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提升校长教育领导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提升校长教育领导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领导力就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教育目标的教育行为过程。现代教育赋予校长领导工作更多的内容、更高的要求,提升校长教育领导力既是现代校长个体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更是现代学校教育品位提升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校长教育领导力的提升呢?我认为,校长教育领导力的提升应实现“三大”转变

从“权力影响力”向“非权力影响力”的转变

教育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会接受他人的影响,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有人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的能力在影响力中的发挥。影响力是人们社交中彼此产生影响作用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教育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能够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心理行为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的意图和行为在被领导者身上产生的相应的心理效应。这种影响力来自“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个方面。

从“权力影响力”看,影响校长教育领导力的因素主要有传统、职位、资历等因素。社会传统使教职下对校长的领导比他人更具有服从感。校长资历越长,教职工的做重感也就越强;校长的职位越高,教职工的敬畏感就越大。权力是产生影响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要正确使用权力,即慎重川权、理智用权、合理集权、大胆放权。要发挥好校长教育领导的权力影响力。为此,首先应明确对权力的认识。一要看准权力,找准位置。在其位谋其政,校长应当学会“因势用权”。二要用足权力,把握界限。不超越权力、不浪费权力、把权力用足、把政策用足。三要淡泊权力,抓住本质。权力的本质即责任,抓住了本质才能真正地淡泊权力。才能处理好权力和职责的关系。权大责任重,先做人后当官,领导就是服务。其次,要讲究科学的授权艺术。授权就是领导者授予直接被领导者一定的权力,以便被领导者能够相对独立、相对自主地开展有关工作。一是以“能”授权,二是责权统一。只有权责统一才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增强下属的责任心,使其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三是有效控制。正确的授权,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保留相关控制权,以及时发现下属在履行职责时的偏差和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与控制。四是信任下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信任是相互的,领导对群众信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从“非权力影响力”看,影响校长教育领导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校长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职工才容易对他形成敬重感;校长具有超强的才能才干,教职工才容易对他形成敬佩感;校长具有渊博的知识,教职工才容易对他形成信任感;校长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教职工才容易对他形成亲切感。现代校长的教育领导力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是否充分发挥。作为现代的学校校长,只有品德高尚、博闻强记、一专多能、情感丰富,同时又具有勤奋的学习力、准确的判断力、顽强的意志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组织力、蓬勃的创造力、敏锐的思维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才能在现代学校领导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校长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了上述这些非权力影响力,如果不相适应,又如何修正,如何提高。

要实现校长的教育领导力从“权力影响力”向“非权力影响力”转变,其途径在于提高校长的领导艺术。校长富有成效的领导艺术,就能产生良好的非权力影响力。校长不仅要靠领导理论,更需要靠领导艺术。领导艺术就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从长期领导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领导技巧。它表明了领导者解决处理问题的熟练程度、工作水平和创造能力。一个讲究领导艺术的校长,办事就能事半功倍;相反,就是事倍功半。因此,校长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就要经常反思领导技巧。诸如在协调技巧上,是否做到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在授权技巧上,是否处理好了责与权的关系;在处事技巧上,是否忠于职守、公正公平、依法办事:在人际关系技巧上,是否严于律己、坦诚相待等。领导艺术反映在领导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校长反思也就要在领导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进行。

从“人际吸引力”向“人际引领力”的转变

一个好的校长是从学校的具体实践中成长出来的,校长的教育领导应该具有人际关系吸引魅力。校长作为领导者,其人际关系吸引魅力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中的吸引力,这种不同主要不是以容取悦人、以类似性取悦人,而是主要靠来自他人的好感。

校长教育领导力首先表现为“人际吸引力”,这是产生校长教育领导力的前提,走向“人际吸引力”的基础。校长的人际吸引力在教育领导行为中主要表现在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上。具体地说:第一,对事业无私奉献。对事业表现为热心于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对学生真诚热爱。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学生被领导者的关心、爱护、真挚所感动时,就会听从领导者的引导。第三,对同志团结协作。教育是一项集体事业。需要群体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任务。校长在履行领导行为过程中,要处理好同志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讲究团结协作,工作上支持配合。第四,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具有谦逊的品质,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等。这样的校长在教育领导中自然会产生人际吸引力。

校长的教育领导力还要表现为“人际引领力”,即必须具备前瞻性的教育引领能力。前瞻性的教育引领主要体现在办学思想上。办学思想是管理之魂,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执著的事业心。要懂政治,学习政策理论,依法治校。校长在办学思想上要发挥人际引领作用,并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实现其办学思想。比如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总结出学校教师的团队精神;形成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新思路,等等。因此,只有具有前瞻性的办学思想,才能引领、团结学校的每一份力量。

校长的教育领导力之所以要从“人际吸引力”向“人际引领力”转变,是因为依靠“人际吸引力”产生的教育领导力。往往是单向的。被领导者以领导者行为为榜样,具有憧憬性,但缺乏交互性,同时又随领导者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不稳定性。而“人际引领力”不仅是双向的、互动的,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发展性,而且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调动。各管理层面的教育领导力就能自觉地发挥。

要实现校长教育领导力从“人际吸引力”向“人际引领力”转变,就要提升校长引导团队成员去实现目标的能力。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形势和严峻的教育挑战,领导不再单单是一种职务地位,也不再是少数人具有的特权专利,而是一种积极互动、目的明确的动力。通俗地讲,领导就是引导团队成员去实现目标的过程。作为优秀领导者,就需要具备引导、授权、关系管理、战略制定和执行管理、领导创新和组织变革的能力。

从“领导个力”向“领导合力”的转变

从“领导个力”看,校长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决策者,科学而理智的决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校长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注重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应是校长工作的核心;校长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领导者,必须带领师生员工实现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共同目标;同时,校长还是办学过程的管理者。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校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校长的领导个力。因此,要发挥好校长的领导个力,必须重视自身职业成长,体现领导个力。具体地说,就是要重视职业的起点;要保持纵横沟通;要展示正确的形象;要了解权力的真实结构;要保持工作业绩的“可见度”等等。

从“领导合力”看,组织领导力是以校长的领导个力为核心的各管理层面的领导力。除了校长的“领导个力”以外,在每一所学校还应有中层干部(包括教学、后勤等方面的主管以及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等)的领导力,教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等)的领导力,以及家长(包括各类有监护责任的人)的领导力和学生(包括班干部、课代表、兴趣小组组长、学生社团组织者等)的领导力。这些都需要得到重视并使其发挥作用。因为在学校中,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工作都涉及管理问题、组织问题和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的问题等,相关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需要提高素质,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他们各自的领导潜力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尊重和挖掘。所以说,校长的教育领导力,不仅表现在领导个力上,而且还表现在领导合力上,校长要努力使学校成为一个领导者共同体。

教育领导力之所以要从“领导个力”向“领导合力”转变,是因为校长的领导个力虽至关重要,但没有各个层面领导力的发挥,校长的领导个力也是孤掌难鸣的,必须要与其他层面人群的领导力和谐互动、配合发展。才会有良好的效果。作为称职的校长,应有更广阔的思想和胸怀,应该将校长个体活动与学校群体活动联动在一起,应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学校整体与长远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学习型、充满活力的共同体中与所有教育教学参与者共同成长与发展。也就是说,校长教育领导力的高层次表现就是“领导合力”,这才是卓越领导者应追求的目标。其途径在于实现组织的和谐协调且具有团结凝聚力。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领导r作,无论是决策还是用人,无论是管理还是指导,都要求教育领导者有足够的修养。要成为成熟、老练、能对教育规律运用自如的现代教育领导者,就必须在其领导过程中自觉加强修养,以培养适应现代领导工作的良好领导素质。因此,要深化角色认识,加深对教育领导者角色的理解,使被期望角色和扮演角色尽可能达到最大吻合:要内化行为素质。不仅要做到思想深处的内化,还要做到教育领导实践行为的内化,使实践素质不断提高而内化为习惯性的本能。成为优良的职业行为;要预防行为扭曲,不仅要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律观念,还要增强学习观念和服务观念,使教育领导行为不偏离、不违背法定规范和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校长的教育领导力。

(作者:浙江省海盐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