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宗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宗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依据文献史料,详细论述了古道丝绸之路陆路之穿越戈壁绿洲的西域丝绸之路和跨越北方荒野草地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其中尤其对西域丝绸之路的南、北、中道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叙述,认为西域丝绸之路南、北道是在古代东西各宗教传播发展的地区。同时,还认为西域丝绸之路是传承古代东西文明和东西诸文化的金桥。

[关键词]丝绸之路;古代宗教;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2-0013-04

自古从我国中原内地向东、南、西、北四方能流通经济、贸易、商品的要道和交流友谊、文化、宗教的孔道,我们称其为“丝绸之路”。众所周知,新疆古称“西域”,它是我国古代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统称。这块地方面积广大,自古就是东西方商贸主道,更是宗教文化交流通道。在历史上该领域有条闻名于全世界的丝绸之路古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分辽阔陆路和海路两类。其中陆路有穿越戈壁绿洲的西域丝绸之路、跨越北方沙漠和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西南有在巍峨的崇山峻岭中交错的西南丝绸之路。西域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它基本上经历了我国历史上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和匈奴汗国、鲜卑汗国、柔然汗国、突厥汗国、吐蕃、回鹘汗国、准噶尔汗国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草原汗国时期。丝绸之路在西域和北方先后经历了两千余年的辉煌历程。关于丝绸之路要道,我国学者武伯纶先生在《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一书中说:“中国在汉、唐时期,形成了一条从当时的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一直通往中亚、南亚、西南亚以至欧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于建立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沟通商业贸易,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当时的输出物中,大量的是中国独有的丝绸,后来欧洲人便把这条道路称为‘丝绸之路’。”{1}这是很科学的论证。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西域与我国的万水千山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因缘关系。从汉朝开始,我国中原内地就与西域有了密切的交通来往,当时西域有三十六国,水草丰茂,牛羊遍地,骏马欢腾,商旅不绝。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穆天子传》、《史记》、《汉书》等许多古籍都记载了西域的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古代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外文化的交流主要就是依靠西域古道丝绸之路来完成的。丝绸之路沿途诸民族和宗教的历史有其自身社会发展、兴衰的规律,但是,它们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有的影响还很大。文献研究表明,早期沿丝绸之路从西向东,大致有希腊古文献所称的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稍后的帕提亚(即安息)、巴克特里亚(即大夏)、粟特(即昭武九姓)、大月氏、乌孙、西域三十六国、氐、羌、吐谷浑、吐蕃以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族等人和民族。他们虽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也深受东西方诸文化的影响。如南亚印度佛教,西亚、中亚流行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和稍后兴起的伊斯兰教等精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从我国中原内地向西传播的汉族的传统儒学以及包括丝绸、漆器、造纸、火药、印刷等物质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等。

在我国古代,河西走廊一直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位置。这里的畜牧业本来就很发达,汉初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当时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由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河西四郡成为重要的贸易市场。例如隋代,西域商人在张掖互市,隋命裴矩驻张掖主管通商事务,裴矩向商人访问西域诸山川风俗,写成《西域图记》三卷,以敦煌为中心,分三道向西:从伊吾(今哈密)起为北道,从高昌(今吐鲁番)起为中道,从鄯善(今青海乐都)起为南道。这是唐以前关于丝绸之路最完备的记载。在河西走廊最西端与新疆交界的地方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和各种文化交流中心――敦煌。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以佛教艺术宝库和历史文化宝藏而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就在此。

据有关史料记载,除河西走廊以外,吐谷浑统辖的青海境内之乐都、湟源、都兰、乌兰等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1956年,在西宁解放路发现波斯萨珊王朝菲鲁斯王时代(459~483)银币76枚。结合文献记载,经青海向北越祁连山至张掖或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到今新疆,是公元4世纪以后甚为通行的重要路线。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北两道,敦煌是南、北两道的起点,因为前面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隔,所以道路很自然地沿着大沙漠的南北两侧,这是分道的根本原因和南北道命名的由来。

南道从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沿着南山(今昆仑山脉)北麓,经鄯善(今若羌东)、且末(今且末西南)、精绝(今民丰北)、弥(今于田东)、于田(今和田南)、皮山(今皮山一带)、莎车(今莎车)等地,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大月氏、安息(伊朗)。

北道从玉门关(敦煌西北)西行,沿着北山(今天山山脉)南麓,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西)、焉耆(今焉耆)、尉犁(今焉耆南)、乌垒(今轮台东)、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地后,越过帕米尔高原,到大月氏、康居(今撒马尔罕)、奄蔡(今咸海一带)。两汉以后的丝绸之路分为三道。两汉时期的北道成为中道,又在天山山脉以北增辟了一道,称其为北道。南道和中道在帕米尔高原以东一段路线和两汉时期大致相同,帕米尔高原以西,则路线的终点比两汉时期伸展得更远了。

南道在盘陀(今塔什库尔干)越帕米尔高原,经护密、吐火罗、悒怛(均在阿富汗北部)等地,至北婆罗门(主要在今巴基斯坦境),达于西海。

中道到在疏勒后攀登帕米尔高原,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国(今撒马尔罕)、大小安国(今布哈拉)等地,至波斯(今伊朗),达于西海。

北道从敦煌出发,经伊吾(今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渡北流河水(今伊犁河等),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达于西海。《北史・列传》曰:“……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水,至拂林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勒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悒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东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住,诸处得达。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2}这是西域早期关于南、中、北三道之最详细记载。

所谓西海,在我国古代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名词,以上三道所说的西海,涵义各不相同,南道指印度洋,中道指波斯湾,北道则指地中海。关于上述丝绸之路三道,武伯纶先生在《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指出:“丝绸之路由汉到唐经过今新疆境内的有三条。《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这是汉代的两条交通大道,都在天山之南,以塔里木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道。《隋书・裴矩传》:‘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林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悒怛、帆延、曹国,至北波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书・裴矩传》所说中道、南道与《汉书・西域传》说的南、北二道基本相同,只是《汉书・西域传》说的南道是通到安息(波斯),《隋书・裴矩传》说的南道是通到北波罗门,达于西海(可能是孟加拉湾);《汉书・西域传》说的北道是通到奄蔡(在里海、黑海之间);《隋书・裴矩传》说的中道(即汉的北道)是通到波斯,达于西海(可能是波斯湾)。隋代新增加的北道,通往拂林(东罗马),达于西海(可能是地中海)。”{3}这是很有历史根据的最全面、最完整、最详细的论证。

唐代,在天山山脉以北,还开辟了一条新道。从北庭(今吉木萨尔北)都护府治所庭州,向西经过伊犁,到碎叶。唐贾耽著《边州入四夷道》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段历程。丝绸之路古道上的西域同其周围诸国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经济贸易上,也表现在文化交流上。东方中国、南方印度、西方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等诸方文明的交流以相互间直接或间接交通的存在为前提。东西交通在海路交通发达以前,西域是最常用的通道。即使在海路发达以后,如取陆路也必须经过此处。不仅从波斯、阿拉伯、欧洲东来,就是从南方印度来中国,通常也是先北上进入西域,然后再折向东方。甚至在更古的时期,这一地区也是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比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阴山以南,燕山、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是一条内陆草原地带。这条草原地带由东向西延伸,经西亚南俄草原,直达南欧黑海沿岸。在遥远的古代,只是一条极其辽阔的草原谷地。骑马游牧活动产生以后,特别是游牧国家开始形成,诸游牧国在这条草原地带上驰骋于东西方。它们从蒙古高原逾西域之阿尔泰山脉或准噶尔盆地进入哈萨克斯坦,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流域。所以在东西交通史和文明传播史上,此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随着东西方贸易往来的增多,东西方文明也聚焦交会在这里相互影响、渗透,并由此产生了五彩斑斓的文化成果。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西域与中原。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之于阗(今和田地区)。不久,佛教在西域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发展成为西域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西域丝绸之路的南、北道诸地,佛寺林立,石窟成群,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当时著名的佛教中心。公元前后,佛教正式传入中原内地。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印度、西域僧侣通过丝绸之路纷纷来到中原传教,他们将携带的大量佛经译为中文佛典。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在我国各地传播。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广泛传播,深入民心,并形成了由中国高僧创立的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显宗等佛教宗派。宋朝之后,佛教各宗互相融合,又与本土的儒教、道教相互融合,日益世俗化。佛教传入中原内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已从一种外来宗教逐渐发展为我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此外,佛教对我国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歌舞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在今天的丝绸之路上,佛教石窟、名刹寺庙随处可见,尤其是沿途的石窟,大多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和佛教精神,形成了极具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独特风格,已被视为佛教艺术的宝库。

祆教是古老的伊朗文明中一颗充满神秘魅力的明珠,起源于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先知苏鲁支的教义。苏鲁支开始在家乡传播他的一神教。公元前600年左右,祆教西传到米底,波斯帝国的阿黑门王朝的历代国王本人多信仰马兹达教,祆教在帝国境内继续发展。祆教(古波斯教)在中国又称拜火教、火祆教,波斯萨珊王朝(224~651)以拜火教为国教。南北朝时期,祆教传入我国,北魏、北齐、北周皇帝曾信奉此教;隋唐时期,长安、洛阳均建有多座祆祠,朝廷还专设“萨保”专职,对祆教加以管理。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皇帝采纳道士赵归真建议,罢黜佛教,外来的祆教也同时被禁灭,但祆教在西北地区仍有流行,高昌、于阗在10世纪都有祆教寺庙。在敦煌莫高窟经洞发现的文献中,有多处文献可以证明从唐代至北宋时祆教在敦煌较为盛行。

景教是公元4世纪古代基督教神学家聂斯脱利所倡导的教义。它是唐代对传入我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叫法。景教沿丝绸之路东传,最早是由西域的突厥人传入我国中原内地的。公元5、6世纪,景教已在洛阳正式传播。除长安、洛阳外,成都、灵武、广州、扬州等地都建有景教寺院。景教僧侣除在我国传教外,还开展译经活动。公元845年,会昌灭佛,景教也被禁灭,波斯人中的景教徒聚集在广州一带。公元878年,广州被黄巢攻占,外国人遭到驱杀,景教从此在中国绝迹,直到辽代才有了重向中国传教之举。

摩尼教是产生于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在波斯受到镇压,几乎绝迹。公元4~6世纪,摩尼教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和我国中原内地。摩尼教在我国的传教主要依靠回鹘势力,甚至在9~10世纪建都吐鲁番的西州回鹘王国被立为国教。唐代长安、洛阳均建有摩尼寺。唐会昌年间(841~846),摩尼教遭禁,而后在福建继续传教。宋代至明初仍有摩尼教在民间活动的痕迹。在西北地区,由于回鹘的西迁,摩尼教在河西走廊和新疆各地又兴盛一时。除佛教以外,在被称为“外道”的各教中,摩尼教是流行最广的一种宗教。

公元7世纪初,的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地区。8世纪初至9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亚西部呼罗珊地区传播。9世纪中叶之后,即萨曼王朝时期,河中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接受了伊斯兰教。10世纪前后,伊斯兰教沿丝绸之路传入喀什,再到塔里木地区,喀喇汗王朝将其视为国教。14世纪上半叶,东察合台汗国的汗王秃黑鲁帖儿使其在天山以北的察合台蒙古人中得以广泛传播,到15~16世纪时已传遍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现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均信仰这一宗教。伊斯兰教对宋元至今的西北地区影响极深,从根本上改变了古代西域的社会、文化面貌。

总之,这条丝绸古道上,先后走过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

关于丝绸之路宗教文化,相关研究文献史料有如下记载:

其一,《丝绸之路》曰:“因此,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径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得胜之师和败军之将。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及西域的巫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都是经这条路线传入中国的。”{4}

其二,《草原丝绸之路》云:“在思想与文学方面,随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西方宗教沿着丝绸之路相继传入及其经典、教义被引介,它们各有所主张的学说、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在中国当时的思想界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并深入民间。”{5}

其三,《新疆古代佛教研究》 说:“这里一直是著名的东西方丝绸之路的通道,也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集散地之一。作为我国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孔道,新疆地区一直深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是我国最早接受外来文化的地区之一。从这条道路上先后走进佛教、摩尼教、祆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对我国的宗教文化传播起到过重要作用,而佛教传播则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6}

其四,《新疆的历史与发展》 说:“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7}

其五,《丝绸之路宗教文化》说:“‘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之源’,在它的东西两端,产生了中国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亚文明、希腊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在宗教方面,诸如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在这里诞生,对人类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8}

其六,《丝绸古道上的文化》 说:“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世界,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景象。虽然如此,但信仰的内容却可以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类别:民族宗教与世界性宗教。我们所说的民族宗教,指的是依然局限于本民族和种族成员之中的那些信仰习惯,而不像世界性宗教基督教、摩尼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那样,传播到许多不同的民族之中。”{9}

其七,《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 说:“西域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各种宗教文化顺着纵横交错的通路滚滚而来。这是由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主要地段就是从玉门到咸海、里海之间。丝绸之路的畅通保证了西域宗教的顺利传播。”{10}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对古代宗教文化的传播发展和兴衰起了很大作用。它是自古以来文化交流的宝地、宗教汇流的圣地、民族共存的摇篮、客商经营的古道、名将胜败的要地、政权更迭的主道、文明流行的孔道。总而言之,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史上,丝绸之路是传承友谊、传承贸易、传承文化、传承宗教、传承商品、传承农产品、传承畜产品、传承手工品、传承多种经济的金桥。

[注 释]

{1}③武伯纶:《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第77~78页。

{2}《北史》卷28《列传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89页。

{4}布尔努瓦著、耿译:《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5}张柱华主编:《草原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43页。

{6}才吾加甫:《新疆古代佛教研究》,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7}《新疆日报》(汉文版),2003年5月27日。

{8}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9}克林凯特著、赵崇民译:《丝绸古道上的文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10}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