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对师生对话所想到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对师生对话所想到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在参与基层学校开展的某次教研活动中,听取了一名数学青年教师的一节课,课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第一课时)”。课堂上显现出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师生间交流互动,确有值得借鉴之处,然而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惑的环节上出现了错误或失误,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过程在进行到概括出函数概念,进入课堂练习时,出现了某生与教师的一段对话,生:“老师,像数学式2x+y=8这样的式子,能不能表示一个函数?”,师(颇肯定地):“2x+y=8是一方程,不是函数,”,生:“老师,那y=-2x+8是不是可以表示一个函数?”,师(略显犹豫地):“y=-2x+8当然可以表示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了,因为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符合函数的定义。”不知什么原因该生不再提问了。当时,听课教师大都感到惊讶,随之自己也思考到一些问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若遇到类似的情境,教师应首先考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数学是严谨性特强的学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是科学合理的知识。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给予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事实上,数学关系式2x+y=8是可以表示一个函数的,因在关系式中涉及到两个变量,对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符合函数的定义,只不过是隐函数的表达形式罢了(隐函数不便提及给学生,教师是应知道的),关系式y=-2x+8是2x+y=8变形,实为同一关系。我们说函数的实质即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判断一个数学式子是否表示一具体函数的条件是看表示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概念的本质条件,不一定必须是用一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出另一个变量才可,有的隐函数是可以表示函数的。当然有的隐函数如x2+y2=4因不符合函数定义,故不可以表示一具体的函数。教师应有科学的态度,会则会,不懂就不懂,教给学生错误知识的教师乃误人之师。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要求,而教师专业化是实现教学专业化的必要途径,具有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又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还应是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相符或基本相符。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的教学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吻合,出现了大文大理的现象。造成的原因,或是学校教师配备不能满足需要,或是不达学历层次的数学教师后取学历因理科不宜获得,故改进修文科等等所致。教非所学都可能出现教师专业文化知识上的相对欠缺,映射出教学上很多诸如讲解不严谨、出现知识性错误的现象。学校应特别注重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尽力做到教师所学与所教的吻合,克服“是教师即能教数学”的观点,

同时,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所学与所教专业偏差较大的数学教师应善于学习,阅读自学一些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壮胆,做到高层建瓴,有胆无恐,上面的教学片段,教师回答的犹豫性已反映出该教师对此方面知识掌握程度。试想,如若懂得一点高等数学中“隐函数”与函数关系知识的话,便不会出现如此错误。同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具有不断加强学习的意向。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教材中出现的知识有些是全新的,要适应新的课程要求的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必须得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和综合文化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实现不仅要“专”、“新”而且要“广”、“博”。

二、教师应学会设法“解脱自己”

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常常遇到一些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出现一些思维障碍,出现一些不能解答或不能马上寻找到解答途径的数学问题,这些皆属正常现象,关键的问题是看教师如何对待和处理。就教学方式而言,若教师本人对问题答案不确切、不肯定时,要学会“解脱自己”,譬如让学生先思考,试着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考虑的?”“请大家思考一下该同学提到的问题,试想答案是怎样的?”或“是否还可从另外的思路上去考虑?”等。在此,一方面在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大脑进行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同时又给予了教师思考问题的时空,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分析如上教学案例,教师或许未曾考虑过类似2x+y=8是否为函数的问题,在此,若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呢?”或先放到全班“请大家思考该同学提到的问题,看2x+y=8是不是函数?”此时教师能有再思考的时间,经思考或许能够得到应有的答案,效果一定会好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有些数学问题的解答教师暂时不会,然而,学生的解答特简捷、优美是我们教师未曾考虑想到的现象。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实现学生超越教师、超越权威,师生间相互学习的力量与效果是无比的。

三、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

数学乃思维体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善待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发问,只有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教学的对象不再是那么“听话”、“顺从”的学生,而是对涉及的事与现象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思考、交流,爱问“为什么?”爱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的孩子,这正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利因素。学生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是真正思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或甚至是离谱的问题皆要慎重对待,要注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在对待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教学方式或语言的不合理、不恰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可能还会出现他们的不再提问和不再深思的后果,造成教学上的损失。上面片段中提问的学生不再提问,可能是已接受了教师的错误知识,认为函数完全是由形式决定的;也可能是通过思考已经知道了正确答案不想再问,积极性受到了压抑,这些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是和课程理念不相吻合的。教师应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因怕学生问住自己而绕开某些问题。我们说每个人皆不是完美的圣人,都有不知和不会的知识,都有不会解答的问题,尤其是数学问题更是如此,有的本身即是为训练学生思维而设计的问题,故存在一定难度在所难免,教师不能解答很正常。不知道的知识、不会解答的数学问题有的可坦诚地告知学生暂时不会,待课下考虑或课后查查资料再说等,这些都不会降低教师威信,反而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无形地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懂装懂、含糊其辞、糊弄学生等都是不明智的表现。

以上是针对该教学片段,联系自己教学实践后的一些体会,不妥之处诚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