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认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广泛迁移知识的能力,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同时学会把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基础,通过对生物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总结迁移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策略

迁移能力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新的知识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包括新的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提高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动学生寻找知识的心理动力,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课堂融入日常生活中,扩展思维,学会以所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自觉投入学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比如在讲糖类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与我们每天消化过程和麦芽糖和葡萄糖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将课堂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让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生物是一门实验课,实验是容易吸引学生眼球的,在讲光合作用时,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通过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让学生思考春天和秋天叶子为什么不一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与技能,深化理解,达到使生物实验中相关知识和技能迁移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堂是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策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具有迁移价值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用适当的方式教会学生理解和整合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学科系统结构,为学生灵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1.细心策划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关键在于开始阶段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目标,灵活多变地选择多种方式导入新课。比如演示实验的导入法,借助与所教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导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求知欲望。

2.突出重点和难点

一堂课的精髓就是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师在研读分析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合的方式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习细胞增殖时,教学重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图片,学生可以简单记住,但是理解不深,效果不太理想,教师要灵活采用讲故事、看视频、做实验的方式,分散重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应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之后的学习内容进行迁移。

3.联系前后知识

课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都有很强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构建认知结构。从细胞—植物—动物—人类,每一个章节和前后都是有很强的链接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前后联系,学习新的知识时,巩固旧的知识,同时也为后面的知识作铺垫。

由此可见,知识的迁移既可以是已学知识对新习知识的影响,又可以是通过新知巩固旧知。

4.做好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常常被一些学生和老师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一般是教师对整堂课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通常比较好的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发挥,对整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对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深度尤为突出,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另外,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讲究实事求是的学科,是以运用为目标的一门科学,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由知识向技能转化,防止高分低能。在教学中,注重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活动的设计,联系到“科学、技术、社会”处处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可以培养迁移能力。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懂得知识、技能迁移的重要性。

2.培养迁移意识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各个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学科间知识、技能迁移促使很多重大科学的发现、科学的突破、新学科的诞生,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培养知识迁移意识。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藏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养成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即类比的习惯。教师应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所学知识的同和异。提供机会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等运用于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即生物学知识在其他领域的迁移。学生得到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打破常规思维模式

生物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在新情境中的变通能力。通过变式训练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变式训练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灵活迁移,使学生自觉地注意从本质看问题,同时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深拓广,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不得不跟着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知识并根据问题的变化将相关条件聚合在一起,以便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促进知识迁移。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应该改变简单知识接受,培养学生灵活多样性地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积极意义的。要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成为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与实践者,教师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手段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各学科相联系,由知识向技能转化,保证知识迁移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林朋.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之我见[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2]治瑜. 生物课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3]牟飞.浅谈学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