州经营电脑生意的中年人,才刚刚从山西返回。

访古到山西

唐大华第一次去山西访古,是2010年8月份的事情,那时,还是因为喜欢四处看塔的缘故。

唐大华对古塔的兴趣由来已久。16岁的时候,他就曾与几位少年时的伙伴,一同骑车3个多小时到离家40公里的河北景县,去参观过那里的一座“释迦文舍利宝塔”。一年之后,他买到一本罗哲文的《中国古塔》,这成了他高中时代爱不释手的读物。大学时,唐大华读的虽是电气工程专业,但对古塔的喜爱却没有放下过,时间长了,周围哪里有塔他心里早已了如指掌,只是没有机会去实地看过。

2006年,唐大华开始自己创业,时间上相对自由了一些,他想到,嘛不去其他地方也实地看一看呢?这年7月的一天,唐大华在和朋友吃饭时,无意间聊起了40公里之外的景州塔,他恍然意识到,最近一次去景县看塔,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他的心中突然萌生起再去看塔的强烈念头,于是,吃完饭他回家拿上相机,便开车直奔景县而去。

这一次即兴的景县之行,又重新将他心间的冲动燃烧起来。从此以后,唐大华穿行各省寻访古塔的游历便一发而不可收。他最先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德州附近开始了寻访古塔的行动。山东基本跑遍以后,唐大华寻访古塔的足迹又慢慢扩展到周边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以及更北边的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几年下来,唐大华为了寻访古塔已在不知不觉中去过了300多处地方,据唐大华自己统计,如果按照单个塔计算的话,他看过的塔至少已经有2000多个。

2006年9月,就在唐大华寻访古塔比较密集的一段时间,他开始想“正儿八经地在这方面研究研究”,并将成果通过博客的方式出来。他将自己的博客命名为“爱塔传奇”,一个迷恋者的心意,在此一目了然。9月8日,他将不久之前拍摄的一些景州塔的照片到了网上,并以简要的文字对那次的行程作了记述,这成了他“爱塔传奇”博客的第一篇文章。

唐大华看塔主要是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古塔的结构都有其每一时代的显著特征,而根据这些特征,对那些没有史料记载的古塔进行断代,是令这位业余爱好者感到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唐大华看来,斗拱是断代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而当他研究起这些斗拱时,又发现其来源于中国传统木结构的建筑。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所有精要几乎都在宋朝李诫所编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可惜这本书却少有人能读懂。上世纪30年代营造学社曾拿这本书来考察中国的古建筑,他们根据实物一一对照,才一段一段地将此书解读出来。于是,唐大华对木结构的学习,便从梁思成的著述及营造学社的研究成果入手。然而,当唐大华翻开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时,其中有一段描述佛光寺梁架结构的文字,却依然让他感觉恍若天书。

唐大华意识到,要看懂木结构的东西就得到现场,“到现场去看然后拍些照片,根据照片与资料慢慢对照”。那么,要去哪儿看呢?梁思成曾在《华北古建调查报告》一文中写道:“山西省东依太行山,西、南临壮丽的黄河,北有长城和蒙古沙漠拱卫,因此有宋以来一直远离战祸,而其他的省份却于改朝换代之际反复在层层焦土之上重建新城。直至1937年秋日军入侵,山西安享太平几近千年。于是这富饶的温床孕育了大量的木质古构。”

于是,2010年8月18日,“为了看几处唐代的斗拱”,唐大华冒雨赶往太原。次日,他北上朔州,见到了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应县木塔。紧接着,他又先后来到南禅寺、佛光寺,他“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唐代建筑”。此前,他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时,有一段描写佛光寺的文字,他百思不得其解,便抄了下来带在身上,这时拿出来根据大殿的梁架结构一句一句地对照,理解上顿时容易了不少。

第一次去山西看木结构建筑时,是唐大华刚刚接触这些东西,拍回的照片也比较乱,无法为解读资料提供对照,有些问题依然理解不通。于是,2011年6月,唐大华又策划了自己的第二次山西之行。之前,他始终不太理解梁和斗拱是如何搭到一块的,查不到现成的资料,此前自己所拍的照片也看不出来,所以这一次去山西,重点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每到一处,唐大华的念头就是多拍照片,某些部件的组合,如柱和梁的接点,梁和斗拱的接点,这些搭茬的地方,就从不同角度多拍几张。

两次山西之行下来,唐大华基本绕着山西省转了一圈,山西唐五代的早期建筑全都看遍了,宋代的建筑也看了一部分。这时,他开始喜欢上了木结构建筑,并认识到“中国古建的精华就是木结构”。

网络抒愤

如果说,前两次的山西之行,唐大华只是为了学习古建断代的知识,满足“自己的一个乐趣”,那么,当他去过越来越多的现场,一种危机感也在唐大华的心中油然而生。

与砖石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有一个问题,一旦房顶漏水,此后木头,尤其是大梁就慢慢腐朽,大梁一断,整个房顶就会塌下来。第一次去山西时,唐大华见到一处院子有三座元代的建筑,正房和西厢已塌得厉害,完全毁了,当时他就觉得“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呢”。在第二次去山西时,唐大华遇到一个大殿,他判断为唐代建筑,前后檐也都塌了个大洞,就在那里荒弃着,无人过问。

他从而想到,在山西类似这样破败失修的古建肯定还不少,于是,2011年9月26日,当他第三次来到山西时,便开始转向了山村里的古建调查。全国木构建筑的四分之三在山西,而晋中南——晋城和长治两个地区又占到山西的四分之三,所以,唐大华就先瞄准了长治市,一个县一个县地去走,所看到的现状令唐大华感到触目惊心。

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国70%以上。399座木构古建筑,每一座都堪称国宝。唐大华调查发现现在维护较好的古代木构建筑只占四分之一不到,其他的四分之三都处于失修状态,有的是很严重的塌了大洞,有的则是屋顶渗水,有些庙宇干脆被彻底的荒弃着,院子长满荆榛,这样的大概能占到三分之一。

唐大华说,作为一个古建爱好者,看到这么珍贵的东西,就在那里受着风吹雨淋,感到很痛心。第三次从山西回来后,唐大华整理起此次调查的照片,又一次目触到那些令人痛心的景象,他心中的悲痛再也难以抑制。他说:“我去山西主要是为寻访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并非专程去看破庙,这次看的40余座中,没想到竟然有近半数是屋顶坍塌漏雨的,痛心之至!”也是在那段时间,他在微博上写道:“去山西访古,原本只为看几座老庙,欣赏下大木作之美,没想到看庙也能看成愤青。”

2011年12月,唐大华将那些失修建筑的照片开始陆续到微博上。12月23日下午,他的几条微博经著名投资人薛蛮子转发后,很短时间内便备受关注,其中包括了一些网络上的知名人士,被人称之为“保存祖国文化传承实实在在奋斗的孤单的侠客”。甚至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古建专业一类的专业人员也对这位民间的古建爱好者的行动肃然起敬,于是,他的网名“爱塔传奇”也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

被淹没的质疑声

此后,唐大华的每次山西之行都会引起记者的兴趣,山西古建的危机渐渐为人所知。2012年3月,唐大华在微博上联系到“免费午餐”项目的发起人邓飞,几次沟通后,邓飞对筹备一项古建保护公益基金的事情产生了兴趣。5月,薛蛮子打电话给唐大华,建议筹划一次“抢救山西古建之旅”的活动,唐大华喜出望外。

他们决定6月9日、10日两天,在山西省南部组织这次活动,消息一经,响应者纷纷不绝,不几日,报名者已近千人。6月5日,唐大华先期一人驾车来到山西长治,为周末的活动做些前期的准备。

然而,与前几次自由自在的访古探幽式的游历相比,唐大华的这一次出行却是心事重重,动身之前许久,他的耳边就已围绕着各种阻挠的声音。据唐大华说,这些人只是少数几个古建专业的在校学生,但另一些信息显示,那些质疑的人中也不乏古建保护的志愿者,他们最初都曾支持过这位古建发烧友的呼吁,但随着事态的进展,他们开始对这位突然闯入古建保护行业里来的“莽撞人”感到了担忧。

最初的分歧,来自一些学术的争论。2011年6月,唐大华第二次来山西时,路过长子县布村玉皇庙,那时整个院子已荒废许久,门楼坍塌后将门堵住,他翻墙而入,进入大殿,立即被硕大的木构件所震撼,查看了每一处构件后,唐大华感觉,玉皇庙前殿极有可能是座唐代建筑!

7月,从山西回来半月之后,唐大华在博客上了《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一文,初步推断布村玉皇庙前殿是唐代建筑。2012年3月,他又在博客上发表了文章《山西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从梁与斗拱的结构关系、梁与昂形构件的结构关系、八棱柱及柱头急刹、梁架结构等特征推断布村玉皇庙前殿是唐代建筑。

他的分析文章到网上以后,竟得到了山西省文物局的回应。4月,著名古建筑专家、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在对唐大华的商榷回信中,坚持了自己在2006年作出的判断,该庙应属五代建筑。而另一位学界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副教授则于2006年先后两次带学生来此勘察、测绘,作出了布村玉皇庙中殿不晚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结论。

唐大华对自己的判断十分自信,并通过微博的影响引起了公众的兴趣。他说,如果这种判断得到承认的话,那将是一个轰动性的事件。因为,全国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六处,山西的南禅寺、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敦煌的196窟檐,正定的开元寺钟楼,后两个还都不完整。除了文物价值以外,发现唐代建筑并且得到确认,对地方旅游、文物保护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他的断代方法却被一些专业人士指出并不符合严谨的学术规范,若一味向公众灌输年代属唐的观点,影响到决策者判断,那么将来此殿修缮时,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文保观念上的不够专业、不够规范成为这位民间爱好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质疑。

唐大华感到,长期以来,文物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幻想藏着掖着能保护文物”。他说:“主管部门已经藏了很多年,效果如何?没挡住盗贼,也没保住文物,偷的偷,塌的塌。问题不能回避,必须正视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6月5日,几乎是在众所瞩目里,唐大华再次来到山西。次日,到介休龙天庙和灵石晋祠庙时,见到此前还都荒着没人理的两处古建,都已有工人在施工。7日,他来到长治县王坊三神庙,正好碰上村里组织人在搭防雨棚,以待资金充足后再行修缮。听说有几十人的“考察团”要来帮助呼吁修缮老庙,村民们都很高兴。唐大华认为这些都是微博呼吁后的效果。

6月9日,长治市的八一广场,唐大华见到了民间的热情,这次活动,原本只从众多报名者中选定了80人,但那天早上,却有各行各业的100多人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上午11时左右,人们来到了“抢救山西古建之旅”的第一站——长治县西上坊成汤庙。此后的两天行程里,浩浩荡荡的百人大军共参观了八处古建筑,其中五处损毁严重,三处现状完好。唐大华说,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希望大家对山西古建现状有一个尽量全面的认识,希望那些因为资金问题,而依然坍塌露天的古建筑能够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

尽管这样的活动利弊难辨,尽管前往现场的人们可能是各怀心事,但这却是迄今为止唐大华最具声势的一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