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颂女王”的玫瑰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颂女王”的玫瑰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到巴黎,人们永远会联想起另一个词“艺术”。巴黎是艺术的天堂,也是艺术家的温床。

应当说当下的巴黎应该包括了整个20世纪直至今日,足足有100多年的漫长历史。因为这100年是巴黎真正成为艺术巴黎的百年,出现了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如萨特、波伏娃、杜拉斯、特吕弗、邓肯等。而今天他们都深埋于巴黎的地下,用他们的灵魂守望着巴黎的天空,他们的精神遗风,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巴黎,构筑着巴黎的过往,连同现在和未来。

作为古老巴黎的一个分身,艺术巴黎则属于塞纳河的“左岸”,这个字眼在中国人眼里是一个十分小资的符号,已成为艺术巴黎的文化标签。

“当你随便走进左岸的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边”。这是左岸经典的旅游广告词,如今,左岸成了旅游者们最热衷参观的地方,很多人都出没在那些名人出没的咖啡馆里,坐在他们曾经坐过的椅子上拍照留念。然而毕竟已是黄鹤西行,人去楼空,一切已如往事云烟了。但是在这些咖啡馆中却有一样东西流传了下来,真实得如同梦境,那就是法国的“香颂”:《玫瑰人生》。

“香颂”来自法语“chanson”一词,本意为歌曲,后来演绎成为法国通俗歌曲和情爱流行歌曲的泛称,以甜美浪漫的歌词著称于世。记得尼采曾经这样形容法语:“上帝独独只把天使的语言留给了法国人。”可见对法语的推崇与热爱。而中文翻译者用“香颂”二字,不仅恰如其分,而且美妙之至,显示出对法语精髓的领悟,可以说是天才之笔。

说到香颂,我们不能绕过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法国最著名、最受爱戴的女歌手琵雅芙,其代表作《玫瑰人生》登上了“格莱美名人殿堂”。

认识《玫瑰人生》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钢琴王子克莱德曼来中国演出,在他弹奏的那些由世界名著改编的乐曲中就有这首脍炙人口的《玫瑰人生》。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它是著名的法国香颂,也不知道琵雅芙这位歌手。后来因为它总是出现在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电影中,因而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耳熟能详。

这首歌曲的演唱者叫做琵雅芙,她浑厚而略带沙哑的嗓音传达着浓烈的情感,使人过耳难忘。2002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推出了他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决战前,留声机里响起的Tu Es Partout这首歌也是琵雅芙(Edith Piaf)所演唱的,歌名叫做《你无处不在》。以后她的歌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一点也不后悔》)也成为另一位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电影《盗梦空间》的重要音乐。琵雅芙的歌声影响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影响了几代人。

Edith Piaf,原名Edith Giovanna Gassion,中文名:伊迪丝·琵雅芙,1915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街头杂耍艺人,母亲是个卖唱的歌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从军,母亲在街头卖艺讨生活,根本无暇照顾女儿,Edith在幼年时,只得与在诺曼底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开了一家妓院,琵雅芙在妓院里受到了一个名叫提提那的女人的照顾,有一次琵雅芙患了眼疾,几乎瞎掉,是奶奶和提提那的照顾,使她得以重见光明。

战争结束后,父亲把她接回身边,为了生活,十岁出头的她在父亲的杂耍剧团打杂,跟着父亲的草台班子在全法国流浪表演。可能是母亲的遗传,Piaf天生一副好嗓子,一次和父亲在街头卖艺,她用稚嫩却如同天籁一般的歌声唱了一首《马赛曲》,让路人纷纷驻足,抛洒钱币。她父亲更是惊讶不已。于是Edith开始了街头卖唱生涯,一唱就是5年。后来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的少年时代,可能显得很可怕,但却是美好的……我哪都住过,红灯区、比加尔……我挨过饿、受过冻,但我自由自在……”

15岁的时候,这位乡下小妹子决心离开父亲,独自去巴黎闯荡。1932年,她与同为流浪艺人的Louis Dupon同居,一年后生有一女,但这个小女孩只活了两岁就因脑膜炎而夭折,Edith继续在街头卖唱。

有一天Edith与同伴一起去街头卖唱,为了躲避警察的驱赶,她们在一条小街的拐弯处唱了起来。Edith身材瘦小,并不美丽,可她的嗓音十分独特,一开口犹如天使附身,十分动人。她的歌声引起了路过这里的一个衣着讲究的老头儿的注意,此人就是坐落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的最优雅的酒吧之一,le Gerny’s的老板路易·勒伯雷。他被这个娇小女人的嗓音迷住,随即邀请她去自己的酒吧演唱,勒伯雷以“小麻雀”的称号把她推上舞台。Piaf的身高只有1.47m,确实像一只楚楚可怜的小麻雀。然而她却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不凡的嗓音。第一次演唱会就震惊全场。le Gerny’s酒吧在巴黎非常出名,不乏上流社会人士和文化名人,她的歌声从街头的穷人和士兵来到上流社会,命运从此改变。此后她改名为Edith Piaf(小麻雀之意)。老板勒伯雷对她宠爱有加,并在1936年为她录制了第一张唱片Les M mes de la cloche (“乡下姑娘”的意思)。Piaf则亲切地称他为勒伯雷老爹。

然而好景不长,那年4月,勒伯雷老爹被人在自己的家中谋杀!Piaf因与他有密切关系而被警方传讯……各种“娱乐媒体”便大肆渲染这段“传奇”,失去了靠山的琵雅芙顿时陷入了困境。就在她山穷水尽之时,命运之神又一次来到她身边,之前常常来听她唱歌的人中间,有一个叫雷蒙·阿索的男人,他是一名诗人兼作词人,对琵雅芙十分仰慕。他帮助她迅速摆脱了那些烦人的事情并离开了le Gerny’s酒吧,之后他成了琵雅芙的老师和情人。他教导琵雅芙正确的吐字发音,以及如何在歌唱中投入丰富的感情与肢体语言,引导读书不多的琵雅芙学习阅读,感受真正的艺术,乃至后来学会了作词,并给她请了最好的作曲家为她写歌。在他的悉心教导下,琵雅芙终于脱胎换骨,从平民窟土气、俗气的小麻雀,蜕变成一只优雅、耀眼的金丝雀。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琵雅芙已经站在了巴黎最著名的红磨坊里引吭高歌。舞台上的她,没有出众的容貌和身材,神情迷茫、双眼迷离,猩红的嘴唇十分耀眼,但当她一开口,整个巴黎都醉倒了。她已经不再是那只乡下的小鸟,她已成为巴黎的尤物。

“二战”期间,Piaf已经可以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反抗占领者:她不顾德国人的警告,坚持与犹太音乐家合作并演出。战争的烽火助长了她歌唱生命的熊熊火焰,她生生不息的演唱成为战时法国人哀伤的力量之源。她巧妙周旋在各种势力之间,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成就,实现自己的意愿。此时的她已经变得十分成熟,不单指其性格,也指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她与社会方方面面协调的能力。她在巴黎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肯定,她的生活、她的歌唱,包括她的爱情,如今都在她的掌控当中。

爱她的男人,改变了她的命运;她爱的男人,命运被她改变。伊夫·蒙当这个日后成为法国“香颂”天王级的人物就是琵雅芙最成功的作品。1944年,伊夫·蒙当,这位来自马赛的英俊歌手初到巴黎闯荡就选择了巴黎的“红磨坊”,为当时大名鼎鼎的琵雅芙做暖场歌手。当时年近30岁的琵雅芙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只有23岁的年轻人,瘦小如丑小鸭般的琵雅芙,站在高大英俊的蒙当身边似乎很不般配,但是此时的琵雅芙已不再是小鸟而是一只大鹏。她张开翅膀保护这个初到巴黎的乡下小伙,成为他事业上的引路人。

如同当年雷蒙·阿索教导她一样,她成为伊夫·蒙当的老师和情人。在他的生活、表演等各方面指导他,把他调教成为一个翩翩绅士,并一步步把他引入巴黎的社交圈、艺术圈,使他很快与巴黎融为一体。同时她把自己的制作团队介绍给蒙当,让她的“御用”作曲家Henri Contet为小伙子写出了最早的成名曲Battling Joe及Luna park,同时帮他创造各种演出机会。在琵雅芙的帮助下,蒙当开始迅速蹿红,开始了他影歌的双栖之路。1945年,他与Montand合演了电影Etoile sans lumière(《不发光的星星》),从此蒙当一举成名。

可能与蒙当有类似的幼年生活经历,她对他既有情人的爱,也有一种近乎母爱的情感。怀着这份浓烈的感情,琵雅芙为蒙当写下了平生第一首歌的歌词,那就是今天已经成为琵雅芙代表作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在歌中她深情款款地唱道:“当他拥我入怀,对我细语呢哝,我仿佛坠入玫瑰人生中。他说着爱的蜜语,或道尽生活平常,然而一切对我却非比寻常。他走进我的心扉、分享幸福的甜美,这所有我怎不知缘故。他为我而造,我为他而生,我们这样将爱情的誓言来诉。”

也许是琵雅芙预见到了伊夫·蒙当那不可限量的未来和辉煌的前景,1946年,在她和蒙当的专辑Les trois cloches销量发行了一百万张之时,琵雅芙悄然地离开了他,此时的伊夫·蒙当已经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稳步发展。作为歌手的琵雅芙,选择了在最恰当的时候谢幕,不可谓不睿智。

虽然琵雅芙的离去曾经使蒙当黯然神伤,那首《玫瑰人生》却成为不朽。日后蒙当的事业如日中天,被评论界誉为“那个时代我们星球上最著名的歌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琵雅芙开始向国际歌坛迈进。1947年,她出现在美国的舞台上。这次的新大陆之行对Piaf实在是一次挑战,在纽约Playhouse最初的几场演出相当的失败。这个身材瘦小、相貌无奇的法国女人与美国人心目中香艳性感的巴黎女郎相去甚远,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与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她的演唱没有得到美国观众的认同,美国评论界也用十分苛刻的语言批评琵雅芙的演唱。琵雅芙十分倔强,她坚信自己能用歌声征服纽约。于是她把演出场地搬到了曼哈顿(Manhattan),用自己华丽曼妙的嗓音,表达着属于艺术巴黎的风情。琵雅芙的歌声得到了好莱坞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的赞美,她前去看望并称赞琵雅芙的嗓音是“巴黎的灵魂”。美国评论界也改变了对琵雅芙的偏见,开始批评美国观众的品位。最终琵雅芙走进了卡耐基音乐厅,用她醉人的嗓音征服了美国观众,迈出了她成为国际歌后的第一步,此后三年,琵雅芙在美国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次美国之行,琵雅芙不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且还经历了她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她与法国著名拳手马塞尔·塞东(Marcel Cerdan)相恋。这位拳手高大英俊,温文尔雅,琵雅芙在纽约演唱时,他正在参加拳击冠军争夺赛。他是琵雅芙的歌迷,当他看到美国报纸对琵雅芙演唱的不公评论,感到十分不安,于是打电话给琵雅芙约她一起吃饭。当时塞东在拳击比赛中接连失利,也不被媒体看好。于是两个在美国落魄的法国人聚到了一起,彼此惺惺相惜,坠入情网。也许是爱情的魔力,琵雅芙的演出开始获得成功,而塞东也夺得了拳击比赛的冠军。这段恋情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拳击之王与香颂之后”的结合,成为1947年大大小小报纸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狗仔队”最热心追逐的绯闻,因为塞东是有妇之夫,还有三个女儿,他们必须在人前掩藏。尽管琵雅芙知道她无法完全得到塞东,但她仍然无怨无悔地爱着塞东,称他为“我的挚爱”。她和Marguerite Monnot合作为有情人写下了另一首著名的香颂:《爱之颂歌》(L’hymne à l’amour)。

然而这段“旷世情缘”最后却以悲剧告终:1949年,琵雅芙重返美国,她非常想念自己的爱人,于是她打电话请求塞东无论如何要尽快来到自己身边。那一夜她辗转难眠,梦中塞东匆匆忙忙走进了她的卧室,将她拥入怀中,热烈激吻,无尽缠绵……然而梦醒时分,却接到了塞东的噩耗,他搭乘了一班永远不会落地的飞机……塞东遇到了空难,年轻英俊的他永远地留在了蔚蓝的天空。

塞东的死讯,让琵雅芙悲痛欲绝,不能自已。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当晚的演唱会,她要用歌声为爱人送行:“蓝天可能坍塌,大地可能沦陷,但如果你爱我,这都与我无关,我蔑视尘世上天,任爱情淹没我的晨光,任身体在你怀中惊颤,这一切我都不在乎,因为你爱我——我的爱恋……”这首《爱之颂歌》成为琵雅芙的另一首传世佳作,但她失去一生挚爱的心再也无法复原。

塞东死后,琵雅芙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她常常夜不能寐,辗转难眠,于是她开始用和酒精麻醉自己,这期间她出了几次严重的车祸,死里逃生。几年后,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是一个备受摧残的琵雅芙:她弯腰驼背,双手发抖,行走困难。她的爱情仿佛受到了诅咒,她爱的男人总是从她身边离去,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也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上帝并没有抛弃这个瘦小而倔强的女人,琵雅芙的歌唱事业此时却达到了巅峰。她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歌迷的热烈欢迎,她成为一名真正的国际巨星。她虽然被病痛缠身,肩背佝偻,但是只要一出现在舞台上,立刻光芒四射,倾倒众生,所有的病痛仿佛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多次在舞台上晕倒,被抬到后台急救,然而她一睁眼,就要重返舞台,有人阻止她,她就大发雷霆:“不要阻止我唱歌,这是我现在唯一拥有的……”她在用生命书写和歌唱。

1960年,琵雅芙在奥林匹亚音乐厅(所有歌手的圣地)宏大的舞台上演唱了自己谱写的新歌《不,我不惋惜》(Non je ne regretted rien):“不,我不惋惜……我什么都不惋惜……幸福还是受难,一切都不足惜。不,所有的一切,我无怨无悔,无论人们对我好坏,我都无所谓。我不在乎曾经的过去,我要从新上路……”这首歌被她自己称之为遗言,也是她的人生态度的表达,琵雅芙用这首歌激励着她自己。

1962年9月,琵雅芙登上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演唱了《最长的一天》,成为极少数登上这座巴黎象征之塔的歌手。她光辉无比,受到了巴黎万众歌迷的敬仰与爱戴。评论界认为她就像艾菲尔铁塔和凯旋门一样,已经成为法国艺术文化的标志之一。同年10月,琵雅芙再婚,对方是小她20岁的希腊歌手蓝布卡斯,她叫他萨拉伯(希腊语“我爱你”的意思),是一个理发师的儿子,年轻、帅气、无名、无钱,让人想起了伊夫·蒙当。他是琵雅芙一生中最后一个男人,陪她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两人一起推出了她最后一首名曲《爱情有何用?》,算是对她一生中经历的男人与爱情做了一个了断。1963年10月,47岁的琵雅芙因患肝癌,在法国南部小镇格拉斯去世,小云雀终于停止了歌唱,她飞走了……

随后琵雅芙的葬礼在巴黎举行,数万名歌迷步行跟随至拉雪兹公墓(Père Lachaise),为她送行,音像店里她的唱片被歌迷抢空。直至今日,她的墓前依然每天被崇拜者的鲜花缀满,她的许多歌曲已经深深融于法国人的生活。

1996年,一场名为Piaf je t’aime的演唱会在巴黎举行。1997年,Charles Aznavour利用当代科技,制作了他与已逝去的琵雅芙声音的经典合成Plus bleu que tes yeux,掀起了一股翻唱她的名曲的浪潮。事实上,自琵雅芙离开我们之后,无数的国际巨星翻唱过她的作品,比如伊莲佩姬、小野丽莎等。后来在冯小刚的作品《天下无贼》中我再一次听到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玫瑰人生》(小野丽莎版)。

2003年,法国政府为纪念琵雅芙逝世40周年,特把她出生地的Tenon(de l’hospital Tenon)医院不远处的一处小广场命名为伊迪丝·琵雅芙广场,10月11日,在琵雅芙逝世40周年纪念日,巴黎市长为她的一尊雕像举行了揭幕式,雕像的位置,就坐落在伊迪丝·琵雅芙广场。

伊迪丝·琵雅芙的人生就如她最知名的歌曲《玫瑰人生》一样,她曾经活得像玫瑰一样绚丽,但也免不了无声的凋零。2007年,法国拍摄了一部完整纪录她传奇一生的音乐传记电影《玫瑰人生》。

《玫瑰人生》的制作团队非常强大,制作费用也创新高,被国际影坛视为继《罗丹的情人》《天使爱美丽》之后最重要的一部法国作品。由法国导演奥利维埃?达昂执导,由马丽昂·歌迪亚饰演这位命运多舛的女歌手。在影片《玫瑰人生》中你偶尔会听到歌迪亚的歌声,但是,大部分歌曲仍是琵雅芙的唱片演绎,或者由吉尔·艾格洛特(因为她们的声音极为相似)演唱。当马丽昂·歌迪亚知道要扮演伊迪丝·琵雅芙时,她既兴奋又惶恐,并且笑着说:“认识琵雅芙的人都还活着,她是一个如此传奇的人物,我绝对不能搞砸。他们不会允许我搞砸一切,所以我必须要有好的表现。”事实证明,她的演出是令人激赏的,尤其是她扮演伊迪丝·琵雅芙的神似度是百分之百。

为了配合伊迪丝·琵雅芙的浪漫情怀 ,《玫瑰人生》定于2007年的2月14日情人节在全法国共800个影院盛大上映,创下法国文艺片联映影院最多的影片记录。由此可见法国本土对此片之重视。随后这部电影在多个大电影节上大热,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当我看完这部传记电影之后,对琵雅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玫瑰人生》这首歌曲有了极不一样的感受。写作这些文字时,我冲泡好一杯咖啡,坐在我心仪的小书桌前,伴随着琵雅芙的歌声走进了她的“玫瑰人生”……

她的音乐,唱尽了法国半个世纪的爱情与生活、欢乐与忧伤,在她的歌声里,你可以尽情享受那个时代的巴黎,那个时代的法国,以及那时代的如烟岁月。琵雅芙让我沉浸在对巴黎的无尽想象与无限迷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